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形式
歌剧
18世纪,歌剧经历了重大的改革,逐渐远离了那不勒斯乐派的陈规。18世纪中叶的巴黎,有一派支持意大利歌剧、反对法国歌剧,并造成了新闻舆论界被称为“喜歌剧之争”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不同语言的优势以及两国风格中体现出的旋律与和声都是争辩的内容。当时情绪、态度的激烈程度的一个有趣表现是让-雅克·卢梭宣称法语并不适合音乐中的表达。
18世纪歌剧的主要改革在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得以实现,格鲁克视自己为歌剧的革新者。一般而言,18世纪晚期歌剧的结构变得比巴洛克歌剧更加的流畅和细腻。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演唱者不再需要运用自己的手段即兴表演与故事情节无关的花哨的声乐效果,舞台布置的重要性也不再高于作曲家。此时的歌剧极为重视主角性格刻画的高超技艺,也非常强调更强大的戏剧力量。返始原则继续相当成功地应用于歌剧咏叹调。每一首咏叹调都是一个封闭的形式,其自身具有完整的独立性。除正歌剧外,喜歌剧也在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意大利的喜歌剧(opera buffa)、法国的喜歌剧(opéra comique)、英国的民谣剧(ballad opera),以及德国的歌唱剧(Singspiel)。每一种喜歌剧都代表着一种民族风格,并且均以与宣叙调和咏叹调共存的对白为特点。(例6.8—6.13)

图6-2 海顿的《创世纪》在19世纪早期宫廷音乐厅中的一次演出。(历史图片/斯托克·蒙太奇公司)
清唱剧
清唱剧延续了巴洛克时期的传统,但强调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例如,清唱剧中的器乐部分本质上具有古典主义交响曲的风格特征,而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部分则是从较早的风格时期保留下来的。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清唱剧作品都是由海顿创作的。《创世纪》基于《创世纪》(The Book of Genesis)和弥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文本。《四季》(Die Jahreszeiten)是一部世俗作品,以苏格兰诗人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诗歌的德语译本为基础创作而成。这两部作品都成为了非常成功的音乐会作品。(例6.14,6.15)
弥撒
尽管古典主义时期对弥撒曲目文献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这一时期创作的宗教音乐的质量仍然呈现普遍下降的态势。许多宗教音乐的创作是为礼拜仪式之用,但也适合在音乐厅演出。弥撒是这些宗教音乐中最受青睐的形式,它是带有独唱、合唱和乐队的常规弥撒音乐,并且其本质上是交响性的。(例6.1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