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介入治疗

四、介入治疗

1.适应证 适用于供血动脉直径≥3mm的所有PAVM的患者,包括弥漫型PAVM。后者行栓塞治疗后虽然不能明显改善缺氧症状,但能显著降低脑卒中、脑脓肿、咯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禁忌证

(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2)恶病质、肝肾心功能严重损害者。

3.术前准备 术前仔细的辅助检查及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4.器械选择 包括常规肺动脉造影导管、导丝、8F导管鞘。栓塞物质选择一般来说,依据肺动脉血管造影所提供的有关栓塞必要的形态学信息,选择适用的可脱球囊或弹簧钢圈进行栓塞治疗。一般供血动脉直径为3~4mm的PAVM使用弹簧钢圈;供血动脉直径4~9mm的通过可脱球囊或血管封堵器(AVP)治疗;直径超过9mm的通过单纯使用弹簧钢圈、AVP或特大的可脱球囊治疗。

5.方法及步骤 治疗一般选股静脉为穿刺点,常规进行右心导管术及选择性肺动脉主干造影,采用多体位电影摄像,明确PVAM的位置、大小,滋养动脉的数量、直径。根据造影显示的位置,换用端孔导管或微导管,经过导管导丝交换,使导管尖端选择性进入滋养动脉,释放栓塞物质。再次造影显示血流阻断或造影畸形血管内血流明显减少,血流缓慢,结束手术(图3-22)。

图3-22 肺动静脉畸形患者

A.CT扫描可见左肺舌叶异常肿块影;B.三维CTA重建后可见明确的畸形血管团(白箭头所示);C.DSA造影证实病变供血肺动脉;D.分别予以栓塞后,肺动脉主干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消失

6.术后处理 PAVM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一般于治疗后1个月和1年时各随访一次,以后每隔3~5年随访一次,以便观察有无再通,有无新的PAVM生成以及原有的小PAVM是否增大。对上述已确定为的PAVM患者随访时应首选纯氧试验、CT或磁共振。患者怀孕后病变常常增大,易合并肺动脉出血、脑卒中等,所以也需要定期随访。

7.并发症

(1)自陷性胸膜炎:在栓塞后的第1周出现,大多数开始于第1个48h。胸膜炎持续数日,并可有轻度发热。

(2)空气栓塞:空气栓塞多出现在导管内楔入弹簧钢圈并反复牵拉,造成空气被引入弹簧内。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栓塞直径3~4mm的小PAVM时。引起的症状包括感觉异常,绞痛或暂时性血管造影异常,持续时间短。可通过给予面罩吸氧,静脉内给予阿托品缓解,全部改变均为可逆的。

(3)器械栓塞:部分原因是由于操作,在动脉瘤的滋养动脉中移动时脱离球囊,球囊随后滚动至远端动脉分支处。并出现相应症状。

8.疗效评价 近来有研究表明,介入栓塞PAVM治疗的成功率为95%以上。随访发现栓塞治疗不仅明显改善缺氧症状,提高血氧分压(弥漫型除外),而且可明显降低脑卒中、脑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病率,疗效是可靠的。缺点是栓塞后可以再通,可能跟栓塞物的大小、放置的位置不合适有关。再通后仍可行再次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