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CT表现
血液形成影像的主要成分为含铁的血红蛋白,血液的密度高于脑组织,故CT表现呈高密度。由于脑血管较细,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故血管内血液多不能显示。严重贫血的患者急性期脑出血亦可呈等密度甚至低密度(图2-6)。
图2-6 脑出血
左侧外囊区见肾形高密度灶,密度欠均匀,边界欠清,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推压临近组织,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右移
(一)出血量的估计
一般采用以下公式计算:V(ml)=1/6π(A×B×C),A为血肿前后径,B为左右径,C为上下径。A、B、C的单位均为厘米。
(二)CT分期
通常将脑内血肿分为急性期(1周内)、吸收期(2周~2个月)和囊变期(2个月后)。也有学者根据密度分为:高密度期、等密度期、低密度期、慢性期。
1.高密度期(1~14d) 血液逸出血管后,红细胞分解释放含铁的血红蛋白,表现为高密度区,CT值为50~80Hu。出血3~4d因血液凝固成血块,血浆被吸收,红细胞压积增加,血肿密度达到高峰,甚者达90Hu,周围有水肿。严重贫血者可为等密度,甚至低密度,但血肿有占位征象。
2.等密度期(14~64d) 血红蛋白分解,含铁血黄素开始被吸收,血肿呈等密度。但仍有占位效应,水肿仍存在,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
3.低密度期(30~84d) 血肿周围的新生血管及神经胶质增生形成血肿壁,血肿内含铁血黄素及血红蛋白被吸收,CT呈低密度灶。水肿消失,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仍呈环状强化。
4.慢性期(3个月后) 少量脑出血被胶质和胶原纤维替代而愈合,CT呈略低密度灶。大量脑出血形成囊腔,CT近水样密度,并可出现牵拉现象,增强扫描无或轻微强化。
(三)脑室内出血
单纯脑室出血与脑实质内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表现一样。少量出血时多沉积在侧脑室后角、第三脑室后部或第四脑室顶部,大量出血常呈脑室“铸型”样表现。早期可有分层现象,以后呈等或低密度,脑室内出血可形成脑积水。
此外,在诊断时应注意:(1)急性脑出血大的血肿可形成脑疝。(2)脑出血可直接破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亦可由脑室系统进入蛛网膜下隙。(3)出血周围水肿,在第1天内可出现或表现轻微;3~7d达高峰;出血16d左右占位效应开始减退。(4)发现灶周水肿与血肿期龄不符时,应考虑肿瘤出血可能。(5)如局部伴有钙化或血肿密度不均等表现,除考虑到肿瘤出血外,也应考虑到脑血管畸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