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法
除少数特例外,各种圣咏的音乐形式和组织是完全以文本的形式为基础的。任何ABA或类似程式的暗示都是出于文本考虑的结果。有些传统将特定的文本置于某些教会调式中,因而那些配合这些文本的圣咏便自然会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然而,还是存在少数可以区分辨识的音乐形式。单声弥撒并非真正的音乐形式,而是一个复合体,它是适用于常规弥撒和专用弥撒的圣咏的集合。(例2.8—2.9)
这些单乐章形式或程式有如下几种:
交替圣歌(antiphon):圣经经文或其他宗教韵文的一个短句,在诗篇前后以及诗篇内部每一对韵文之后进行演唱。其形式上的效果是诗篇歌的叠歌,主要为音节式风格。(例2.10—2.11)交替圣歌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别,其文本内容为赞颂圣母玛利亚,这类圣歌被称为玛利亚交替圣歌。(例2.12—2.14)
哈利路亚(Alleluia):附加在许多圣咏段落的末尾,由用“哈利路亚”一词[1]演唱的叠歌构成,其后所跟随的韵文或段落带有该叠歌的反复。欢歌(jubilus)是对“哈利路亚”最后一个元音的声乐装饰,为音乐形式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例2.15—2.16)
附加段(Trope):使用非礼拜性文本——即崇拜仪式所允许的经文之外的文本——并间插在礼拜文本段落之间的音乐称为附加段。其歌词是对礼拜仪式的评注。附加段这种音乐类型,使人们在教会界定严格的礼拜仪式中能够进行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但插入附加段这一实践逐渐遭到了废弃,最终在16世纪中期被特伦托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所取缔。(例2.17—2.20)
继叙咏(sequence):继叙咏从附加段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由附加在哈利路亚末尾欢歌上的诗歌语词构成,取代了原本跟随在哈利路亚之后的韵文。激发音乐写作的文本通常篇幅较长、风格自由,且带有重复段落。如A BB CC DD E这样的程式较为常见,代表着独立的作品。与附加段一样,继叙咏也向着世俗的方向发展。其中四首保留在教堂音乐中。(例2.21—2.24)
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单声性孔杜克图斯最初的演唱情景可能是:在弥撒或礼拜性戏剧中的一位参与者被“指引”(conducted)着从教堂圣坛的一个位置移动到了另一位置。其文本为韵文,无关礼拜仪式。旋律并非取自圣咏,而是由自由创作而成。这一形式起初与教堂有关,但很快就变成了一种世俗音乐形式,孔杜克图斯这一称谓可以应用于几乎任何严肃性的拉丁文歌曲。(例2.25)
以上所有音乐类型都起源于宗教音乐。这一时期,直到1100年的世俗单声音乐的保存都不像宗教音乐那样完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机构是以保存和维护此类音乐为职责的。
在中世纪早期,世俗单声音乐是通过戈利亚德(goliard)、戎格勒(jongleur)和游吟艺人(menestral)而得以兴盛繁荣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歌曲是戈利亚德歌曲,戈利亚德是一群四处云游的学者。最著名的戈利亚德诗歌集是《卡尔米拉·布拉纳》(Carmina Burana),卡尔·奥尔夫使得它在现代闻名于世。在留存至今的戈利亚德歌曲(大部分仅存诗歌文本,而没有音乐)中有一首《哦,维纳斯何等美妙》(O Admirabile Veneris),这首歌曲可以追溯到10世纪。其旋律也出现在了《哦,高贵的罗马》(O Roma Nobilis)中。它是诗节形式的格律诗,并带有叠歌。(例2.26)
戎格勒和游吟艺人是四处流浪的表演者,通过歌曲、舞蹈、魔术和杂耍来提供娱乐。尽管他们无法被视为诗人或作曲家,但他们会用方言来演唱韵文。戎格勒歌曲的早期类型之一是“英雄业绩歌”(Chanson de Geste),这是一种讲述英雄事迹的叙事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罗兰之歌》(Song of Roland),它成为了法国的民族史诗。不幸的是,并没有任何真实的音乐留存下来。戎格勒和游吟艺人很可能促进了民歌传统的传播,并且这一传统最终进入到了艺术音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