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乐章形式和结构手段
快板奏鸣曲式
快板奏鸣曲式(Sonata-allegro form,第一乐章曲式)是到目前为止最具代表性的单乐章形式。这种曲式几乎总是用于奏鸣曲套曲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也可用作慢乐章或末乐章,还可作为某些单乐章作品的形式布局。这种曲式在历史上来源于回旋二部曲式(ABa),其组织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两个相互对比的和声段落的呈现,每段拥有相同的或对比的主题或主题群(呈示部[exposition]);(2)这些主题通过和声和动机上的探索和变型而不断发展(发展部[development]);(3)先前音乐在和声、旋律和节奏上的和解(再现部[recapitulation])。
以下是古典快板奏鸣曲式的典型布局。其中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大调性作品的布局,另一种是小调性作品的布局。(尽管以下图表展示的是不同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快板奏鸣曲式对调性区域之间的关系有更为准确的界定,如主调—属调、主调—关系大调或关系小调。)
大调性奏鸣曲
呈示部:
主题Ⅰ(主调),连接部,主题Ⅱ(属调),结束材料
发展部:
呈示部材料在不同调性中的各种处理,随后为终止式
再现部:
主题Ⅰ(主调),连接部,主题Ⅱ(主调),连接部,结束主题(主调),尾声
小调性奏鸣曲
呈示部:
主题Ⅰ(主调),连接部,主题Ⅱ(关系大调),结束材料
发展部:
呈示部材料在不同调性中的各种处理,随后为终止式
再现部:
主题Ⅰ(主调),连接部,主题Ⅱ(主调),连接部,结束主题(主调),尾声
快板奏鸣曲式有时以一个慢速的引子开始,这是承袭自法国序曲的手法。这一音乐手段可以起到使听众安静并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引子的材料与奏鸣曲主题的材料之间通常没有任何联系。引子部分主要用在交响曲第一乐章中。
许多快板奏鸣曲式的大型乐章在再现部之后会添加一个尾声。尾声是一个主调段落,增强了最后终止式的结束感。(例6.19—6.21)
(对于从古典主义时期到现今的许多音乐作品,有无数出版商和唱片公司出版和发行了大量乐谱和录音,因此本书从这一时期开始将省略具体的版本和录音。乐谱可见于导论中提到的作品集。)
回旋曲
回旋曲式(rondo form),具有圆形的布局,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利都奈罗形式,基于偏离后又回归反复的原则。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发展部,而且主要主题总是在主调上重复。典型的曲式结构如下所示:ABACABA。在大调作品中,B段通常在属调中。如果A段为小调,则B段在该小调的关系大调。C段在主调,通常是一个较为次要的旋律,或者仅是A段之间的插部(Episode)。18世纪晚期的作曲家经常将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的某些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手法来扩充中间段落(C)。这一经过调整的曲式常被称为“奏鸣回旋曲式”。(例6.22,6.23)
变奏曲式
古典主义时期,变奏曲作为键盘奏鸣曲以及某些四重奏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仍旧相当流行。古典主义时期的变奏曲式主要是主调风格。变奏既体现在和声上也体现在旋律上,主要通过使用对比性的速度和节奏模式以及音色上的变化来达到这一效果。(例6.24—6.26)
三部歌曲形式
三部歌曲形式实际上是一种以抒情旋律为基础的器乐形式。常用作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例6.27,6.28)
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以及其他舞曲形式
尽管有许多单个舞曲形式专为舞会舞蹈而创作,但小步舞曲——正如在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minuet and trio)中那样——实际上是唯一以风格化的形式在古典主义艺术音乐中成功占得一席之地的舞曲。通常,舞曲形式保留了巴洛克时期的二部曲式结构,但由于加入了三声中部,小步舞曲就成为了古典主义表象下的一种三部曲式。其形式布局如下所示(请注意其中每一段落也是三部曲式):
小步舞曲‖:A:‖:BA:‖
三声中部‖:C:‖:DC:‖
小步舞曲‖A‖BA‖
(例6.29,6.30)
序曲
18世纪的序曲具有一些奏鸣曲式的特征。它几乎仅只与歌剧相关联,并被用于为歌剧的第一场做情绪基调上的准备。18世纪晚期,作曲家开始将歌剧主体部分的材料融入到序曲中。(例6.31,6.32)
复调器乐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并未完全抛弃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形式。然而,这些形式通常被用作音乐手段而非完整的形式结构。例如,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有时被处理为一个赋格段(fugato)。赋格段也常用于奏鸣曲的发展部分。海顿和莫扎特都以这种方式来大量使用赋格手法,并在其独立作品以及一些多乐章作品的某些乐章中运用了复调建构原则。然而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赋格的主题通常更长、更抒情。(例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