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基础
2025年08月10日
三、病理基础
脑缺血0~6h,神经细胞的ATP生成明显减少,依赖ATP工作的钠钾泵功能失常,钠在细胞内潴留,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外间隙的水分子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水分增加,出现早期细胞毒性脑水肿,随着脑水肿的加重,动脉血供氧中断,大脑细胞开始死亡,梗死区血流量降低,脑组织缺血;6~24h,血脑屏障破坏,脑细胞坏死,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渗出细胞外间隙,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继之发生的占位效应会阻滞微循环,扩大梗死范围。2~7d,脑梗死加重,压迫神经和血管,脑梗死周围血流量超过脑组织代谢需要,呈过度灌注状态,7~30d脑水肿减轻,血脑屏障破坏达高峰,脑细胞坏死区出现胶质细胞增生,髓鞘脱失,坏死区变为囊腔,出现牵拉收缩征象,局部脑室扩大,脑沟增宽。
脑栓塞是栓子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又称为栓塞性脑梗死。脑栓塞占脑梗死的1/3~1/2,栓子最易进入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后动脉受累较少,椎基底动脉栓塞占1/5。栓子有3个来源:以风心二狭伴房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心源性栓子;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非源性栓子以及血管造影、手术引起的医源性栓子。脑血栓往往为永久性动脉阻塞,脑栓塞的动脉阻塞常在1~5d内溶解,缺血区血管床再通,过度灌注易引起出血性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