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作曲家

8.6 作曲家

对于如何确定20世纪哪些作曲家能够在伟大作曲家的行列中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个问题,我们不可能做出任何权威性的判断。历史视角的缺乏使我们无法奢望自己能够做出此种判断。有些作曲家主要以一种风格进行创作,正如过去经常出现的情况,大部分的作曲家使用多种风格,并常常在这些风格中取得同等的成功。因此,本书的作者并未将以下作曲家划归风格类型,而是在对每位作曲家的描述中论及其重要的风格特征。

莱奥什·亚纳切克(Leoš Janáček,1854-1928),著名捷克作曲家。尽管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19世纪,但其大部分的重要作品都创作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的歌剧《卡塔·卡班诺娃》(Kát'a Kabanová,1921)和《死屋手记》(From the House of the Dead,1928)、《格拉高利弥撒》(Glagolitic Mass,1926)、《小交响曲》(Sinfonietta,1926)和《为钢琴和室内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Concertino for Piano and Chamber Orchestra,1925)是他晚期作品中的几例。他的音乐表现简洁精炼,以来源于对言语音调研究的动机建构为基础。亚纳切克创作有室内乐和管弦乐作品,但最早为他获得国际声誉的是他的歌剧作品,这些作品在他去世60多年后又再次备受青睐。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自亨利·普塞尔以来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英国第一位杰出的现代作曲家。他的出身背景、宗教信仰和所受到的教育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英国音乐的主流之外。在世纪之交时,他的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和《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稳固地确立了他在英国音乐界的地位。他最出名的作品是进行曲《威仪堂堂》(Pomp and Circumstance),其中的第一首长期与英国皇室相联系。(例8.29)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中印象主义的领军人物,印象主义是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法国音乐最具影响力的发展潮流。印象主义是一次反现实主义的运动,最初起源于绘画和诗歌领域。除了反对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也反对古典主义。其浪漫主义的特质也不甚鲜明,并且避免浪漫主义早期的猛烈激情的音乐表现。印象主义音乐关注的是朦胧隐约、转瞬即逝的暗示以及细致微妙的情绪和氛围。德彪西的音乐受到了文学和绘画的直接影响——他的创作极大地受到了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歌和莫奈的绘画的激发——他也力图用音乐体现出与这些艺术同行一样的感觉。德彪西寻求表现绘画中光影摇曳、闪烁不定的效果,以牺牲抒情旋律、传统形式和复调复杂性为代价而追求暗示性的和声进行。为了实现一种更为闪烁的和声色彩,德彪西通过全音阶的使用瓦解了传统的连续性音阶音级的功能,在全音阶中,每一个音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微妙特性。德彪西还用平行的和弦进行和未解决的不协和音响来弱化终止式,以此来增加音乐的朦胧感。

德彪西的非传统实践引发了颇多争议,甚至其早期作品亦如此,例如《牧神午后前奏曲》(Préludeàl'apeès-midi d'un faune)、《夜曲》(Nocumes)和《大海》(La Mer)。他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是一部音乐表现较为节制的音乐戏剧,捕捉到了梅特林克(Meaterlinck)同名戏剧的情感氛围。在他创作于1910年之前的作品中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多首钢琴曲,包括《24首前奏曲》。德彪西在其生命最后一年中创作的作品——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和两部练习曲集——使他成为处在音乐发展前沿的革新者,连接着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音乐风格。(例8.1,8.9,8.19)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法国作曲家,其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对同时代作曲家产生的影响上,而不是因为他所创作的少数几部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是后来被称为“六人团”(Les Six)的法国年轻作曲家团体的指导,这个团体的成员包括达律斯·米约、阿尔蒂尔·奥涅格、弗朗西斯·普朗克、乔治·奥里克、热尔梅娜·塔耶弗尔和路易·迪雷。

萨蒂音乐风格的特点是一种彻底的简单性。他使用最简单的和声、旋律、复调织体和形式结构。他的音乐无意于表达深刻的内涵,这种简单性的倾向预示了与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决裂以及朝向新古典主义的逐渐转变。萨蒂对多愁善感和炫耀矫饰的彻底鄙视反映在他为自己的许多作品所添加的标题上。这些标题包括《冷淡曲》(Cold Pieces)、《让人躲避的装腔作势》(Airs to Make One Flee),以及《梨形曲三段》(Three Pieces in the Shape of a Pear)。这些作品以及《裸体歌舞》(Gymnopédies)和《玄秘曲》(Gnossiennes)是萨蒂最著名的作品。(例8.32)

H.H.A.比奇夫人(Mrs.H.H.A.Beach,1867—1944),美国钢琴家和作曲家,曾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首演她的《浪漫钢琴协奏曲》(Romantic Piano Concerto)。她曾在欧洲巡演自己的作品,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比奇夫人是美国第一位成功用欧洲古典风格创作的女性作曲家。她写有许多歌曲以及为钢琴、室内乐团和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

拉尔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国作曲家,非常热衷于参与以塞西尔·夏普为中心的意义重大的英国民歌复兴事业。多年中,他积极从事英国民间歌曲的搜寻和研究。威廉斯在其早期作品中引用了民间歌曲,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创作中却很少使用现成的民间旋律。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浸染着英国民歌的精神气韵。他从未发展出一种同时既有民族性又有20世纪现代性的音乐风格,英国民歌语汇使两者很难结合在一起。尽管威廉斯的作品以调式性的复调处理为特征,但它在本质上是一位善于写作旋律的作曲家,较少使用半音化和不协和音响。他的创作几乎遍及所有音乐体裁,但他的交响乐作品和声乐作品最常上演。在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著名的是《伦敦交响曲》(A London Symphony,No.2)、《田园交响曲》(Pastoral Symphony,No.3)和《F小调交响曲》(No.4)。为男高音、弦乐四重奏和钢琴而作的《在温洛克边界》(On Wenlock Edge)和一些宗教作品(包括《G小调弥撒》)写于20世纪前25年。沃恩·威廉斯也是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教授,编辑有《英国赞美诗集》(The English Hymnal)和《牛津颂歌集》(Oxford Book of Carols)。(例8.42)

img

图8-2 阿诺尔德·勋伯格(贝特曼图片资料馆)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以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创立者身份最为著名。勋伯格最早的作品仍处于瓦格纳的浪漫主义传统中。然而,他后来专注于产生避免功能和声的音响,这使他在那些常被称为十二音作曲家或表现主义者的极端激进的作曲家中位于前列。早在1914年,勋伯格就开始挖掘音高材料之间新的关系,这种手法延续到了《钢琴曲5首》作品23中。

勋伯格的《钢琴组曲》作品25是第一部完全建立在十二音作曲原则基础上的作品。勋伯格认为其新的作曲体系并不是革命性的,而是演化性的,是西欧音乐传统发展的自然结果。在勋伯格早年便围绕在他身边的一批学生也采用他的技法,他们与勋伯格本人一起为十二音风格奠定了基础。

勋伯格作为作曲实践教师的影响力持续于他的一生,从早年任维也纳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到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担任教授,随着纳粹在1933年掌权勋伯格而被迫放弃这一职位。从1933年直至逝世,他都居住在美国,执教于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勋伯格对他的许多学生和追随者的风格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贝尔格、韦伯恩、克热内克、达拉皮科拉和基尔赫纳,他们采纳了老师部分或全部的作曲原则。甚至连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都在七十多岁时开始采用序列技法,这显示出勋伯格的影响力。

img

图8-3 查尔斯·艾夫斯(艺术与历史档案馆,柏林)

勋伯格最常被听到的作品包括他的早期作品《升华之夜》(Verklärte Nacht,最初为弦乐六重奏,后来改编为弦乐队作品)、《古雷之歌》(Gurre-Lieder,为合唱、独唱和乐队而写),多部室内乐作品(如第一和第二弦乐四重奏),《月光下的彼埃罗》(Pierrot Lunaire),以及大量歌曲。其最杰出的十二音作品是《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6、第三和第四弦乐四重奏,以及为非常规乐器组合而写的室内乐作品。未完成的歌剧《摩西与亚伦》(Moses und Aron)在勋伯格去世之后进行了首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例8.5,8.12,8.30,8.41,8.44,8.53)

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最不同寻常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不愿使自己的创作才华受制于他人的要求,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依靠这些听众的音乐品味来维持生计。因此他转而从商,成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保险经理人,他的创作也不会受到所有利益考虑的束缚。这种双重生活导致了他糟糕的健康状况,在1918年终结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创作于1896—1918年之间。

在有些方面,艾夫斯预示了后来20世纪作曲家(如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诸多实践。他对多调性、复节奏和对位方法的使用也是序列作曲家创作技法的组成部分。反行、逆行、增值和减值都是艾夫斯音乐的特点。尽管他的作品经常建立在调性基础之上,但他通过上述手段实现了高度的不协和音响,在某些作品中近乎是一种无调性感。尽管拥有现代音乐的各种特征,但艾夫斯的乐思还是深深地植根在了新英格兰的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中,并有着来自民间歌曲和新英格兰赞美诗的主题。奇怪的是,直到20世纪4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艾夫斯的作品上演。《第三交响曲》——获得普利策奖——于1947年上演,这几乎是在该作品创作了40年之后。而《第二交响曲》的首演则在该作品创作整整50年之后。这些作品对美国作曲家的影响直到艾夫斯去世前几年才显现出来。他的创作主要涉及管弦乐、室内乐、钢琴作品和歌曲等领域。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四部交响曲、几首交响诗(包括《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Three Places in New England]、《中央公园的夏夜》[Central Park in the Dark]和《未作回答的问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上百首歌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布斯将军进天堂》[General Booth Enters Heaven])、合唱作品,以及许多钢琴作品,包括《康科德奏鸣曲》(Concord Sonata)。(例8.2)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将印象主义风格与古典主义的清晰性相结合。他不是德彪西的学生,但与德彪西关系密切。他拓展了未解决的不协和音响的实践,但很少达到无调性的程度。在很多方面,他与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关系要比与20世纪激进作曲家的关系更为紧密。拉威尔对异域风格的热衷不仅表现在他运用源自自己所继承的巴斯克(Basque)传统的节奏和音阶建构,也表现在他对其他具有异域风情的音乐语汇的偏爱。他的《2首希伯来曲调》(Deux mélodies hébraiques)、《5首流行希腊旋律》(Cinq mélodies populaires grecques)和《马达加斯加歌曲》(Chansons madécasses),以及在多部作品(如《舍赫拉查德》[Schéhérazade])中对东方风格主题的运用都体现出这种倾向。同样,他不仅受到了不寻常的民间乐音体系的影响,也受到了中世纪音乐的影响。他的《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悼念公主帕凡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和《茨冈》(Tsigane)体现了作曲家的此类兴趣。甚至在那些具有明确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品中,和声语汇和乐器法反映了拉威尔对古代和非常规调式及音色的浓厚兴趣。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包括《库普兰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鹅妈妈组曲》(Ma mère l'Oye)、《F小调弦乐四重奏》、两部钢琴协奏曲和多首钢琴作品——钢琴音乐是拉威尔非常擅长的领域——《夜之幽灵》(Gaspard de la nuit)、《水之游戏》(Jeux d'eau)和《小奏鸣曲》(Sonatine)。拉威尔也写有一些舞台作品,其中包括歌剧《西班牙时刻》(L'Heure espagnole)、《孩子与魔术》(L'Enfant et les Sortilèges)、芭蕾《达夫尼斯与克洛埃》(Daphnis et Chloé)、《圆舞曲》(La Valse)和《波莱罗》(Boléro)。认真聆听以上任何一部作品都能够确定拉威尔是20世纪法国作曲家中最杰出的配器大师。

曼努埃尔·德·法拉(Manuel de Falla,1876—1946),自文艺复兴以来西班牙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风格本质上属于法国印象主义,但他将印象主义与有意识的西班牙民族主义相结合,这体现在作品《西班牙庭园之夜》(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中。然而,他也意识到20世纪音乐风格的发展,并将这些发展与一种具有真正西班牙本真特质的音乐表现相结合。在西班牙落入反共和势力手中之后,法拉离开西班牙,在阿根廷度过余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芭蕾舞剧音乐,其中包括《魔法师之恋》(El amor brujo)和《三角帽》(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一部为羽管键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协奏曲则代表了他对于抽象音乐形式的兴趣。(例8.54)

埃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瑞士作曲家,以作曲家、指挥家和教师的身份长年生活在美国。布洛赫是一位具有强烈表现性的作曲家,起初用新浪漫主义风格,后来则更多地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作为教师,他对20世纪的美国作曲家影响广泛,包括罗杰·塞欣斯、乔治·安太尔和利昂·基尔赫纳等在内。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所罗门》(Schelomo)、《3首犹太诗》(Trois poèmes juifs)和《亚美利加》(America)。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表现在第一和第二大协奏曲中。他也创作室内乐,包括5首弦乐四重奏、钢琴与乐队作品和为各种乐器而写的独奏作品。他的《神圣的仪式》(Sacred Service,为男中音、合唱和乐队而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歌剧《麦克白》(Macbeth)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例8.25)

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ók,1881—1945),20世纪最杰出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音乐反映了20世纪自由组合音响的特征。他的音乐在本质上是调性音乐,但大量使用和声外音。他的和声、节奏和旋律风格源于对原始民间音乐的密切专注。他使用源于民间音乐的具有异域风情的音阶,这使得他的旋律与和声实践通常也符合20世纪放弃调性的做法。巴托克还广泛运用复调性,这一手段产生出了一种有控制的不协和音响。

img

图8-4 贝拉·巴托克(纽约公共图书馆表演艺术馆音乐组,阿斯特,莱努克斯、蒂尔登基金会)

民间音乐对于巴托克而言不是一种浪漫的民族主义表现手段,而是表现性音乐材料的来源,具有普适性。他对于民间音乐的学术兴趣超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涉及所有巴尔干民族和北非地区的音乐。他的音乐不仅反映了对于原始民间音乐在节奏、旋律与和声方面的兴趣,而且也将原始音乐的律动应用于器乐中,尤其是钢琴,巴托克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进行处理。

在他最早的作品中,巴托克明显地受到了德彪西印象主义的影响。这一影响从未完全消失,并体现在巴托克后期作品的许多慢乐章中。他所运用的最具特色的形式布局是一种拱形结构,即奏鸣曲套曲中各乐章的对称平衡。

他的作品在他1945年于纽约逝世之后才被广泛接受,并自此开始备受青睐。其最杰出的作品包括3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6首弦乐四重奏、芭蕾舞剧《神奇满大人》(The Miraculous Mandarin)、歌剧《蓝胡子城堡》(Bluebeard's Castle)、《小宇宙》(Mikrokosmos,用现代语汇而写的一系列教学性钢琴曲)、《乐队协奏曲》和许多歌曲。(例8.33,8.35,8.39,8.48,8.52)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生于俄国,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和好莱坞度过。尽管他的风格是对20世纪其他作曲家的主要影响之一(尤其是对于法国作曲家和在法国接受音乐教育的作曲家),但他从未在任何机构或学院任职,只是偶尔开设关于音乐美学的讲座,也没有学生。随着创作于1913年的芭蕾舞剧作品《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一种不协和的和声风格。他对双调性、多调性的探索以及对自由不协和音响与和声外音的使用,表现出他对19世纪复杂半音化的扩展,但他从未完全否定调性中心。

img

图8-5 斯特拉文斯基排练《春之祭》。(历史图片/斯托克·蒙太奇公司)

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特征在于其和声上的创新,或许更重要的是其原始暴烈的节奏模式。所产生的复杂节奏包括接连使用多种节拍模式,以及将迥然相异的节奏层进行复调化处理。他常在音乐中模仿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在许多情况下,节奏构成了他音乐构造最为重要的因素。

斯特拉文斯基,追随其导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典范,在大型和小型器乐作品中将音色挖掘到极致。其非同寻常的配器的典型例证包括在《诗篇交响曲》(Symphony of Psalms)中,取消乐队中所有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单簧管,以及在《婚礼》(Les Noces)中用四架钢琴和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斯特拉文斯基在其创作生涯的不同时期分别是后浪漫主义者、原始主义者、新古典主义者、新浪漫主义者、抽象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但终其一生他都保持着自己个人独特的风格语汇,并体现在他的所有作品中。

很少有其他20世纪的作曲家能够展现出斯特拉文斯基如此多样的风格,他在50年的时间里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他多产的创作可以追溯至1908年(那时他还在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并从未衰减。他的一长串著名且经常上演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唯一一位相对迅速地获得广泛认可的作曲家。部分原因在于他所创作的大量舞台作品都主要是芭蕾舞剧,这些作品将他的音乐介绍给了广大公众。倘若他更多以抽象的管弦乐或室内乐创作为主,他的音乐就不会如此容易地为受众所了解。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所写的一些重要作品有:芭蕾舞剧《火鸟》(The Firebird)、《彼得鲁什卡》(Pétrouchka)、《春之祭》(Rite Of Spring)、《士兵的故事》(L'Histoire du Soldat)和《扑克游戏》(Jeux de cartes);乐队作品,包括取自芭蕾舞剧的一些组曲,以及《焰火》(Fireworks)、钢琴和管乐协奏曲、《C大调交响曲》和《“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ConcertoDumbarton Oaks”);室内乐,包括《管乐八重奏》;合唱作品,包括《诗篇交响曲》;以及钢琴作品,包括《钢琴与乐队随想曲》和《为两架钢琴而写的奏鸣曲》。(例8.21,8.55)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1883—1945),与阿尔班·贝尔格和其他几位维也纳作曲家同是阿诺尔德·勋伯格的学生和追随者。韦伯恩将十二音作曲方法应用于其点描技法,其结果是对音乐材料极其俭省的使用。在韦伯恩的创作技法中,音乐表现的各个方面都被缩减到了最低限度,压缩的动机常常取代主题材料。作曲家将对位线条中相互接续的音符置于不同的八度中,并使用不同的乐器使每个音符具有不同音色,由此产生多样的复调织体。他的作品非常简短,一整部交响曲也只有几分钟。乐队由很少数量的乐器组成,对这些乐器的使用也非常节制。

此类技法借用来自视觉艺术的术语——点彩法(pointillism)——描述韦伯恩的写作。他创作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的简短性使得他全部作品的表演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4个小时,与其他作曲家的全部创作相比,这一点显得非同寻常。他对于20世纪后来的序列作曲家和电子音乐作曲家的影响尤为重大。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曲作品21、钢琴变奏曲作品27、弦乐四重奏作品28和康塔塔作品29和作品31。(例8.31,8.34)

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èse,1883—1965),法国作曲家,在美国度过了他的大部分音乐生涯,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革新者。他较为著名的作品表现出对于声音本身的关注,这一特征最终使他致力于探索电子音响。尽管他与德彪西是同代人,但他感到对早期音乐比对同时代音乐有更深的亲密感。在对丰富音色的追求中,他挖掘利用各种非常规乐器和乐器组合的乐音特质,尤其是打击乐器以及较为常规的乐器所产生的打击乐效果。他最常上演的作品是《折光棱镜》(Hyperprism,为2件木管乐器、7件铜管乐器和16件打击乐器而写)、《电离》(Ionisation,为13位表演者演奏30件不同的打击乐器和摩擦乐器而作)、《八蕊枝》(Octandre,为8位表演者而写的室内乐作品)以及《密度21.5》(Density 21.5,为独奏长笛而作)。(铂——有些长笛用此材质做成——的比重为21.5。)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学生,是十二音技法中最富表现力的作曲家。与勋伯格一样,他的早期作品明显表现出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在其代表作——歌剧《沃采克》中,贝尔格将他的音乐戏剧组织为各种抽象形式,例如狂想曲、组曲和主题与变奏(帕萨卡利亚)。这部歌剧在20世纪20年代首演时引发了强烈反对,但自此成为20世纪伟大的保留剧目之一。另一部未完成的歌剧《璐璐》、多首歌曲以及一些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代表了他短暂的创作生涯。其经常上演的器乐作品有《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和为钢琴、小提琴和13件管乐器而作的《室内协奏曲》。(例8.10,8.45,8.49)

海托尔·维拉-洛博斯(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最重要的南美作曲家之一,巴西人,最终成为了里约热内卢音乐和艺术教育的监管人。维拉-洛博斯的风格语汇深受巴西民间音乐的影响,有时以民歌主题为基础。他的兴趣在于将巴西音乐的特殊性与西欧传统相融合。这种风格的一个例证是《巴西的巴赫风格》(Bachianas Brasileiras),由9首组曲构成,其中巴西的民间音乐与巴赫式的对位相结合。一种更具典型巴西特色的形式是绍罗(Choros)。在维拉-洛博斯所创作的14首绍罗形式的作品中,他将巴西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和印第安音乐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使用非常规的乐器和人声组合。这两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是《巴西的巴赫风格》的第一首和第五首,以及《绍罗》的第一首和第七首。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20世纪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他将以下四种元素作为自己的风格特征:(1)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2)创新,起初表现为一种具有个性的和声风格,后来则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3)动力性因素;(4)抒情性。他将另外一种因素,即奇异怪诞,看作自以上四种因素发展的结果。他的许多音乐都具有某种顽皮或幽默的意味。

普罗科菲耶夫在早年作为音乐会钢琴家而声名远扬。1920年移居巴黎,直到1933年后才回到俄罗斯。他与西欧现代作曲实践的联系常使他在国内遭受批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迫使他采用苏维埃官方的美学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然而,他仍旧是一位让人高度敬仰的作曲家,并且无疑影响到了前苏联的年轻作曲家。

他的音乐产量丰厚。在现代作曲家中,他最终在音乐会上得到演出的作品总量或许仅次于斯特拉文斯基。他的作品囊括了除宗教音乐之外的各种体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他的7部交响曲(写于1916—1951年)、《第三钢琴协奏曲》、2部小提琴协奏曲、《彼得与狼》(Peter and the Wolf)、管弦乐组曲《基日中尉》(Lieutenant Kije)、10首钢琴奏鸣曲和许多较短的钢琴作品,包括《讽刺》(Sarcasms)。(例8.34,8.46,8.51,8.58)

阿尔蒂尔·奥涅格(Arthur Honneger,1892—1955),瑞士作曲家,因加入“六人团”而与20世纪法国音乐潮流关系密切。尽管他早期的描绘性音诗《太平洋231号》(Pacific 231)被视为新机械时代的代表,但奥涅格从现实主义写作转向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他的戏剧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Jeanne d'Arc au bucher)和《大卫王》(Le roi David)是20世纪两部伟大的合唱作品。在其数量庞大的管弦乐作品中,5部交响曲值得注意,但他更为重要的成就在于他写于1923—1951年的大量电影配乐。奥涅格也为钢琴、人声和室内乐队创作音乐。

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20世纪早期开创现代音乐语汇的法国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每一种音乐体裁,在美国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他用爵士乐、多调性以及最终使用电子手段进行实验。他并不依附于任何形式的无调性音乐,但他将不协和音响与活泼的旋律线条相结合,这种手法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个性化风格。他的芭蕾舞剧《世界之创造》(La Création du monde)和《无事酒吧》(Le Boeuf sur le toit)体现了他对爵士乐的关注。其他作品则表明他对其家乡普罗旺斯地区民间旋律的专注,如《普罗旺斯组曲》(Suiteprovençale)。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和许多室内乐作品是他创作于20世纪上半叶的大量作品中的一部分。(例8.56)

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和音乐教师,曾在耶鲁大学任教13年,20世纪音乐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运用多种创作风格。在其早期作品中,他公开反叛传统。他的音乐中包含着运用不协和音响的自由对位。欣德米特也关注用于日常生活的音乐,这反映在他的“实用音乐”(Gebrauchsmusik)创作中。后来他将这种音乐称作“为歌唱和演奏的音乐”(Sing und Spielmusik)。此类作品意在通过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音乐表演来向年轻人和业余听众介绍现代音乐风格。新古典主义的转向体现在欣德米特在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中。对早期音乐的进一步研究使他开始进行复调写作,这种复调音乐虽然是用现代和声语汇写成,但仍令人想起13—16世纪的音乐实践。他甚至模仿1600年之前的音乐所特有的做法——不使用小节线和拍号。

欣德米特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每一种可以想到的音乐体裁。他几乎为每一种乐器写过独奏作品,但对挖掘音色的兴趣不及同时代其他作曲家那样浓厚。他的作品以音乐建构而非情感表现为特征。

他的重要作品中有声乐套曲《玛丽的一生》(Das Marienleben)、歌剧《画家马蒂斯》(Mathis der Maler)、为儿童表演者而写的《我们建设一座城市》(Wir bauen eine Stadt)、钢琴作品《调性游戏》(Ludis Tonalis)、《韦伯主题交响变形曲》(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n Themes of Weber)以及为钢琴和弦乐而写的《四种气质》(The Four Temperaments)。(例8.4,8.11,8.37)

威廉·格兰特·斯蒂尔(William Grant Still,1895—1978),师从瓦雷兹和查德威克(Chadwick)。他是非裔美国交响音乐的先驱之一,创作有舞台作品和管弦乐作品。斯蒂尔的《第一交响曲》(“非裔美国人”)在1931年由霍华德·汉森和罗切斯特爱乐乐团首演。他录制了大量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非裔美国音乐和文化的专注。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的舞台作品享誉国际,但他或许是20世纪最保守的作曲家之一。尽管如此,他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某些典型的音乐潮流。与19世纪的音乐家将和声视为音乐主要的塑造力量不同的是,奥尔夫将节奏作为主要的塑造力量,这一点是20世纪音乐的典型特征。他的节奏力量取自语言的节奏,尤其来自古典和民间的言语、民间舞曲和民间歌曲。他以一种不断重复的原始性对这些节奏进行处理,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感。他的音乐在结构方面非常简单。在大部分情况下他避免使用对位,而是诉诸于简单的配有和声的旋律线条,只在非常罕见的个别情况下用和声外音产生相互冲突的不协和音响。打击乐器大量出现在他的所有配器中。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戏剧康塔塔《卡尔米拉·布拉纳》(Carmina Burana,根据13世纪的一部戈利亚德歌曲集创作而成)和《卡图卢斯之歌》(Catulli Carmina),以及几部歌剧,其中《月亮》(Der Mond)、《聪明的姑娘》(Die Kluge)和《安提戈涅》(Antigonae)最受欢迎。此外,奥尔夫还写有,有5册《儿童音乐教材》(Schulwerk),对音乐教育进行了重要的革新。(例8.24)

罗杰·塞欣斯(Roger Sessions,1896—1985),美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师从埃内斯特·布洛赫,他的早期作品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然而,他很快便转向一种极其复杂的包含大量不协和音响的对位写作。他最终受到勋伯格的影响,创作了接近十二音体系及其无调性音响的音乐,但他从未采纳这种作曲风格。塞欣斯反对任何风格标签,如新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或表现主义,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都参与了这些风格的音乐创作。他不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管弦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在他的4部交响曲中,《第一交响曲》代表了他早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他重要作品包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弦乐四重奏》和《黑面具》(The Black Maskers),后者是他早期的一部管弦乐戏剧配乐。

img

图8-6 乔治·格什温(贝特曼图片资料馆)

img

图8-7 格什温《波吉与贝丝》的手稿(艺术与历史档案馆,柏林)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第一位也是最为成功地将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爵士乐节奏融入了古典形式的美国作曲家。他首先在流行歌曲和音乐剧创作方面获得了成功,随后转向了其他的音乐表现类型。在这些表现类型中,他在旋律和节奏上的天赋使他作为一个作曲家而取得了成功。除大量百老汇热门剧作——如《为您歌唱》(Of Thee I Sing)、《让他们吃蛋糕》(Let'em Eat Cake)和《疯狂的女孩》(Girl Crazy)——之外,其他广受欢迎的作品包括《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F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歌剧《波吉与贝丝》。(例8.14)

卡洛斯·查维斯(Carlos Chávez,1899—1978)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墨西哥民间音乐的影响,尽管他较少将实际的民歌曲调纳入到作品中。墨西哥的革命精神使他发展出一种不同于欧洲模式的音乐风格。他作为指挥家和墨西哥音乐倡导者所取得的成功尤为重要。

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纳迪亚·布朗热的学生,或许是他那一代中最广为人知的美国作曲家。他运用多种风格技法(如爵士乐和经过调整的十二音技法)进行实验,但依旧保留着强烈的调性感。他最成功的作品反映着美国的风景,包括交响诗、芭蕾和歌剧作品,以及大量为广播和电影所写的音乐(其中一些后来也作为音乐会作品而上演)。科普兰也写有更为抽象的音乐: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音乐。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芭蕾舞剧《阿帕拉契亚之春》(Appalachian Spnng)、《小伙子比利》(Billy the Kid)和《牧区竞技》(Rodeo)、管弦乐作品《墨西哥沙龙》(El Salon Mexico)、《户外序曲》(Outdoor Overture)、《林肯肖像》(Lincoln Portrait)和《第三交响曲》、钢琴作品《帕萨卡利亚》、《钢琴变奏曲》和《钢琴奏鸣曲》。(例8.27,8.36,8.50,8.59,8.60)

恩斯特·克热内克(Ernst Krenek,1900—1991),生于维也纳,但其创作生涯的很大一部分在美国度过。他的音乐体现了20世纪早期几乎所有风格实验的影响。一部早期歌剧《容尼奏乐》(Jonny spielt auf)运用爵士音乐语汇,在欧洲和美国都取得巨大成功。经过多种实验之后,克热内克最终采纳了一种经过调整的十二音风格。他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曲家,创作有11部歌剧、3部芭蕾舞剧、7部戏剧配乐、大量合唱作品、5部交响曲、4部钢琴协奏曲、6首钢琴奏鸣曲和8首弦乐四重奏。他还写有几部著作,其中包括《此时此地的音乐》(Music Here and Now)。

鲁思·波特克·劳福德(西格,Ruth Porter Crawford[Seeger],1901—1953),美国作曲家和音乐教师,她的创作风格因其不协和音响和偶尔依赖于设计出的数字体系而被同时代认为具有实验性。然而,在她有生之年,她主要是因改编和整理美国民间音乐而出名。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tch,1906—1975)是20世纪中叶俄国作曲家中的领军人物。他在18岁时创作了作为毕业作品的《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立刻使他声名大振。因其在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Mtzensk)等作品中融合了西欧现代音乐的技法和不协和音响,他受到了官方的严厉批判。遵从当局的指示,他转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传统形式和风格,在前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15首弦乐四重奏中的6首和钢琴五重奏是他最著名的室内乐作品。他写有15部交响曲,其中第五部最受欢迎。他还创作有几部芭蕾舞剧和歌剧(包括著名的歌剧《鼻子》[The Nose])以及许多电影配乐作品。(例8.57)

其他作曲家

1.奥地利

埃贡·韦勒斯(Egon Wellesz,1885—1974)

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1887—1964)

2.比利时

马塞尔·普特(Marcel Poot,1901—1988)

3.加拿大

海利·维伦(Healey Willan,1880—1968)

欧内斯特·坎贝尔·麦克米伦(Ernest Campbell MacMillan,1893—1973)

4.智利

多明戈·桑塔·克鲁兹(Domingo Santa Cruz,1899—1987)

5.捷克斯洛伐克

博胡斯拉夫·马蒂奴(Bohuslav Martinů,1890—1959)

阿洛伊斯·哈巴(Alois Habá,1893—1975)

6.丹麦

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1865—1931)

7.英国

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

古斯塔夫·西奥多·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1934)

哈弗格尔·布赖恩(Havergrail Brian,1876—1972)

约翰·艾尔兰(John Ireland,1879—1962)

阿诺德·巴克斯(Arnold Bax,1883—1953)

杰拉尔德·芬齐(Gerald Finzi,1901—1956)

威廉·沃尔顿(William Walton,1902—1983)

康斯坦特·兰伯特(Constant Lambert,1905—1951)

8.法国

阿尔·贝鲁塞尔(Albert Roussel,1869—1937)

弗洛朗·施米特(Florent Schmitt,1870—1958)

夏尔·凯什兰(Charles Koechlin,1876—1950)

纳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1887—1979),著名作曲教师

雅克·伊贝尔(Jaques Ibert,1890—1962)

热尔梅娜·塔耶弗尔(Germaine Tailleferre,1892—1983)

莉莉·布朗热(Lily Boulanger,1893—1918)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

乔治·奥里克(Georges Auric,1899—1983)

9.德国

汉斯·普菲茨纳(Hans Pfitzner,1869—1949)

马克斯·雷格尔(Max Reger,1873—1916)

汉斯·艾斯勒(Hans Eisler,1898—1962)

库特·魏尔(Kurt Weill,1900—1950)

胡戈·迪斯特勒(Hugo Distler,1908—1942)

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Bernd Alois Zimmerman,1918—1970)

10.希腊

尼科斯·斯卡尔科塔斯(Nikos Skalkottas,1904—1949)

11.匈牙利

恩斯特·冯·多南伊(Ernst von Dohnanyi,1877—1961)

佐尔坦·科达伊(Zoltán Kodály,1882—1967)

12.意大利

费鲁乔·本韦努托·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1866—1924)

奥托里诺·雷斯皮基(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

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Ildebrando Pizzetti,1880—1968)

吉安·弗朗切斯科·马利皮耶罗(Gian Francesco Malipiero,1882—1973)

里卡尔多·赞多纳伊(Riccardo Zandonai,1883—1944)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Alfredo Casella,1883—1947)

马里奥·卡斯泰尔诺沃-泰代斯科(Mario Castelnuovo-Tedesco,1895—1968)

戈弗雷多·彼得拉西(Goffredo Petrassi,1904—2003)

13.日本

松平赖则(Yoritsuné Matsudaira,1907—2001)

14.墨西哥

胡利安·卡里略(Julian Carrillo,1875—1965)

西尔维斯特雷·雷维尔塔斯(Silvestre Revueltas,1899—1940)

15.荷兰

丹尼尔·鲁易内曼(Daniel Ruyneman,1886—1963)

威廉·派佩尔(Willem Pijper,1894—1947)

16.挪威

法尔泰恩·瓦伦(Fartein Valen,1887—1952)

17.波兰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

格拉基那·贝斯维茨(Grazyna Bacewicz,1913—1969)

18.俄罗斯

尼古拉·米亚斯科夫斯基(Nicolai Miaskovsky,1881—1950)

阿拉姆·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1903—1978)

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Kabelevsky,1904—1987)

19.西班牙

华金·图里纳(Joaquin Turina,1882—1949)

20.瑞士

奥特马尔·肖克(Othmar Shoeck,1886—1957)

弗兰克·马丁(Frank Martin,1890—1974)

维利·布克哈德(Willy Burkhard,1900—1955)

罗尔夫·利贝曼(Rolf Liebermann,1910—1999)

21.美国

查尔斯·马丁·莱夫勒(Charles Martin Loeffler,1861—1935)

卡尔·拉格尔斯(Carl Ruggles,1876—1971)

查尔斯·格里费斯(Charles Tomlinson Griffes,1884—1920)

沃林福德·里格(Wallingford Riegger,1885—1961)

马里昂·鲍尔(Marion Bauer,1887—1955)

弗洛伦斯·普赖斯(Florence Price,1888—1953)

道格拉斯·穆尔(Douglas Moore,1893—1969)

沃尔特·辟斯顿(Walter Piston,1894—1976)

利奥·索尔比(Leo Sowerby,1895—1968)

霍华德·汉森(Howard Hanson,1896—1981)

弗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1896—1989)

亨利·考威尔(Henry Cowell,1897—1965)

昆西·波特(Quincy Porter,1897—1966)

乔治·安太尔(George Antheil,1900—1959)

马克·布利茨坦(Marc Blitzstein,1905—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