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介入治疗

四、介入治疗

SVCO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病变段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成形术。

1.适应证 良恶性SVCO的患者都是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2.术前准备

(1)常用器械:导丝、导管、导管鞘。导管通常需要4~5F单弯导管,做造影或闭塞段开通用。备用一根4~5F的猪尾巴导管用做造影。

(2)特殊器械:单弯钢针或房间隔穿刺针,用作闭塞段上腔静脉开通。球囊导管(直径14~18mm),行PTA治疗用。支架(直径16~20mm),用于恶性SVCO或良性SVCO行单纯PTA治疗后疗效不佳者。球囊的直径应大于病变两端正常管腔直径的20%为宜。支架有编织支架、激光雕刻支架及“Z”形支架。

3.操作技术 局麻下,经股静脉和(或)颈静脉插管行阻塞的上腔静脉单向或双向造影,观察阻塞的程度、长度、侧支循环血管情况及阻塞的远心端是否合并血栓形成。对于阻塞的上腔静脉为明显狭窄者,用导丝直接通过狭窄段,然后换入球囊导管行PTA治疗;对阻塞的上腔静脉为完全闭塞者,先用导丝及单弯导管探查是否有潜在的腔隙,如有潜在的腔隙,导丝可缓慢通过闭塞段,然后将导管跟进并通过闭塞段,造影证实导管头位于上腔静脉腔内,最终换入导丝并沿导丝换入球囊导管行PTA治疗。如闭塞段导丝不能开通,则应在多角度DSA透视下采用单弯钢针或房间隔穿刺针行闭塞段开通术。上腔静脉狭窄程度>50%者,应放置支架(图3-14)。如阻塞的上腔静脉的远心端合并有血栓形成,应先采用导管抽吸血栓或保留导管溶栓治疗后再行PTA和支架治疗。

图3-14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71岁男性患者。A.肺部肿瘤侵犯上腔静脉(箭头处);B.造影显示上腔静脉受压,选择支架(COOK,16mm×8cm)覆盖病变段;C.支架置入后上腔静脉血流通畅

4.术后处理 支架放置后应采用充分而有效的抗凝治疗。充分即抗凝时间要足够长,通常应大于6个月;有效即抗凝药物的剂量要足够。

5.并发症

(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种。前者发生率低,但危险大;而后者发生率高,但危险小。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是由于阻塞的上腔静脉远端血管内的游离血栓,当上腔静脉阻塞段血管开通后,血栓随着血流漂浮到肺动脉所致。面积较小的亚段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常常无症状;较大面积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胸痛、气短、发绀,平卧时症状加重;巨块型肺动脉栓塞患者呼吸急促、发绀、血压下降,常在30min内死亡。肺动脉栓塞发生后,应立即给予面罩吸氧,血压下降者应给予升压治疗,与此同时将一枚4F~5F猪尾巴导管直接插入肺动脉内行机械碎栓和药物溶栓治疗。

(2)支架移位:支架移位至右心房或肺动脉已有些报道,主要原因是支架选用直径太小,支架放置后不能与血管壁形成相互作用力,支架随血液漂流入右心房或肺动脉。另外一个原因是支架释放时定位不准,同时在释放时支架前跳,造成支架移位。“Z”形支架发生移位的概率较编织形和激光雕刻形支架高。支架移位进入右心房或肺动脉后患者常无任何临床症状,可采用介入方法如异物抓捕器将其取出或外科手术将支架取出。

6.疗效评价 良性上腔静脉阻塞行介入治疗后,由于上腔静脉系统的血液有效的流入右心房,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得以完全或部分消失,发生再狭窄的机会少,预后好;恶性上腔静脉阻塞的预后不良,此与原发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由于上腔静脉阻塞的病因为恶性转移、浸润及压迫所致,虽然阻塞的上腔静脉被开通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可短期内缓解,但恶性肿瘤的发展甚至常常可导致支架内的管腔再狭窄而引起症状与体征复发。同时,恶性肿瘤的发展常导致患者在不长的时期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