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囊虫病

三、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为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脓液积聚。

(一)病因病理

常见原因是鼻窦炎、乳突炎所致的骨髓炎,以及外伤或手术污染,血行感染较少见。病理上脓肿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差异很大,有时仅有少量纤维素和多形粒细胞,容易并发脑血栓性静脉炎及静脉窦炎。

(二)临床表现

极为复杂,常见症状为癫痫。脑弥漫性水肿、脑积水等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和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还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小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及颅神经障碍。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可阳性。

(三)CT表现

根据影像特征可分为:(1)典型影像:小囊型、钙化型。(2)非典型影像:脑炎型、小脓肿型、肉芽肿型、类多发梗死型、类脑瘤型。

典型CT表现包括:(1)钙化:脑实质内散在圆形不对称分布,大小不一,周围无水肿,偶呈线条状或小环状钙化。(2)囊性低密度灶:位于脑实质或脑室内,多发或单发,国内报道1例呈局限于一个脑叶的多囊状。一般囊腔直径为03~0.5cm;2.0~3.5cm属大囊型,>3.5cm为超大囊型(较少见)。活动期囊内可见直径为0.2~0.3cm偏一侧壁的头节;变性脑炎期(亦称退变死亡期)头节分解消失、囊腔肿胀,周围可伴水肿及炎症改变。脑室内和蛛网膜下隙内囊肿壁常不能完整显示。(3)脑积水:多见。脑室内者常合并脑积水,亦可表现基底池或脑裂内呈不规则小串珠状囊腔伴点状钙化和脑积水。(4)结节密度阴影:可表现为多发的局限性低密度区,界限模糊。有明显中心强化,个别可有囊壁强化。还可表现为3~5mm大小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数目可由数个至数百个不等,周围常有水肿带。

1.脑实质型

(1)急性脑炎型:表现为不规则小片状低密度,不强化。

(2)囊泡型:呈水样多囊或单囊,典型者其内可见头节影,囊泡周围可有水肿。多不强化,偶见小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3)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型:呈多发性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也可呈周围环状、中心点状强化,直径3~5mm,周围有轻度水肿。

(4)慢性钙化型:多发点状钙化,CT值多在60Hu以上,直径2~5mm,钙化可在囊壁或囊内容物。典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钙化和中央1~2mm的头节钙化。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

2.脑膜型 平扫多不能显示,而仅表现为交通性脑积水。偶见外侧裂池、鞍上池囊性扩大,蛛网膜下隙扩大、变形。增强后脑膜有强化,偶见囊壁强化。

3.脑室型 以第四脑室常见,其次为第三脑室,侧脑室偶见。由于囊壁很薄,CT难以显示。可见脑室局部不对称扩大和阻塞性脑积水,极少数在囊尾蚴死后呈等密度区,偶见环状强化或钙化。

4.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表现。

此外,根据影像学可判断脑囊虫感染的病程。未经治疗,囊尾蚴在人体内的平均寿命为3~10年,个别长达15~17年。一般认为,囊尾蚴囊肿内的头节是判定囊虫是否存活的重要指标。(1)囊虫活动期头节可见:变性脑炎期头节消失、囊腔胀大。(2)囊虫活动期人体对囊虫的变态反应轻,囊虫囊肿周围往往无水肿,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变性脑炎期囊肿周围出现水肿,囊壁环形强化及结节样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