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实践

表演实践

除少数特例外,巴洛克时期是要求每位演员必须具有即兴能力的最后一个时期。人们不仅允许而且期待各种即兴表演的技巧,如在声乐和器乐表演中实现和添加装饰音。实际上,作曲家经常仅谱写出大致的旋律线条,然后希望由表演者来增光添彩,在谱面所写旋律上不仅添加装饰音,而且增添经过音、音阶走句,甚至旋律片段。声乐音乐尤其要在具有高度表现性的时间点上加入这样的即兴表演,通常是应文本歌词的要求,被称为“gorgia”(高尔吉亚)。在巴洛克晚期,一种炫技性声乐类型的快速精彩的装饰被称为“花腔”(Coloratura),有时是指一种女高音类型。

在所有类型的音乐中,人们都期待表演者通过精巧华丽的即兴发挥来扩充终止式,尤其是在靠近乐章或作品结尾的高潮部分的终止式。这样的即兴表演后来被称为“华彩段”(cadenza)。在歌剧的独唱咏叹调和独奏协奏曲中,华彩段成为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者利用华彩段不仅发挥了其即兴表演的能力,而且也展现了其娴熟的演奏技巧。管风琴演奏家至今仍实践着即兴表演。

与纯粹即兴表演密切联系的是键盘乐器演奏者实现或完成数字低音所指示的和声。只要存在数字指示,其表演就要即兴演奏出恰当的和弦和节奏模式,甚至是对位线条(请见谱例5.4B)。然而,许多音乐的乐谱上甚至连数字都没有,因而要求其在键盘乐器上的演奏要选择合适的和声及其模式。

巴洛克时期应用有多种不同的音律体系。其中,中庸全音律(mean-tone temperament)的使用最为持久,但到了巴洛克末期,作曲家不断增加的转调实践表明了使用平均律体系的趋向。有些乐器的音律会发生变化,如小提琴的变化调律,称为“变格定弦”(scordatura),这种定弦调律方式用于产生非同寻常的、除此方法外无法实现的和弦效果和音符组合。

器乐音乐写作日益形成了通用常规,但在某些作品中仍可自由选择乐器。竖笛和长笛(或称德国长笛)以及双簧管和小提琴在合奏音乐中常可以互换使用。震音和拨弦这样的弦乐演奏技巧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演奏实践。力度标记(Dynamic Markings)——如p.(弱)、f.(强)、cresc.(渐强)、dim.(渐弱)等——开始得到使用,但仍用得非常谨慎。大多数力度变化是通过不同尺寸或音质的乐器组的对比而实现的。

巴洛克时期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标记来指示特定的装饰音手法。即便作曲家没有做出标记,表演者也应当即兴加入装饰音。尽管有些符号得以通用,但许多符号的意义仅被作曲家个人或其所属的乐派所理解。这一情况导致对巴洛克作品的诠释中出现了许多差异。速度标记——如allegro(快板)、andante(行板)和grave(庄板)——也引入到了乐谱中,但其意义却不甚精确。

几乎所有的作曲家也同样作为技艺精湛的表演家而得到认可。键盘乐器演奏家尤其如此。巴赫和亨德尔都作为技艺高超的管风琴家而为人所称颂。科雷利(Corelli)、塔蒂尼(Tartini)和比贝尔(Biber)在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包括演奏双音(Double-Stop)、三音、琶音等。在歌剧表演中,阉人歌手法里内利(Farinelli)等人作为炫技性歌剧演唱家而享有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