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法和音色

乐器法和音色

巴洛克时期的许多乐器都是现代乐器的前身。例如,提琴家族得到了完善,并且到这一时期末逐步取代了维奥尔琴。由于作曲家的创作考虑和照顾到了具体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因而器乐作品日益具有了独特的语汇风格。

三重奏鸣曲是为巴洛克时期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组合之一而写的。虽然称为三重奏鸣曲,但这种音乐形式通常由四种乐器而构成。通常使用两件高音乐器(经常可以互换),一件低音乐器演奏通奏低音声部(管乐器或弦乐器),以及一件键盘乐器来演奏数字低音(通常是羽管键琴或管风琴)。作曲家并不总是运用这样的乐器法。例如,巴赫为管风琴写有六首三重奏鸣曲,他为小提琴写的独奏奏鸣曲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三重奏鸣曲。

巴洛克时期的独奏奏鸣曲——这一名称会再次让人对其乐器法产生误解——由三种乐器构成:旋律乐器、演奏通奏低音的低音乐器和键盘乐器。

管弦乐队的乐器法的构成并不固定。管弦乐队为声乐戏剧作品进行伴奏,也作为独立的音乐组织而进行表演。巴洛克管弦乐队的规模要小于现代乐队,主要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组成,也会为产生特殊效果而加入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巴洛克初期铜管乐器是“自然”的,即没有阀键。许多独奏音乐是为自然小号的高音音区或“克拉里诺”(clarino)音区(常被称为“克拉里诺小号”)而作。

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具有高度的清晰性和柔美的音色,但只能通过增加音栓来实现渐强的效果。力度上的对比通常遵循巴洛克音乐的音响对比实践,在管风琴上是通过音区的变化来实现的。巴洛克管风琴有限的音量和纯净的音色,使之成为展现当时管风琴音乐透明的对位织体的一件理想乐器。许多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都曾为管风琴创作音乐,并且他们自己也是管风琴演奏家。

“Clavier”(键盘乐器)一词指的是所有类型的键盘乐器,尤其是羽管键琴(harpsichord)和楔槌键琴(clavichord)。羽管键琴有多种称谓,如“clavecin”、“cembalo”、“gravicembalo”、“spinet”以及“virginal”,它是使用更为广泛的乐器。羽管键琴最终为钢琴(pianoforte)所取代,钢琴是由克里斯托弗里(Cristofori)于1709年发明的,但直到巴洛克时期后才被普遍地采用。“Pianoforte”(钢琴)这一名称来源于该乐器在机械构造上能够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力度对比。许多独奏音乐和合奏音乐都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尤其是在巴洛克的后半段时期。(乐器简介中有对乐器的进一步介绍。)

img

图5-2 瑞士弗莱堡奥古斯丁教堂(1592—1601)的高圣坛,由彼得·斯普林(Peter Spring)设计建造。中央群像中有四位天使正在演奏四件能够明确辨认的乐器:左上方为竖琴,左下方为木管号,右上方为琉特琴,右下方为古长号。这组群雕说明了巴洛克时期的教堂艺术和教堂音乐对器乐音乐的接受。(骑熊人出版社图片档案)

除了传统的人声分类(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在历史上持续存在——外,巴洛克音乐中增加了男性女高音或模拟女高音,称为“阉人歌手”(castrati)。阉人歌手声音的力量、音域和技术能力使他们深受巴洛克歌剧观众的青睐,并且催生了巴洛克歌剧中诸多对于现代歌手极其困难的咏叹调。高男高音(countertenor)使用假声演唱,其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巴洛克时期既出现在宗教合奏音乐中,也用于独唱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