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作曲家

9.6 作曲家

正如此前多次提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乎每一种运动流派都可以在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中找到。例如,电子音乐的许多特征(新的音色、简洁的主题、极端的音域、微分音音高以及整体序列建构)——自1950年以来得到重视——已经存在于瓦雷兹、韦伯恩、哈巴、斯特拉文斯基、凯奇、帕奇等作曲家的音乐中了。

(以下凡是带星号的作曲家均已在前一章做了一定的介绍。)

拉尔夫·沃恩·威廉斯*,继续用典型的英国风格创作,在这一时期又写了三部交响曲和一部歌剧,《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在1950年之后才开始采用序列技法。其中一部序列作品是为芭蕾而写的《竞赛》(Agon)。另一部是为男高音、弦乐四重奏和长号四重奏而作的《纪念迪伦·托马斯》(In memoriamDylan Thomas),以一个五音列为基础。他写于1951年的《浪子历程》是根据奥登(Auden)和卡尔曼(Kallman)的脚本创作而成的,脚本的灵感源于贺加斯(Hogarth)的同名版画。(例9.20,9.31,9.53)

埃德加·瓦雷兹*,以作品《沙漠》(Desert)强势挺进电子音乐领域,这部作品是为14件管乐器、钢琴、5件打击乐器和双轨录音带而作。作品写于1950—1954年,至少经过3次修改。另一部作品《电子音诗》(Poème electronique,1957—1958)则是为三轨录音带而作。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在战后尽管遭到苏维埃政府的严厉审查,但还是创作有大量作品。因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一直保持着足够的保守,以便适合苏维埃政府的趣味。一部此类管弦乐作品是《伏尔加河与顿河的相遇》(The Meeting of the Volga with the Don River),作于1952年。

达律斯·米约*,不仅以一个作曲家的身份为人们所铭记,而且是一位重要的作曲教师,曾在欧洲和美国任教。与斯特拉文斯基和其他作曲家一样,他也创作了一部纪念刺杀约翰·肯尼迪事件的作品《一位伟大国家领袖的谋杀》(Murder of a Great Chief of State,1963)。

保罗·欣德米特*,1946年成为美国公民,自此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从事指挥和教学工作。他的《为音乐会吹奏乐队而作的降B大调交响曲》首演于1951年。《为管风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

罗杰·塞欣斯*,通过他的作品、文章和教学为音乐界做出重要贡献。他的康塔塔《丁香还在怒放》(When Lilacs Last in the Dooryard Bloom'd)写于1967—1970年间。他写有8部交响曲,其中有7部是在1947年之后才进行了首演。

恩斯特·克热内克*,在晚年继续创作实验性的音乐。代表性作品有《奥罗基塔拉》(Aulokithara)作品213a(1971),为双簧管、竖琴和磁带而作;声乐套曲《晚收》(Spätlese)作品218,写于1973年;以及《他们知道想要什么》(They Knew What They Wanted)作品227(1976—1977),为叙述者、双簧管、钢琴和打击乐而作。

img

图9-4 阿隆·科普兰在指挥(贝特曼图片资料馆)

阿隆·科普兰*,多年来被视为美国作曲家中的泰斗。他在战后创作的较早作品之一是歌曲集《埃米莉迪金森诗12首》(Twelv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1948—1950)。较为晚近的作品有使用十二音技法的《内涵》(Connotations,1962)和1967年的管弦乐作品《内省》(Inscape)。

路易吉·达拉皮科拉(Luigi Dallapiccola,1904—1975)是最重要的意大利现代作曲家。他以极富表现力的方式将十二音技法与意大利传统的声乐线条相结合。他将十二音体系巧妙娴熟地应用于抒情表现,这种手法明确体现在《解放之歌》(Canti di liberazione,1951—1955)——一组合唱歌曲——和歌剧《囚徒》(Il Prigioniero)中。运用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多部室内乐作品也值得关注。(例9.2,9.23,9.56)

迈克尔·蒂皮特(Michael Tippett,1905—1998),英国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带有歌词文本的音乐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浓厚兴趣。其创作风格的特点是始终强调强劲的节奏和闪亮的织体,和声超越了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实践,但并不采纳序列主义。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A Child of Our Time,1944)以美国黑人灵歌为基础,是他在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品。他的歌剧《仲夏之婚》(The Midsummer Marriage,1952)在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首演30年之后仍旧不断被搬上舞台。(例9.26,9.35)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器乐音乐写作方面极为出色,但经常在其大型交响作品(包括其最后几部交响曲)中纳入声乐独唱和合唱。(例9.1)

路易斯·塔尔玛(Louise Talma,1906—1996),生于法国,后加入美国国籍,在两国均接受过教育。她的早期作品以新古典主义原则为基础,但1950年之后,十二音技法开始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尽管主要处于一种不甚明确、较为自由的调性语境中。《第二钢琴奏鸣曲》(1944—1955)表现出她向这个方向的风格变化。《让我们触摸天空》(Let's Touch the Sky,1952)为合唱和木管三重奏而作,表现了卡明斯(e.e.cummings)诗歌的清新与活力。1974年,她成为国家艺术与文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的成员,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曲家。

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法国作曲家、理论家和管风琴家,是整体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的先驱,整体序列主义是声音、时值、力度和演奏法的序列化组织。为了寻求新的声音效果,他运用具有异国风情的打击乐器、声音发生器和鸟鸣——他对鸟鸣情有独钟。梅西安作为理论家的重要地位通过其学生的著作可见一斑——如布莱兹、施托克豪森和诺诺。他的重要作品有《百鸟苏醒》(Réveil des oiseaux,1953)、《异国鸟》(Oiseaux exotique,1955—1956)和《鸟》(Catalogue d'oiseaux,1956—1958)。(例9.21,9.66)

埃利奥特·卡特(Elliott Carter,1908—2012),美国作曲家,他的音乐所关注的是对位织体,以及将节奏和节拍作为形式建构的要素。他的作品具有调式对位,尽管他也运用一种个人化的十二音技法。他在一些作品中使用一种“节拍转调”体系,依照这种体系能够通过改变基本节奏单位的时值而从一种速度转换为另一种速度。卡特并非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都非常精致完善。他的《乐队变奏曲》(1955)、《第二弦乐四重奏》(1959)、为羽管键琴、钢琴和两组室内乐队而作的《二重协奏曲》(1961)是其音乐创作的典型代表。更为晚近的作品包括《在雷声中入睡》(In SleepIn Thunder,1981),为罗伯特洛威尔的6首诗而谱写,以及吉他独奏《变易》(Changes,1983)。(例9.47,9.61)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美国作曲家,他对声音的反复思考和极端激进的作曲倾向表现在对新音色的挖掘中。此类实验的其中一项是将纸张、橡皮、弹簧等物品放在钢琴琴弦上。凯奇为这种“预置钢琴”创作了16首《奏鸣曲》和4首《间奏曲》。他也在机遇音乐领域进行了实验,创作有《臆想的景色第四号》(Imaginary Landscape No.4,1951)等作品。在这部作品中,12台收音机根据预先设定的波长进行调频,所产生的声音就是当时广播电台正在播放的节目。(例9.57,9.64,9.65)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或许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种音乐体裁,但他的国际声誉是通过歌剧和合唱作品而获得的。布里顿的风格在本质上是声乐性的。他在作曲方法上显然是一位古典主义者,因而对瓦格纳的无终旋律观念并不感兴趣,而是采用分曲形式的原则。他并不遵从任何固定的作曲技法,但受到了多位作曲家的影响,他在这些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元素。他的歌剧作品包括《卢克莱修受辱记》(The Rape of Lucretia,1946)、《彼得·格赖姆斯》(Peter Grimes,1945)、《阿尔贝·埃林》(Albert Herring,1947)、《比利·巴德》(Billy Budd,1951)和《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60)。他的两部著名的合唱作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乘船途中写就——《圣诞颂歌仪式》(A Ceremony of Carols,1942)和《圣塞西莉亚赞美诗》(Hymn to St.Cecilia,1942)。他的《战争安魂曲》(War Requiem,1962)是一部有着庞大的演出阵容的戏剧性作品,将拉丁文安魂曲文本与威尔弗莱德·欧文(Wilfred Owen)的诗歌结合了起来,后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布里顿的声乐套曲是20世纪声乐音乐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些作品包括《圣歌》(Canticles)和《淮德拉》(Phaedra,1970),后者是他最后的声乐作品之一。广受欢迎的《青年管弦乐指南》(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也是他的一部较为重要的作品,而且体现了他对变奏曲式的钟爱。(例9.3,9.10,9.18,9.24,9.29)

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作曲家,其早期对十二音技法的关注后来让位于更为晚近的音乐实践,包括电子音乐作品。他被普遍认为是波兰最重要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主要为管弦乐队和室内乐团进行创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一和第二交响曲(1941—1947、1966—1967),以及为男高音和室内乐队而写的《编织的话语》(Paroles tissées,1965)。其音乐的大胆创新体现在《亨利米绍诗3首》(Trois poèmes d'Henri Mixhaux,1963)中,这部作品为合唱、管乐器、打击乐器、两架钢琴和竖琴而作,要求两位指挥分别用不同的总谱进行表演。

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1916—2011),美国作曲家。他的数学天分促使他对音乐和数学之间关系进行探索,甚至将数学词汇应用于音乐中。他的音乐以对序列技术的严格遵循为特点,并长期对合成器和计算机音乐充满兴趣。《夜莺》(Philomel,1964)将磁带与现场表演相结合。他的许多音乐都充满智性,普通听众几乎无法理解。(例9.5)

尤利塞斯·凯(Ulysses Kay,1917—1995),重要的非裔美国作曲家和教师,可能以为《沉默的人》(The Quiet One,1948)而谱写的电影配乐最为著名。凯为各种规模的器乐乐团和多种声乐组合创作音乐。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是关于美国废奴运动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1980—1985)。

乔治·罗奇伯格(George Rochberg,1918—2005),美国作曲家,将十二音音乐的影响与富有逻辑性的和声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极具个性的音乐语汇。十年中,他运用序列技法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钢琴三重奏》(1963)。他的作品涉及多种器乐和声乐形式。他还发表了多篇论述十二音技法相关问题的文章。罗奇伯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的多部作品引用了16—20世纪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如许茨、巴赫、马勒、艾夫斯、布莱兹和瓦雷兹。他的作品包括5部交响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7首弦乐四重奏和1部较为晚近的歌剧《骗子》(The Confidence Man,1982)

利昂·基尔赫纳(Leon Kirchner,1919—2009),美国作曲家、教师和杰出的钢琴家,在其早期的音乐学习中受到了勋伯格的影响。后来师从恩斯特·布洛赫。这些作曲家都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他从未采纳他们的作曲体系。他的音乐在高度半音化和无调性语汇之间摇摆变动。无论所创作的是管弦乐、钢琴还是弦乐四重奏作品,他的音乐都以其强劲的动力性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音乐表现,对听者提出了近乎令人筋疲力尽的要求。基尔赫纳在20世纪中期美国音乐界的重要性表现在他所获得的大量奖项和委约中,包括纽约乐评人奖、纳姆伯格奖(Naumburg Award),还因其第三弦乐四重奏(写于1967年)而获得了普利策奖。他的《钢琴与乐队协奏曲》(1953)、《交响曲》(Sinfonia,1951)和《第一弦乐四重奏》(1949)代表了其最优秀的创作。他的声乐音乐包括一部声乐套曲和一部歌剧。(例9.60)

卢卡斯·福斯(Lukas Foss,1922—2009),美国作曲家,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开始其创作生涯。大约在1960年之后,对即兴创作的兴趣使他开始探索不确定音乐的各个方面。为女高音和乐队而写的《循环时间》(Time Cycle,1960)已灌制了唱片,并大获成功。他的《巴洛克变奏曲》(1967)在亨德尔、斯卡拉蒂和巴赫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个人的发挥。

伊恩内斯·克塞纳基斯(Iannis Xenakis,1922—2001),生于希腊,但居住在美国和巴黎。师从梅西安,并与建筑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来往。他的音乐建构在传统乐器和记谱法方面的数学概率原则(随机原则)基础上。他对音乐美学和数学的兴趣使他建立了“音乐数学和自动化中心”,最初是在巴黎,后又在印第安纳州的布鲁明顿(Bloomington,他曾在此任教一段时间)。他的重要作品包括为50件乐器而写的《皮托普拉克塔》(Pithoprakta,1955—1956),《阿柯里普西斯》(Achoripsis,1956—1957),为2个小型乐队而写的《战略》(Stratégie,1959—1962),为管弦乐队而写的《停顿之后》(Metastasis,1953—1954),以及为钢琴和管乐而写的《生物》(Eonta,1963—1964)。他还写有大量为磁带而创作的音乐,以及在演出中使用电脑的作品。(例9.63)

捷尔吉·利盖蒂(György Ligeti,1923—2006),生于匈牙利,后加入奥地利国籍。他的音乐活动使他几乎涉足所有欧洲国家及美国。他与科隆电子音乐工作室有着密切来往,并且是达姆施塔特国际新音乐讲习班的领导者之一。他的早期作品——在他1956年离开匈牙利之前在东欧出版——主要是简单的、源于民间风格的作品。后来的作品以对色彩和音团的强调为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特点,他运用了各种噪音发生设备和电子发生音响。然而,他的作品挖掘利用了所有的音乐媒介,从管风琴和弦乐四重奏到交响乐队以及大大小小的声乐组合。他的作品有为管风琴而写的《音量》(Volumina,1961—1962),为独唱、合唱和乐队而写的《安魂曲》(1963—1965),以及为16位独唱者而写的《永恒之光》(Lux aeterna,1966)。利盖蒂在他的几部作品中对当代音乐创作进行了批判。其中一部此类作品是为100个速度各不相同的节拍器而作的《交响诗》(Poème syphonique,1962)。(例9.14)

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意大利先锋派作曲家,在第一次访美之后对电子音乐产生了兴趣。他经常将表演与电子录音带相结合。他最重要的作品表现出了对音乐与姿态和戏剧动作相结合的深切关注。为声乐、竖琴和打击乐器而作的《圆圈》(Circles,1960)是为卡明斯的诗歌而谱写的作品,其中包含视觉和空间方面的呈现。贝里奥在音乐与戏剧动作以及语词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上的进一步探索体现在他的歌剧《过门》(Passaggio,1961—1962)和作品《面貌》(Visages,1961)中,后者是一部使用电子音响和人声的磁带作品。他的多部作品都是为他的妻子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而写的。其中《演唱会Ⅰ》(Recital ,1962)包含各种声乐和戏剧风格的高难技巧。(例9.7)

彼埃尔·布莱兹(Pierre Boulez,1925—),20世纪法国作曲家,发展出一种序列作曲的复杂风格,与他的老师梅西安一样,他也运用音高和时值的序列化手法(即完全受控的音乐)。他还对电子音乐进行了探索。布莱兹最著名的作品是《无主之槌》(Le Marteau sans maitre),写于1952—1954年间,又于1957年进行了修改。女低音、G调长笛、中提琴、吉他、颤音琴和打击乐器这种非常规的乐器组合体现了他对音色,尤其是打击乐器所产生的音响的关注。作为指挥家,布莱兹活跃于各种当代音乐节中。在他作为纽约爱乐乐团指挥的任期内,他对序列音乐予以了大力支持,并在此后将此举继续下去。

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1926—2012),德国作曲家,活跃于所有音乐创作领域。他的早期作品表现出对十二音技法的娴熟掌握,后来他对这种技法的运用方式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他的歌剧作品尤为成功。其许多歌剧都意在传达一种强烈的社会寓意,有时也表达马克思主义思想。《年轻的贵族》(Der junge Lord,1965)和《洪堡亲王》(Der Prinz von Homburg,1960)等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曾在古巴教学和创作过一年,这一经历影响了其创作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例9.39,9.59)

西阿·马斯格雷夫(Thea Musgrave,1928— ),苏格兰人,曾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后来师从纳迪亚·布朗热。她的创作风格将序列写作与较为保守的音乐实践相结合。她通过自己的歌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苏格兰女王玛丽》(MaryQueen of Scots,1976)——而在美国首次得到了关注。她也为多种乐器写有协奏曲,并创作有大量的电影配乐。(例9.41,9.72)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德国作曲家,主要关注电子音乐,尽管他在创作生涯之初是韦伯恩的追随者,而且使用较为传统常规的乐器。为10件独奏乐器而作的《对位》(Kontra-Punkte,1953)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另一阶段的代表作是《钢琴曲》(KlavierstückeⅪ,1956),这部作品的建构基础是对乐谱上的19个片段进行的随意选择和即兴处理。1988年他写出了其钢琴曲的第14首。他最著名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少年之歌》(Gesang der Jünglinge,1955—1956,1956年修改成为四轨录音带作品),为人声和电子音响发生器而作。这种音乐由图表和几何图形构成的记谱法只能由经过此类读谱训练的表演者才能实现。施托克豪森的许多作品采用“开放性”的形式,将许多决定留给表演者自行做出,如在作品《混合》(Mixtur,1964)中。施托克豪森所运用的电子设备以及那些在科隆的德国西北广播工作室与他相关的设备,并不试图模仿传统乐器的声音。信号发生器和电子合成器所产生的声音得到了挖掘和利用,是因为它们作为新音响的本质价值。施托克豪森的许多音乐都包含戏剧性因素,利用空间和运动,如在《时段》(Momente)中,该作品写于1961年,后来经过数次修改。

img

图9-5 西阿·马斯格雷夫(玛莎·斯沃普/时代公司版权所有)

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 ),美国作曲家,将其在美国多所大学的学习与在柏林的学习相结合。他的作品反映了将传统模式与对技术资源的极端性要求相联系的倾向。电子乐器和传统乐器以及经过电子扩音的乐器的非常规组合产生了非同寻常的乐音效果。这种对于非常规声音特质的兴趣要求他的声乐表演者演唱微分音音程、尖叫、嘘声、低语以及其他非传统人声声响。体现克拉姆对此类声音效果的兴趣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四个月亮之夜》(Night of the Four Moons,为中音长笛、班卓琴、电子大提琴和打击乐器而作,1969);《死亡之歌、持续音和叠歌》(Songs Drones and Refrains of Death,为男中音、电吉他、电贝司、电钢琴和打击乐器而作,1968),以及《五个戴假面的表演者的永恒之光》(Lux aeterna for Five Masked Players,为女高音、低音长笛、西塔尔琴和两位打击乐演奏者而作,1971)。除了为乐器和人声组合的创作之外,克拉姆还写有大量的钢琴作品。《时代精神》(Zeitgeist,1988)是为两架扩音钢琴而创作的。《不正规的田园诗》(Idyll for the Misbegotten,为扩音长笛和3位打击乐演奏者而作,1986)结合了经过电子手段变化的声音与传统的声音。克拉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索菲娅·古拜杜琳娜(Sofia Gubaidulina,1931— )是一位多产的俄罗斯作曲家,她的受欢迎程度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这些年中。她的作品吸收利用了犹太人和俄罗斯的传统,并展现了独立的想象力和扎实的作曲技术。她所录制过的作品包括《向艾略特致敬》(Hommage à T.S.Eliot,为八重奏和女高音而作,1987)和《奉献经》(Offertorium,为小提琴和乐队而写的协奏曲,1980)。

亨里克·戈雷茨基(Henryk Górecki,1933—2010),波兰作曲家,其地位和声誉似乎处在上升中。他的作曲技法兼容并包,其包含人声演唱的作品已得到了承认。为女高音和乐队而写的《第三交响曲》(悲歌交响曲,1976),得到了广泛的上演和录音。

克里斯托夫·彭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 ),或许是当今最广为人知的波兰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器乐和声乐组合。他发展了一种具有原创性的风格,独立于20世纪任何既成的作曲体系。他的作品允许表演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来进行即兴发挥,并且只受到具体时间限制的制约。他在其著名的《广岛受难者挽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1960)中使用传统管弦乐而实现了新奇的乐音效果。《路加受难曲》(Passion According to St.Luke,1962—1965)是20世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合唱作品之一。同样,歌剧《劳敦的魔鬼》(The Devils of Loudon,1969)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戏剧性作品。他近来最著名的作品是《波兰安魂曲》(A Polish Requiem),首演于1984年。(例9.16,9.25,9.28,9.49,9.50,9.62)

默里·谢弗(R.Murray Schafer,1933— ),加拿大作曲家和教师,专注于挖掘物理声音的本质和潜能。他的作品涉及体裁广泛,从非常规乐器组合的室内乐到运用电子音乐和机遇手段的歌剧和交响作品。他的诸多作品中包括1部《弦乐四重奏》(1970)、乐队作品《北方/白色》(North/White,1973)和为500位表演者而作的《启示录》(Apocolypsis,1976)。他是一位颇富幽默感的作曲家,其《海尔登莱本之子》(Son of Heldenleben,1968)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乐进行了引用和巧妙处理。他较为严肃的一面体现在《挽歌》(Threnody,1966)中,运用了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幸存的日本儿童的言语。他得到多纳基金会(Donner Foundation)的赠与,在这项基金的资助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以及围绕人们的声音。谢弗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语言在交流中的使用和滥用是他音乐灵感的来源之一。

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1934— ),英国作曲家,其作品的特点是有控制的即兴发挥和多种风格语汇的交融(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到整体序列主义)。他的重要作品有《圣迈克尔奏鸣曲》(Saint Michael Sonata,1957)、《疯王之歌八首》(Eight Songs for a Mad King,1969)和《根据塔弗纳“圣名曲”的第二幻想曲》(Second Fantasia on Taverner'sIn Nomine”,1964)。自1970年以来,戴维斯就一直生活在奥克尼群岛(Orkney Islands),在那里创作了许多以苏格兰和英格兰主题为基础的作品。与谢弗一样,他也为儿童谱写音乐。(例9.11)

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1934—1998),俄罗斯作曲家,为传统管弦乐队和室内乐团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带有标准的体裁名称,如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和交响曲。他创作的风格是将清晰有序与分裂混乱形成对比,而且体现出了布鲁克纳等人的交响曲和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影响。他在世界上伟大的表演者中间广受青睐,他所灌制的唱片数量庞大。《中提琴协奏曲》(1985)尤其受欢迎。尽管晚年健康恶化,但他的创作量仍旧引人注目,包括《第八交响曲》,完成于1944年。

阿尔沃·派尔特(Arvo Part,1935— ),生于爱沙尼亚,近年来生活在德国。1986年之前,他的作品主要是序列音乐。自1986年起,他的创作(尤其是声乐作品)反映了他深切的宗教情怀,作品以一种通常较为简练的个人化当代风格展现了中世纪音乐的影响。他的作品包括《约翰受难曲》(Passio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secundum Joannem,1982)、《撒拉90岁》(Sarah Was Ninety Years Old)、大提琴协奏曲(1983)、《圣母悼歌》(Stabat Mater,1985)和《连祷歌》(Litany,1995)。(例9.19)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曾师从美国和法国的多位重要作曲教师。他去印度的旅行以及与拉维·申加(Ravi Shankar)的合作必然影响了他向简约主义方向的发展。他在印度最为人知的是他为电影《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1981)而谱写的配乐。这部作品体现了他与电影制作者和各种视觉艺术家的艺术合作,正如在《困惑中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1976)中那样。(例9.42)

埃伦·斯威利奇(Ellen Zwillich,1939—),活跃的美国作曲家,她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体现在他所获得的多项基金和委约中,包括全国艺术基金会和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的馈赠。她较为晚近的两部作品是长笛协奏曲(1990)和双簧管协奏曲(1991)。1983年她因《第一交响曲:为乐队而写的三个乐章》获得了普利策奖。

朱迪斯·查蒙特(Judith Zaimont,1945—),他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尤其是其独唱和合唱作品。她为文本谱写音乐的能力通过格莱格·史密斯合唱团(Gregg Smith Singer)和西风合唱团(Western Wind)等职业合唱团的委约而得到了承认。此外,她也为各种室内乐团和钢琴创作了成功的作品。(例9.9)

舒拉米特·兰恩(Schulamit Ran,1949—),以色列作曲家,在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学习钢琴和作曲。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她的音乐基本上是无调性的,有时加入了电子音源。《第一交响曲》(1990)由费城交响乐团首演。(例9.51)

其他作曲家

1.阿根廷

阿尔贝托·希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

毛里西奥·卡赫尔(Mauricio Kagel,1931—2008)

马里奥·达维多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1934— )

2.奥地利

约翰·达维德(Johann N.David,1895—1977)

汉斯·杰里内克(Hans Jelinek,1901—1969)

汉斯·阿波斯特尔(Hans E.Apostel,1901—1972)

戈特弗里德·冯·艾内姆(Gottfreid von Einem,1918—1996)

3.比利时

亨利·普瑟尔(Henri Pousseur,1929—2009)

4.加拿大

哈里·萨默斯(Harry Somers,1925—1999)

约翰·贝克威思(John Beckwith,1927— )

5.捷克共和国

瓦茨拉夫·多比亚(Václav Dobiáš,1909—1978)

卡雷尔·胡萨(Karel Husa,1921— )

金德里希·菲尔德(Jindřich Feld,1925—2007)

奥德里奇·弗洛斯曼(Oldrich Flossman,1925—1998)

6.丹麦

沃恩·霍尔姆波(Vagn Holmboe,1909—1996)

尼尔斯·本宗(Niels Viggo Bentzon,1919—2000)

7.英国

阿瑟·布利斯(Arthur Bliss,1891—1975)

伊丽莎白·麦康基(Elisabeth Maconchy,1907—1994)

伊丽莎白·勒琴斯(Elisabeth Lutyens,1909—1983)

彼得·拉辛·弗里克(Peter Racine Fricker,1920—1990)

罗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1921—1997)

哈里森·伯特威斯尔(Harrison Birtwistle,1934— )

奥利弗·克努森(Oliver Knussen,1952— )

多米尼克·马尔道尼(Dominic Muldowney,1952— )

罗伯特·萨克斯顿(Robert Saxton,1953— )

8.芬兰

约纳斯·科科宁(Joonas Kokkonen,1921—1996)

奥利基·劳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1928— )

9.法国

让·弗朗塞(Jean Françaix,1912—1997)

让·马蒂农(Jean Martinon,1920—1976)

10.德国

维尔纳·埃克(Werner Egk,1901—1983)

博里斯·布拉黑尔(Boris Blacher,1903—1975)

沃尔夫冈·福特纳(Wolfgang Fortner,1907—1979)

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Bernd Alois Zimmerman,1918—1970)

11.希腊

亚尼斯·帕帕伊奥安努(Yannis Papaioannau,1910—1989)

德米特里·特尔扎基斯(Dimitri Terzakis,1930— )

12.匈牙利

马蒂亚斯·谢伊拜尔(Matyas Seiber,1905—1960)

13.意大利

布鲁诺·马代尔纳(Bruno Maderna,1920—1973)

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1924—1990)

西尔瓦诺·布索蒂(Sylvano Bussotti,1931— )

14.日本

芥川也寸志(Yasushi Akutagawa,1925—1989)

戴敏郎(Toshiro Mayuzumi,1929—1997)

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

松平赖晓(Yori Aki Matsudaira,1931— )

15.墨西哥

罗多尔福·阿尔夫特(Rodolfo Halffter,1900—1987)

布拉斯·加林多(Blas Galindo,1910—1993)

16.荷兰

亨克·巴丁斯(Henk Badings,1907—1987)

托恩·德·莱乌(Ton de Leeuw,1926—1996)

皮特·沙特(Peter Schat,1935—2003)

17.挪威

克劳斯·埃格(Klaus Egge,1906—1979)

芬·莫滕森(Finn Mortensen,192—1983)

阿恩·诺德海姆(Arne Nordheim,1931—2010)

18.波兰

卡济米埃日·西罗茨基(Kazimierz Serocki,1922—1981)

塔代乌什·巴伊尔德(Tadeusz Baird,1928—1981)

博古斯·舍费尔(Boguslaw Schaeffer,1929— )

19.俄罗斯

吉洪·赫连尼科夫(Tikhon Khrennikov,1913—2007)

乔治·斯维里多夫(Georgi Sviridov,1915—1998)

爱迪生·丹尼索夫(Edison Denisov,1929—1996)

基亚·坎切利(Giya Kancheli,1935— )

20.斯洛伐克共和国

扬·齐克(Jan Cikker,1911—1989)

21.西班牙

卡洛斯·苏里纳奇(Carlos Surinach,1915—1997)

克里斯托瓦尔·哈尔夫特(Cristobal Halffter,1930— )

22.瑞典

拉斯-埃里克·拉森(Lars-Erik Larsson,1908—1986)

卡尔-比尔格·布洛姆达尔(Karl-Birger Blomdahl,1916—1968)

博·尼尔松(Bo Nilsson,1937— )

扬·莫滕松(Jan W.Morthenson,1940— )

斯万-达维德·桑德斯特洛姆(Sven-David Sandstrom,1942— )

23.瑞士

罗尔夫·利贝曼(Rolf Liebermann,1910—1999)

24.乌克兰

列昂尼德·格拉波夫斯基(Leonid Grabovsky,1935— )

瓦伦廷·西尔韦斯特罗夫(Valentin Silverstrov,1937— )

25.美国

罗伊·哈里斯(Roy Harris,1898—1979)

兰德尔·汤普森(Randall Thompson,1899—1984)

奥托·吕宁(Otto Luening,1900—1996)

哈里·帕奇(Harry Partch,1901—1974)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

马克·布利茨坦(Marc Blitzstein,1905—1964)

诺曼·洛克伍德(Norman Lockwood,1906—2002)

哈尔西·史蒂文斯(Halsey Stevens,1908—1989)

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92)

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1910—1992)

艾伦·霍夫哈奈斯(Alan Hovhaness,1911—2000)

弗拉基米尔·乌萨切夫斯基(Vladimir Ussachevsky,1911—1990)

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1911—2007)

英格尔夫·达尔(Ingolf Dahl,1912—1971)

胡戈·韦斯高尔(Hugo Weisgall,1912—1997)

诺尔曼·迪勒·乔约(Norman Dello Joio,1913—2008)

维维安·法因(Vivan Fine,1913—2008)

文森特·佩尔西凯蒂(Vincent Persichetti,1915—1987)

戴维·戴蒙德(David Diamond,1915—2005)

卢·哈里森(Lou Harrison,1917—2003)

威廉·伯格斯马(William Bergsma,1921—1994)

彼得·门宁(Peter Mennin,1923—1983)

丹尼尔·平卡姆(Daniel Pinkham,1923—2006)

内德·罗雷姆(Ned Rorem,1923— )

威廉·克拉夫特(William Kraft,1923— )

冈瑟·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 )

厄尔·布朗(Earle Brown,1926—2002)

巴尼·蔡尔兹(Barney Childs,1926—2000)

艾玛·卢·迪默(Emma Lou Diemer,1927— )

唐纳德·厄尔布(Donald Erb,1927—2008)

多米尼克·阿坚托(Dominick Argento,1927— )

唐纳德·马蒂诺(Donald Martino,1931—2005)

波林·奥利弗勒斯(Pauline Oliveros,1932— )

莫顿·萨博特尼克(Morton Subotnik,1933— )

罗杰·雷诺兹(Roger Reynolds,1934— )

特里·赖利(Terry Riley,1935— )

史蒂夫·赖克(Steve Reich,1936— )

大卫·戴尔·特里第西(David Del Tredici,1937— )

威廉·博尔科姆(William Bolcom,1938— )

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1938— )

琼安·陶尔(Joan Tower,1938— )

查尔斯·武奥里宁(Charles Wuorinen,1938— )

芭芭拉·科尔布(Barbara Kolb,1939— )

多里斯·黑斯(Doris Hays,1941— )

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1942— )

维多利亚·邦德(Victoria Bond.1945— )

贝丝·安德森(Beth Anderson,1950— )

利比·拉尔森(Libby Larsen,1950— )

26.南斯拉夫

米尔科·凯勒曼(Milko Keleman,1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