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史学家和理论家

9.7 史学家和理论家

阿诺尔德·勋伯格(Arrold Schoenberg,1874—1951),不仅是著名的作曲家,也是知名的教师和理论家。他最重要的著述《和声学》(Hanmonielehre,1911)的英译本题为《和声理论》(Theory of Harmony,纽约,1948)。在这部著作及其随后的英文著作中,勋伯格论述了他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风格与观念》(Style and Idea,纽约,1950)和《和声的结构功能》(Structural Functions of Harmony,纽约,1954)是勋伯格所写的大量文章和专著中的两部著作。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rinsky,1882—1971),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一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后来以《音乐诗学》(Poetics of Music)为书名而整理出版。在这本书中,斯特拉文斯基探讨了他自己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很多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美学观。之后,他与罗伯特·克拉夫特(Robert Craft)合著了标题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谈话录》(Conversations with Igor Stravinsky)的6卷本著作,探讨了各种音乐问题,尤其是关于现代音乐的问题。

鲁道夫·莱蒂(Rudolf Reti,1885—1957),生于塞尔维亚,在美国度过了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写有几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性—无调性—泛调性》(Tonality-Atonality-Pantonality,纽约,1958),在他逝世后出版。

霍华德·汉森(Howard Hanson,1896—1981),作曲家、指挥家和教师。他对美国的音乐生活影响重大,尤其因为他在伊斯特曼音乐学校里任职。他的著作《现代音乐的和声材料》(The Harmonic Materials of Modern Music,纽约,1960)提供了20世纪中期对音乐理论的看法。

罗杰·塞欣斯(Roger Sessions,1896—1985),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在大学任教。他敏锐且善于分析的头脑和多年的作曲教学经验促使他写出了几部著述。《作曲家、表演者、听者的音乐经验》(The Musical Experience of ComposerPerformerListener,普林斯顿,1950)和《美国音乐生活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Music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1956)是探讨当时音乐问题的两部重要著作。

西奥多·维森格伦特·阿多诺(Theodore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哲学家、音乐学家和作曲家。阿多诺支持20世纪的新音乐作曲家,尤其是勋伯格乐派的作曲家,并写有大量著述,其中论及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他的诸多著作中有《音乐社会学导论》(Einleitung in der Musiksoziologie,法兰克福,1949)和《新音乐哲学》(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图宾根,1949)。后者是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辩证法的探索,说明社会对立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如何阻碍作曲家实现自我表达。

菲利克斯·萨尔策(Felix Salzer,1904—1986),生于奥地利的音乐理论家,自1940年开始定居美国。他的两卷本著作《听觉结构,音乐中的乐音内聚性》(Structural HearingTonal Coherence in Music,纽约,1952,多佛尔出版社的无删减修订版1962年出版于纽约)是在海因里希·申克尔关于调性和音乐内聚性的观念之上写成的。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通过他的著述和讲座对20世纪的音乐产生了主要影响。《无声》(Silence,1961)是其文章和讲座的出版物之一,极力主张人们打破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并享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1916—2011),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被第二维也纳乐派及其后继者所吸引。他的著述将他对数学和十二音技法的兴趣相结合,并以借自其他学科的词汇为基础。他的著作有《十二音体系中集合结构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Set Structure in the Twelve-tone System,1946)、《作为作曲决定因素的十二音不变量》(Twelve-tone Invariants as Compositional Determinants,1960)和《十二音节奏结构和电子媒介》(Twelvetone Rhythmic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nic Medium,1962)。

伦纳德·迈尔(Leonard B.Meyer,1918—2007),美国音乐学家和美学家。作为一位研究人文学科和从事作曲的学者,他写有许多文章和几部关于美学问题的著作。其中包括《音乐中的情感与意义》(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芝加哥,1956)和《音乐、艺术与观念》(Musicthe Arts and Ideas,芝加哥,1967)。他还与格罗斯文诺·库伯(Grosvenor Cooper)合著有一本《音乐的节奏结构》(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芝加哥,1960)。

乔治·罗奇伯格(George Rochberg,1918—2005),教师和作曲家,写有大量关于20世纪音乐的著述,尤其是关于十二音音乐或序列音乐。其许多文章的首次发表都是在《音乐理论期刊》(Journal of Music Theory)和《新音乐视角》(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上。1955年,《六音音列及其与十二音列的关系》(The Hexachord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Twelve-tone Row)出版问世。《幸存的美学:一个作曲家眼中的20世纪音乐》(The Aesthetics of SurvivalA Composer's View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1984)是他的文集,由作曲家威廉·博尔康(William Bolcom)编辑而成。

伊恩内斯·克塞纳基斯(Iannis Xenakis,1922—2001),始终对数学与音乐的关系兴趣浓厚,这反映在他的著述《概率论与音乐》(Wahrscheinlickeitstheorie und Musik,1956)和《随机音乐要素》(Elements of Stochastic Music,1960—1961)中。

彼埃尔·布莱兹(Pierre Boulez,1925— ),他的著述涉及多种音乐问题,强调20世纪的音乐。其中大部分文章发表在《听者》(The Listener,英国)、《达姆施塔特新音乐文选》(Darmstädter Beiträge zur neuen Musik,德国)和《新观察者》(Nouvel observateur,法国)等上。1978年,布莱兹成为了专科声学协调研究所(IRCAM)的指导,这个位于巴黎的机构是专门研究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以及电子乐器制造的。

安德鲁·波特(Andrew Porter,1928— ),担任《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的乐评人多年。他的音乐评论对于表演者和作曲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许多批评文章都集结成书。1991年波特回到英国,成为《观察者》(The Observer)的乐评人。

这一时期其他的著名史学家还包括:卡罗琳·阿贝特(Carolyn Abbate)、梅格·本特(Meg Bent)、霍华德·梅耶·布朗(Howard Meyer Brown)、马戈·法斯勒(Margot Fassler)、菲利普·戈塞特(Phillip Gossett)、理查德·霍平(Richard H.Hoppin)、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罗杰·帕克(Roger Parker)、哈罗德·鲍尔斯(Harold Powers)、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斯坦利·萨蒂(Stanley Sadie)、梅纳德·所罗门(Maynard Solomon)和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