三、脑膜瘤

三、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脑膜瘤不属于脑肿瘤。由于脑膜瘤也位于颅内,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因此也常常被认为是脑肿瘤。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9.2%,年发病率为2/10万,但大多数为尸检偶然发现。有症状的脑膜瘤为2/10万。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3∶2~2∶1。

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可不出现症状。脑膜瘤的发生与蛛网膜有关,可发生于任何有蛛网膜细胞的部位(脑与颅骨之间、脑室内、沿脊髓),特别是与蛛网膜颗粒集中分布的区域相一致。脑膜瘤多与硬脑膜相粘连,但亦可与硬脑膜无关联,如发生在脑室内的脑膜瘤。脑膜瘤通常为生长缓慢、边界清楚(非侵袭性)的良性病变。少数可呈恶性和(或)快速生长。8%的患者多发,在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尤为多见。偶尔肿瘤呈大片匍匐状生长(斑块状脑膜瘤)。

(一)病因

脑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临床发现,颅脑外伤、病毒感染和放射性照射虽不是引起脑膜瘤的主要致病病因,但可能是形成脑膜瘤的因素之一。蛛网膜细胞能合成几种蛋白和黏连分子,因此,能对脑膜的损伤作出直接的纤维修复反应。现在,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细胞,其证据如下:(1)蛛网膜细胞是一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能演变为其他细胞,如受刺激,它能演变成具阿米巴运动的吞噬细胞;在组织修复过程,它又可演变为成纤维细胞,此特征与脑膜瘤的多种细胞形态相符。(2)蛛网膜向硬脑膜突入,多突起,称蛛网膜绒毛,后者扩张而形成蛛网膜颗粒,它主要分布于大静脉窦的壁(如上矢状窦、窦汇、横窦)和静脉窦的静脉分支附近,以及颅底的嗅沟、鞍区(鞍膈,鞍旁)、上斜坡、第Ⅲ~Ⅺ对脑神经出颅腔的骨孔附近(特别是卵圆孔、内听道、颈静脉),而脑膜瘤也是好发于上述部位。蛛网膜绒毛细胞集在显微镜下呈旋涡状排列,有钙化的砂粒小体,这些改变与脑膜瘤的结构相似。少数脑膜瘤发生于不附着脑膜的部位,如脑实质内、脑室内、松果体内等可能这些脑膜瘤起源于异位蛛网膜细胞或脉络丛细胞。

由于蛛网膜细胞的分裂率很低,因此,脑膜瘤的发生必须有外因,如病毒感染、放射照射、外伤、遗传因素;或内源性因素,如激素、生长因子等。

(二)临床表现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而各有不同,故临床上常按照脑膜瘤的发生部位描述其临床特点。一般地讲,脑膜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以中、老年多见,多在30~70岁间发病,在中年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可达1∶(1.5~2)。但是在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中男性多见。脑膜瘤的好发部位是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情况相平行的,多分布于:(1)矢状窦旁。(2)鞍结节。(3)筛板。(4)海绵窦。(5)桥小脑角。(6)小脑幕等。脑膜瘤是颅内生长缓慢的占位病变,病程长,因邻近的脑组织和结构受压而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1.病史 脑膜瘤因多数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患者往往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

2.颅内压增高 症状可不明显。许多患者仅有轻微的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有时,患者眼底视乳头水肿已相当明显,甚至出现继发视神经萎缩,而头痛并不剧烈,无呕吐。值得注意的是,当“哑区”的肿瘤长得很大,无法代偿而出现颅内压增高时,病情会突然恶化,甚至会在短期内出现脑疝。

3.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如蝶骨嵴脑膜瘤外侧型(或翼点型)的表现与大脑凸面脑膜瘤类似,内侧型(床突型)多因包绕ICA,MCA、眶上裂部位的脑神经和视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脑缺血表现和脑神经功能障碍。嗅沟脑膜瘤多长到很大时才出现症状,包括:Foster-Kennedy综合征(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精神改变,如压迫视路导致视野缺损等。

4.颅骨变化 脑膜瘤常可造成邻近颅骨骨质的变化,表现为骨板受压变薄、破坏,甚至穿破骨板侵蚀至帽状腱膜下,头皮局部可见隆起。有时,肿瘤也可使颅骨内板增厚,增厚的颅骨内可含肿瘤组织。

5.癫痫 位于额部或顶部的脑膜瘤易产生刺激症状,引起局限性癫痫或全身发作。

(三)CT表现

成人脑膜瘤1%~2%为恶性,5%~7%为不典型的,1%~2%为多发性。

1.常见表现 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均匀稍高或高密度灶,少数呈等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少见。肿瘤密度多均匀、界限清晰,以广基与骨板或脑膜密切相连,有白质塌陷征。20%~25%可见钙化,钙化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呈斑点状或弧形,也可整个瘤体均匀钙化(图2-12A~C)。60%可见瘤周水肿;瘤周低密度环除水肿外,亦可由扩大的蛛网膜下隙、白质脱髓鞘及局部脑软化所致。

图2-12 脑膜瘤

A、B为同一患者,右侧额部脑膜瘤;A为平扫呈等密度,周围有水肿;B为增强扫描瘤体显著强化;C为右侧额部脑膜瘤瘤体全部钙化,周围有水肿;D为右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增强扫描90%出现明显均匀强化,5min增强达高峰,可持续20min;10%呈轻度强化或环状强化,提示出血、囊变、化生等;密集钙化者可不强化。MR示脑膜面重度强化为脑膜瘤所特有(因此处为双重供血),其较特征性的硬膜尾征为结缔组织增生所致(但多有肿瘤细胞)。另一特征性且较常见的表现是骨质改变,发生率为15%~20%,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亦可为局部骨质破坏或侵蚀。

2.恶性脑膜瘤 影像学上无特异性征象或明确诊断标准。明显的瘤周水肿,无可见的钙化,可见囊变区域,瘤组织中度以上非均一强化,可供参考。形态不整,边界不清,颅骨广泛破坏,多为恶性。有人指出不能以水肿轻重来判断,因为脑膜瘤的水肿除与病理类型及良恶性有关外,还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有关。

3.特殊表现

(1)低密度脑膜瘤:典型者呈高密度或等密度灶,少数病例由于病灶内广泛出血、坏死、囊变、瘢痕化、胶质增生或脂肪浸润,致病灶呈低密度改变。但强化明显、边界清楚者,仍需考虑脑膜瘤。

(2)囊性脑膜瘤:占脑膜瘤的2%~4%,分瘤内、瘤周和混合型囊变。

(3)多发性脑膜瘤:可能为血行播散(自发性或术后)、经脑脊液种植或多中心瘤灶。一般认为多中心起源可能性大,但有经脑脊液播散的可能。各瘤灶呈典型脑膜瘤CT征象。

(4)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不少见(图2-12D)。而室管膜瘤多形态不规则、囊变、坏死,常向脑实质内浸润(但分化好者与脑膜瘤不易鉴别);脉络丛乳头状瘤发病年龄小,使脑脊液分泌增多、脑室积水明显可资鉴别。

(5)少见部位的脑膜瘤:主要指异位脑膜瘤,包括颅骨板障内、鼻窦、鼻腔及颈部软组织内等。甚至颅骨骨折时蛛网膜细胞嵌入骨折缝内,亦可产生异位脑膜瘤。

(6)斑块状脑膜瘤:有学者报道1例酷似硬膜外血肿。

(7)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和(或)硬膜下血肿:出血可能并非肿瘤本身,而是合并的异常改变如血管畸形。此外,上、下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和侵蚀上、下矢状窦可造成其阻塞并可继发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