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咏
这一时期有五种重要的素歌(或圣咏)类型。这些圣咏共同记录了其发源地的音乐实践(例2.1—2.7)。(1)拜占庭圣咏(Byzantine chant),产生于公元330年之后,是最早的圣咏形式,发展于君士坦丁大帝建立东正教之后。(2)安布罗斯圣咏(Ambrosian chant),因米兰主教安布罗斯而得名,来自意大利北部,主要写于安布罗斯之后的时代。(3)高卢圣咏(Gallican chant),用于法国,持续到了大约公元800年;没有任何手稿记谱留存下来。(4)莫扎拉比克圣咏(Mozarabic chant),西班牙圣咏,起源于8世纪之前。(5)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使用范围最广,因在教皇格里高利(590—604年任教皇)的领导下进行收集整理而得名。随着罗马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在罗马得到了巩固,格里高利圣咏成为了整个罗马天主教世界礼拜仪式的指定圣咏形式。
诗篇歌音乐构成了用于弥撒和日课祷告的素歌文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其表演实践来划分界定,有三种类型的诗篇歌音乐:(1)应答圣歌(responsorial chant),独唱者咏唱韵文,合唱队进行呼应;(2)交替圣歌(antiphonal singing),合唱队分为两组,轮流咏唱;(3)直接的诗篇诵唱(direct psalmody),诗篇的歌唱不带有独唱者或合唱队的任何叠歌。
素歌的演唱很可能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颤吟(Vibrato)。除修道院的咏唱仪式外,其他礼拜仪式只有男声参与。弥撒的圣咏和日课的祷告由神职人员来进行演唱,但在演唱赞美诗以及一些神职人员进入教堂时,会众也要加入到咏唱中去。
六声音阶是一种帮助视唱圣咏的技巧,由圭多·达雷佐(Guido d'Arezzo)在11世纪加以完善。六声音阶的六个音由六个音节指称,从下至上依次为ut、re、mi、fa、sol、la,对应着一首施洗者圣约翰的赞美诗(谱例2.5;请见例2.7)中相连各句的第一个音节。相互重叠的六声音阶体系的创设使得歌手能够演唱一个六声音阶音域范围之外的旋律。
谱例2.5 赞美诗《他们可以放心》(Ut queant laxis)圭多唱名体系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