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8.1 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向20世纪“现代主义”的过渡,与中世纪古艺术向新艺术或文艺复兴向巴洛克的转变一样影响深远。正如在早期的历史阶段转变中,旧事物的瓦解中已经可以找到新事物的种子。尽管当时这些变化看上去几乎是革命性的,但历史的视角表明,这些变革具有一种并非直接可见的逻辑性和秩序性。

由于20世纪诸多领域中发展和成就的速度的不断加快,因而音乐从一种新实践转向另一种新实践的速度也极其迅猛,以致于这一时期音乐表现的多样性和极端性是此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每位作曲家对原创性的追求催生了纷繁多样的表现手法——向过去历史风格的回归、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序列作曲(Serial Composition)、微分音音乐和具体音乐。对原创性的坚持如此迫切强势,以致于其最终的结果往往显得可疑。

19世纪便已经开始的科学研究在20世纪继续进行,出现了大量的发现和发明,它们对人类关系的影响超出了以往所有的想象。快速通信手段(如电话和电报)在19世纪的发明致使声音传播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留声机和广播。到20世纪中叶,广播和留声机录音使音乐传播到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

同时,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也进行着对人类心理的科学研究。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解释同时代艺术家和作曲家在直觉上的探索。这一艺术活动体现在勋伯格的《月光下的彼埃罗》(Pierrot Lunaire)、贝尔格的《沃采克》(Wozzeck)及其后来的歌剧《璐璐》(Lulu)中。

两大政治运动——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对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纳粹相对短命。最恶劣的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谴责一切非传统创造,认为这些创造是堕落的,是西方民主社会弱点的典型表现。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德国和意大利的许多艺术创造仅由逃离本土(主要逃往美国)的流亡作曲家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前苏联建立的最初几年中,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时期,在那时最前卫的当代音乐表现得到了上演和鼓励。这一现象随着约瑟夫·斯大林统治地位的确立而终结,直到斯大林去世,俄国都与20世纪西方音乐思想的主流隔绝。对19世纪传统的民族主义潮流的强调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盛行。

其他欧洲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和艺术还尚未恢复到正常稳定状态时,便又遭遇到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