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颅咽管瘤

七、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为一种较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起源于胚胎原始口腔相连部分的颅咽管中残存的鳞状上皮细胞。该肿瘤可以在鞍内、鞍旁、鞍上、视交叉前方/后方、下丘脑、第三脑室内、蝶窦、鼻咽腔后壁及鞍背等部位发生,肿瘤多位于鞍上或伸入第三脑室,亦可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发展。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6.2%左右,在先天性肿瘤中约占6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青年,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为儿童鞍区肿瘤的第一位,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属于良性,极少恶变。

(一)病因

有关颅咽管瘤的组织发生,目前有两种学说比较普遍被人们接受。

1.先天性剩余学说 这是被人们比较广泛接受的组织发生学说。Erdheim最早观察到正常垂体的结节部有残存的鳞状上皮细胞,认为颅咽管瘤起源于这些残余的上皮细胞。在胚胎时期的第2周,原始的口腔顶向上突起形成一个深的盲袋,称为Rathke袋,随着进一步发育,Rathke袋的下方变窄而呈细管状,即称之为颅咽管或垂体管。在正常情况下,胚胎7~8周颅咽管即逐渐消失,在发育过程中常有上皮细胞遗留,即成为颅咽管瘤的组织来源。

2.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1955年Luse和Kernohan观察了1364例尸检的垂体腺,结果发现仅24%有鳞状上皮细胞巢,其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0岁以下者鳞状上皮细胞巢出现率很低,因此,他们认为鳞状上皮细胞巢是垂体细胞化生的产物,而不是胚胎残留。另外,还有人观察到垂体腺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的混合,并且见到二者之间有过度,这一发现也支持化生学说。

(二)病理

颅咽管瘤体积一般较大,肿瘤形态常呈球形、不规则形,或结节状扩张生长,无明显包膜,界限清楚,范围大小差异明显,大多为囊性多房状或部分囊性,少数为实质性,只含少数小囊腔。瘤体灰红色,囊液可为黄色、棕色、褐色或无色。如囊肿破裂,囊液溢出,可引起脑膜炎和蛛网膜炎。囊性者多位于鞍上,囊性部分常处于实质部的上方,囊壁表面光滑,厚薄不等,薄者可如半透明状,上有多处灰白色或黄褐色钙化点或钙化斑,并可骨化呈蛋壳样,囊内容为退变液化的上皮细胞碎屑(角蛋白样物),囊液呈机油状或金黄色液体,内含闪烁漂浮的胆固醇结晶,一般10~30mL,多者可达100mL以上。肿瘤实质部常位于后下方,呈结节状,内含钙化灶,有时致密坚硬,常与颅内重要血管、垂体柄、视路及第三脑室前部等粘连较紧并压迫上述结构。肿瘤亦可引起脑组织的胶质反应带形成假包膜,有时可呈乳头状突入丘脑下部,手术牵拉肿瘤时可能造成丘脑下部损伤。实质性肿瘤多位于鞍内或第三脑室内,体积较囊性者为小。

肿瘤组织形态可分为轴质表皮型和鳞状表皮型两种。釉质表皮型多见,主要发生于儿童。此型最外层为圆柱状上皮细胞,向中心逐渐移行为复层的角形、鳞状表皮样细胞,最内层为细胞排列疏松的星形胶质细胞。鳞状表皮型细胞间桥发育的多形性肿瘤细胞呈复层状、岛状发育,虽伴有丰富血管结缔组织的间质,但看不到囊肿形成,明胶化和钙化。瘤组织常有退行性变、角化及小囊肿,囊内脱落细胞吸收钙后形成很多散在钙化灶为颅咽管瘤的显著特征,几乎所有颅咽管瘤在镜下都可见到钙化灶,大多数病例在放射检查时可发现钙化灶。颅咽管瘤常伸出乳头状突起进入邻近脑组织(特别是下丘脑),使得肿瘤与这些脑组织紧密相连,故手术时常不易完全剥去。鳞形乳头型由分化良好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其中隔有丰富的纤维血管基质,细胞被膜自然裂开或由于病变裂开而形成突出的假乳头状,一般无釉质型的角化珠、钙化、炎性反应及胆固醇沉积,此型多为实体性肿瘤。偶有报道颅咽管瘤生长迅速,呈侵袭性复发,但多数学者并不认为是恶性变,一些电镜下有间变表现的肿瘤,在组织培养中虽有成囊的倾向,但几乎无有丝分裂的活性。

颅咽管瘤的血供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鞍上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于Willis环前循环的小动脉,也有认为有直接来自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供血。但颅咽管瘤不接受来自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供血,除非肿瘤接近该血管供血的第三脑室底部。鞍内肿瘤的血供来自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小穿透动脉。肿瘤向四周生长可压迫视神经交叉、脑垂体、第三脑室底部、丘脑下部、甚至阻塞一侧或两侧的室间孔而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鞍内型肿瘤大多为实质性,体积较小,早期限于鞍内可直接压迫垂体,以后向上生长可影响视神经、视交叉及第三脑室。

(三)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全年龄组的发病高峰为15岁,70%是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是儿童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2.视力视野障碍 肿瘤位于鞍上,可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甚至视束,早期即可有视力减退,多为缓慢加重,晚期可致失明。视野缺损差异较大,可有生理盲点扩大、象限性缺损、偏盲等。成人尚可见到双颞侧偏盲、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儿童常有视乳头水肿,造成视力下降。

3.内分泌紊乱 小儿较成人多见,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垂体和下丘脑所致。临床多见以下某一表现为主的垂体和下丘脑联合症状群。

(1)垂体功能障碍:多种垂体激素分泌不足的表现如下:①儿童骨骼发育迟缓,与生长激素(GH)分泌不足有关。②易于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与促甲状腺素(TSH)分泌不足相关。③面色苍白与褪黑激素(MSH)分泌不足有关。④性器官发育不良,成人性功能低下与性腺激素(LH和FSH)分泌不足有关。⑤女性停经和泌乳障碍,与泌乳素(PRL)分泌异常有关。

(2)下丘脑功能障碍:一般来讲,只有当病变侵犯双侧下丘脑时才会出现症状。

①体温异常:变温(后部丘脑),低体温(通常是后部下丘脑)和高体温(前部下丘脑);正常体温调节的调节中枢在视前区的前部,而升高和降低体温的生理反应中枢在后部下丘脑。

②意识和睡眠障碍:意识水平和睡眠方式的控制中枢部分在下丘脑,其后部病变可导致嗜睡或昏迷,罕有失眠。

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下丘脑腹内侧和后部(交感输出)病变和室旁、外侧和前区(副交感输出)病变可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血压波动,心律异常,呼吸紊乱伴有肺水肿和(或)出血,以及神经源性的消化道溃疡。

④水平衡紊乱:水平衡的控制通过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此区的损伤可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正常,严重者可出现尿崩症;视上核-垂体束损伤可导致一过性尿崩。

⑤肥胖:下丘脑腹内侧区(过饱中枢)损伤导致贪食所致,也可由于损伤横过此区的儿茶酚胺旁路所致。瘦弱是外侧下丘脑受损非常罕见的症状。

⑥非产后泌乳:是由于正常情况下抑制垂体分泌泌乳素的下丘脑多巴胺能旁路紊乱。

⑦记忆障碍:可能源于手术时损伤乳头体、下丘脑腹内侧区或双侧乳头丘脑束所致。

⑧精神异常:下丘脑腹内侧区损伤导致抑制障碍(克制障碍),易怒或恐惧。

4.颅内压增高症状

多见于合并脑积水的患者。造成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向上生长侵入第三脑室,梗阻室间孔。颅高压在儿童除表现为头痛、呕吐外,还可出现头围增大、颅缝分离等。

5.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1)肿瘤向鞍旁发展,可产生海绵窦综合征。

(2)向颅前窝发展,可有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大小便不能自理、癫痫及失嗅等。

(3)向颅中窝发展,可产生颞叶损伤症状。

(4)肿瘤向后(斜坡、脑桥小脑脚)发展,产生脑干以及小脑症状。

(四)CT表现

肿瘤好发于鞍上且向前上方生长,鞍内少见,亦可位于蝶骨、蝶窦、咽顶等部位,还有报道1例位于颞部。儿童期占鞍区肿瘤的54%,成人期占鞍区肿瘤的20%。可分为3种类型:

1.囊性 约占60%。鞍上圆形或卵圆形囊性低密度灶(少数为等密度、高密度),少数可呈多囊性。囊壁可有连续或不连续钙化,极少呈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未钙化囊壁轻度强化。

2.囊实性 约占30%。实性部分呈等或略低密度,囊性部分边缘为蛋壳样钙化,实性部分呈斑点、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轻度强化。

3.实性 约占10%。呈等密度肿块,其内或边缘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极少数为蛋壳样钙化。增强扫描实性肿块轻至中度强化。

总之,颅咽管瘤以囊性为主、囊性及实性部分有钙化,且钙化(本病钙化率约占85%)有其特异性,即囊性或囊性部分以壳状钙化为主,实性或实性部分以斑块状钙化为主(图2-15)。而且囊性部分多位于肿瘤的前上方或一旁,较少位于肿瘤中间。灶周一般无水肿,室间孔阻塞易出现脑积水。

图2-15 颅咽管瘤

A、B为同一患者,鞍上池区有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占位,其内有弧状、斑点状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