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
2025年09月26日
旋律
印象主义作曲家时而使用全音阶。这些音阶中不含有纯四度、纯五度或导音,因而不会产生调中心感,由此使得每一个音的运动不会产生与音阶内其他音之间的张力(谱例8.2)。
谱例8.2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Voiles),展示了运用全音阶的写作。
克劳德·德彪西

在20世纪早期的音乐中,旋律线条——无论是为人声还是乐器——可能会包含大跨度音程的跳进以及节奏上高度的复杂性。此外,旋律线条常常处于极端的音域,为的是利用多样的乐音特质。
乐句和乐段不再是对称的。作曲家倾向于从短小的动机性片段中构建旋律。在十二音音乐(Twelve-Tone Music)中,一个旋律线条中的连续音符常常在几个不同的八度中发出,并且分配给不同的乐器,而不是在单独一件乐器的音域中演奏出来的。此外,用对位风格写作的普遍倾向削弱了旋律作为音乐中主导载体的重要地位。甚至在为独唱和独奏乐器而写的作品中,独唱或独奏声部也成为了对位织体的线条之一,而不是主导性的旋律线。
声乐旋律受制于表现歌词文本的轮廓,甚至到了丧失具体音高的程度,正如在“诵唱”(Sprechstimme)技巧中的那样。这一德文术语的原义为“说话的声音”或“说话的音调”。一个类似的技法体现在流行音乐中,歌手并不将歌词的表达局限于一个明确的旋律,而是根据歌词所传达的情感表现力度对实际的音高进行夸张和强调。在以下实例中,演唱者被要求避免音符的绝对音高,用音符符杆上的叉号表示(谱例8.3)。
谱例8.3 勋伯格《月光下的彼埃罗》中的诵唱。
阿诺尔德·勋伯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