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9.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历史无数次地表明,过去的学者和公众对于其同时期音乐家的看法,与后来的学者和公众对于那时音乐的看法(增添了历史视角上的优势)之间存在分歧和差异。任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音乐的探讨都缺乏这种历史视角。这并不意味着对晚近音乐的评价都是无效的,而是意味着曾经被视为重要和永恒的东西,其地位可能很快就会有所下降。再者,交流的速度和变化的迅猛使得音乐的研究者必须付出特别的努力来获悉当下的音乐活动,但同时要意识到他们对于这些音乐的判断以后可能需要修正。

除20世纪上半叶普遍的社会文化影响外,科技领域新发现的应用是影响音乐创造和产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一些科技发展不仅使得人们对于其他地域的事件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而且使得人们的音乐品味较以前更为一致。这一点体现在诸种非西方音乐体裁对音乐会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广泛影响上,如拉丁美洲的舞曲、非裔美国人的呼应式音乐和东方音乐的微分音旋律。

“二战”后,科技发展被大力应用于商业和社会目的。不仅各方面的交流速度有所提升,而且所有交流领域通常都唾手可得。1950年之后的一些科技发展包括了电视、固态物理学(晶体管)、火箭推进技术(航天卫星、星际探索)、激光束、计算机、芯片和因特网在内。这些技术都在诸多重要方面对20世纪后期的音乐发展状况做出了贡献。

可以长时间播放的唱片、磁带和CD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录制大型作品而很少被迫中断。晶体管收音机、磁带录音机和其他相对廉价并容易获得的设备使人们现今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听到音乐。有史以来第一次,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的音乐(从平庸乏味到深奥难懂)都可通过录音而获得。在过去,甚至是最富有的赞助人(无论世俗的还是宗教的)都无法下令获得这样丰富的音乐资源。

1950年以来,多种电子乐器使作曲家得以在一个全新的声音领域进行实验。人类所无法实现的节奏复杂性在电子乐器上可以相对容易地做到。声音发生器和合成器在音乐创作中得到了普遍使用。这些设备开启了音色和音高控制的新时代。此外,作曲家还使用计算机进行作曲。近年来科学技术还产生了一种标准化的“乐器数字界面”(MIDI)来连接微型电脑和各种合成器。这使得职业作曲家和业余爱好者能够比以前都更为容易地演奏和创作音乐。最后,实现独特性的迫切需求催生了用音乐、舞蹈、灯光和其他效果所进行的多媒体实验,尤其是为满足商业目的而制作的多媒体电视娱乐节目,如音乐电视(MTV)。

20世纪微妙的环境因素也影响了音乐创作。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噪杂的环境中。现代生活的噪音因机械化世界的声音而大为增加。这种音量加剧的现象也影响到了音乐。管弦乐队和室内乐团的编制规模未必有所增大,但具体乐器的分贝水平以及所要求的音色往往倾向于尖锐刺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摇滚乐中,高分贝的音响是摇滚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如今的作曲家意识到,只有通过音乐录音才最有可能让自己的音乐为广大受众所聆听。因此,他们在创作时便考虑到了录音的因素。这使得操控录音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控制和改变原始的声音——也成为了作曲过程的一部分。

对于有些人而言,聆听录制的音乐比聆听现场音乐会更令人满足。对于许多人而言,听录音也更为方便。因此,出现了许多很少听现场的音乐发烧友。此外,录音能够产生技术上几近完美的表演,因为表演中的所有错误都可以在后期制作中被去除或修补。这使得作曲家能够期待完美的录音表演,并且对于现场表演的期待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些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东德——切断了与20世纪下半叶主导性音乐潮流的联系。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斯大林去世,之后对于艺术创作的一些限制才开始被取缔。此时,西欧音乐(先锋的和流行的)才被介绍到东欧国家,并得到东欧艺术家的广泛上演。这些国家(尤其是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作曲家与西欧的作曲家一样成为了20世纪晚期西方音乐的代表。苏联和苏维埃阵营的解体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音乐发展。

对音乐产生影响的另一政治变革是海外殖民帝国的瓦解,尤其是英国、荷兰和法国。随着新的民族国家获得了其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开始发展本土的音乐和艺术。这一现象的后果是非洲和亚洲的音乐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并对世界诸多地区的作曲家产生了影响。这种对不同音乐文化所产生的新兴趣致使许多具有异域风情的音乐实践得到了复兴,也使得人们对此前已经过时的乐器重新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方文化的乐器。

影响音乐的最后一项社会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公立学校、学院和大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这些教育机构任命作曲家和表演者担任教职,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提供赞助,就像17世纪和18世纪的音乐家从教会和贵族那里获得的赞助。这一时期的一些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所培养出的学生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其中包括以下几位(教师姓名后面的括号中为其学生的姓名。)

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安东·韦伯恩)

保罗·欣德米特(诺尔曼·迪勒·乔约、尤利塞斯·凯、卢卡斯·福斯)

奥利维埃·梅西安(彼埃尔·布莱兹)

纳迪亚·布朗热(路易斯·塔尔马、沃尔特·辟斯顿、埃利奥特·卡特、阿隆·科普兰、弗吉尔·汤姆森)

埃内斯特·布洛赫(罗杰·塞欣斯、昆西·波特[Quincy Porter]、利昂·基尔赫纳、道格拉斯·穆尔[Douglas Mo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