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
所有重视拓展音乐表现力的音乐家都关注节奏的发展。为了使音乐形式摆脱歌词文本节奏的束缚,并在复调形式的各个声部之间取得重音上的一致性,便有必要发明某种独立于诗歌节奏的节奏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作曲家设计出了一种体系,借助这种体系,节奏上的内聚力可以通过重复的记谱模式(称为节奏模式)传达给旋律。这些严格重复的节奏模式与其重复之间通常有休止隔开。共有六种节奏模式,每种都以一个数字作为标记(谱例3.2)。其中一些节奏模式与诗歌分析中使用的节奏音步有关(如抑扬格、扬抑抑格、扬抑格)。在某些情况下,复调的每一线条都有自己的节奏模式。在新艺术中,这些模式被拓展得更长,形成了节奏作品的基础。尽管节奏模式的原则包含一系列严格的重复,但实践中则会通过改变这些模式,从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拍子的节奏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宗教音乐,而世俗音乐形式则可以自由选用三拍子或二拍子的节奏。多种节拍细分出现在14世纪(新艺术时期),给予节奏运动以更多的自由和细微处理的可能。这一时期一个尤为显著的手段是“分解旋律”(Hocket),即不同声部之间节奏和旋律的流动轮流被中断(谱例3.3)。

图3-2 圣安德鲁被钉上十字架。这一页佛兰德斯—莱茵交替圣歌集(约1230—1240)乐谱表明哥特时期手稿中的装饰艺术。精美的字母“U”描绘的是圣安德鲁的殉教,作为这个交替圣歌开头第一个词“Unus”(意为“一”)的第一个字母。哥特晚期的记谱法和四线谱表成为罗马天主教会格里高利圣咏的官方记谱方式。拉丁文歌词意为:“追随主的两人之一是安德鲁,西蒙彼得的兄弟,哈利路亚,euouae。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彼得和安德鲁兄弟二人。耶稣就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在手稿的第四行,“哈利路亚”一词之后的六个元音是拉丁词“seculorum,Amen”中的元音。这一缩写经常用在圣咏手稿中。(圣路易艺术博物馆)
谱例3.2 节奏模式

谱例3.3 器乐经文歌《在世界》(In seculum)中的分解旋律(来自《音乐历史选集》阿奇博尔德·戴维森和威利·阿佩尔编,1950年由哈佛学院出版;1978年由艾里斯·休梅兹和威利·阿佩尔增订。经哈佛大学出版社准许而重印)

中世纪音乐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记谱体系的发展。11世纪时出现了一种由线和间组成的记谱体系后,音高得到了相当准确的指示,尽管对于时值和重音的记谱尚无实用性的手段。到了13世纪,主要依靠科隆的弗朗科(Franco of Cologne)而使有量记谱法得到了发展,并且在历史上首次引入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记录时值不同、轻重有别的音符。这一体系及其多种变体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了大约1600年。13世纪和14世纪所使用的黑色音符到了15世纪变为了白色音符。有量体系内这些音符的相对时值及其在现代的对等物如谱例3.4所示。
谱例3.4 有量音符的名称及其现代对等物

现代记谱法将每个音符划分为其下一等级的两个音符。有量记谱法则不同,它将音符划分为下一等级的两个或三个音符。长音符、短音符和倍短音符的划分称谓如下:
有量划分为三
完整模式
1长音符=3短音符
完整拍
1短音符=3倍短音符
主要短拍
1倍短音符=3小音符
有量划分为二
不完整模式
1长音符=2短音符
不完整拍
1短音符=2倍短音符
次要短拍
1倍短音符=2小音符
长音符、短音符和倍短音符划分为两个或三个更小的单位,这样的划分由以下有量符号的使用表示:
1.一个圆圈表示完整拍,即将短音符划分为3个倍短音符。在次要短拍中,倍短音符划分为两个小音符(谱例3.5A)。
2.一个残缺的圆圈表示不完整拍,即短音符划分为两个倍短音符。在次要短拍中,倍短音符划分为两个小音符(谱例3.5B)。
3.如1中所言,圆圈表示完整拍。然而,若圆圈中加点,则表示倍短音符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小音符,即主要短拍(谱例3.5C)。
4.如2中所言,残缺的圆圈表示不完整拍。若其中加点,则表示主要短拍(谱例3.5D)。
谱例3.5A 完整拍:次要短拍,

相当于现代记谱法中的3/4拍

谱例3.5B 不完整拍:次要短拍,

相当于现代记谱法中的2/4拍

谱例3.5C 完整拍:主要短拍,

相当于现代记谱法中的9/8拍

谱例3.5D 不完整拍:主要短拍,

相当于现代记谱法中的6/8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