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内血肿
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hematoma)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占颅内血肿的5%左右,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前端,占全数的80%。多发生在受力或对冲部位,常伴发脑挫裂伤,并多与同一部位硬膜下血肿伴发。
(一)发生机制
脑内血肿多发生在对冲部位。当枕部着力时,血肿80%~90%发生在额叶及颞叶。少数血肿可由于外伤的剪切力造成,而发生在胼胝体、脑干以及深部的灰质。脑内血肿通常由脑挫裂伤、脑内出血灶形成小血块融合而成,或由于脑梗死坏死继发出血。血肿常位于大脑、小脑凸面或脑底挫裂伤处,少数发生在大脑镰、小脑幕旁及脑干内。有两种类型:浅部血肿多由于挫裂的脑皮质血管破裂所致,常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以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多见,深部血肿系脑部血管破裂所引起。脑表面无明显挫裂伤,很少见。急性脑内血肿在形成初期为血凝块,形状多不规则或与脑挫伤、坏死脑组织混杂。位于深部、脑干、小脑的血肿多相对规则,周围有受压水肿、坏死组织包绕。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脑内血肿与伴有脑挫裂伤的复合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症状很相似,而且事实上两者常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决定于血肿部位和出血的多少。血肿增大和邻近脑水肿都可产生严重的占位效应,而加重了意识障碍。额、颞前端及底部的血肿与对冲性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相似,除颅内压增高外,多无明显定位症状或体征。若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征象。因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脑内血肿患者,伤后意识障碍多较持久,且有进行性加重,病情转变较快,容易引起脑疝。因冲击伤或凹陷骨折引起的局部血肿,病情发展较缓者,除表现局部脑功能损害症状外,常有头痛、呕吐、眼底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三)CT表现
CT平扫血肿为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肿块,CT值50~90Hu,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2~4周血肿可为等密度,超过4周可为低密度。血肿体积小,患者年龄小者,血肿变化快。急性期不作增强扫描。慢性期增强扫描,周围可见环形强化。内部密度可以是低密度,也可是中间密度高,周围密度低,这与外周血红蛋白被吸收和稀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