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作曲家
朱利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约1550—1618),意大利歌唱家和作曲家,参与佛罗伦萨卡梅拉塔会社。他对新的单旋律音乐作品——表现性风格音乐——的表演被尊为这一风格的理想典范。他最为重要的作品是在题为《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的出版物中的牧歌和咏叹调集。该书的前言中对新的单旋律风格的表演方式进行了一次最为清晰详细的描述。(例5.16,5.90—5.91)
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1561—1633),佛罗伦萨卡梅拉塔会社的成员,创作有歌剧《达夫尼》(Daphne)。这是用新的单旋律风格写成的最早的歌剧之一。佩里因其对持续低音的娴熟掌握而著称,这一手段符合他对严肃题材内容的偏爱。(例5.22,5.92)
扬·皮泰尔索恩·斯韦林克(Jan Pieterzoon Sweelinck,1562—1621),荷兰著名管风琴家和作曲家。他对管风琴音乐文献有两项杰出贡献:一是发展了管风琴众赞歌变奏曲,导致了管风琴前奏曲的产生;二是在利切卡尔中对单主题处理手法的使用,并由此产生了被称为赋格的音乐形式。尽管他也写有大量文艺复兴风格的声乐作品,但他的管风琴作品属于早期巴洛克风格。因其教过为数众多的德国学生,斯韦林克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北德管风琴乐派的创始人。(例5.58,5.93—5.94)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巴洛克早期最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他所创作的歌剧《奥菲欧》(Orfeo)是“现代风格”的第一部歌剧杰作。在这部歌剧中,他采纳佛罗伦萨的宣叙风格,使之适应于咏叹调和舞蹈歌曲这样的封闭形式。他对文艺复兴复调音乐和巴洛克单旋律语汇同样在行。他的牧歌是意大利乐派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即便是在牧歌领域,他也通过对语词和情绪表现的密切关注而显示出了与巴洛克现代风格的联系。蒙特威尔第对管弦乐队进行了扩充,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他在自己的戏剧作品里指明了演奏所用的具体乐器,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举动。他的和声写作是为了实现表现性的目的,也因而招致了许多反对和批评——尤其是乔瓦尼·阿图西(Giovanni Artusi)的指责。他的作品中有八部牧歌集、戏剧场景音乐、宗教音乐和几部歌剧。最为重要的歌剧作品是《奥菲欧》(请见谱例5.5)、《尤利西斯还乡》(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和《波佩阿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米歇尔·普里托里乌斯(Michael Praetorius,1571—1621),德国作曲家、理论家,致力于路德教合唱作品的创作。他对音乐史最重要的贡献是其专著《音乐汇编》(Syntagma musicum)。(例5.95—5.96)

图5-5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肖像》,贝尔纳多·斯特罗齐(1567—1643)作。(蒂罗尔州立博物馆,因斯布鲁克,奥地利。)
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 Frescobaldi,1583—1630),意大利管风琴家、作曲家,是赋格形式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尽管他并未创作任何被称为赋格的作品,但他的单主题利切卡尔是赋格最重要的前身之一。作为弗罗贝格尔的老师,他对南德管风琴乐派的创作和表演发展的影响力只有斯韦林克在北德的地位可堪比拟。他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并被任命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他的创作包括托卡塔、随想曲、利切卡尔和坎佐纳——这些都是巴洛克早期典型的管风琴音乐形式。一部包含这些作品的用于教堂音乐的曲集出现在他的《音乐之花》(Fiori musicali)中。(例5.48,5.97—5.98)
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 Schütz,1858—1672),J.S.巴赫之前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许茨的重要性体现在他常被誉为德国音乐之父。他创作了德国的第一部歌剧——《达夫尼》(Daphne)。他与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早期的意大利音乐的接触促使他创作了德语文本的戏剧性宗教声乐作品,这些作品将新的巴洛克风格引进了德国。他对宣叙调、通奏低音和竞奏原则进行了改编,使之适用于路德教仪式音乐。他通过一系列作品为戏剧性教堂音乐的伟大艺术奠定了基础,包括《神圣交响曲》(Symphoniae sacrae)、《宗教歌曲》(Caniones sacrae)和《小宗教协唱曲》(Kleine geistliche Konzerten),这样的音乐艺术后来不断繁荣发展,直至产生了巴赫及其同时代人的康塔塔和受难曲。近来,以对许茨音乐的研究为基础的表演展现出了其戏剧素朴和简洁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包括《临终七言》(Die Sieben Wortte)、圣诞清唱剧《欢乐慈悲的上帝与玛丽亚之子诞生故事》(Historia,der freuden-und gnadenreichen Geburt Gottes und Marien Sohnes,Jesu Christi)、《耶稣基督复活的故事》(Auferstehungs Historie),以及为《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所谱写的受难曲。
约翰·赫尔曼·沙因(Johann Hermann Schein,1586—1630),德国作曲家,同样促进了意大利单旋律音乐和器乐音乐被引入德国。他改编自合唱作品的管风琴音乐代表了对这一音乐形式的浓厚兴趣。为弦乐而写的20部组曲集结而成的曲集(名为《音乐宴会》[Banchetto musioale])是德国最早的一些器乐作品。沙因还创作有多首声乐作品。(例5.14)
弗朗切斯卡·卡契尼(Francesca Caccini,1587—1640),朱利奥·卡契尼之女,擅长演奏多种乐器,但尤以歌手和作曲家的身份而著名。她曾为美第奇家族的玛丽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礼献唱,还为皮蒂宫等宫廷创作音乐,她的歌剧《鲁杰罗从女巫艾琳娜的岛屿中解放》(La liberazione di Ruggiero dell'isola d'Alcina)是已知的由女性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在意大利以外演出的意大利歌剧。
萨穆埃尔·沙伊特(Samuel Scheidt,1587—1645)常被认为是17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德国管风琴作曲家,他在用真正的管风琴风格处理众赞歌这一方面显得尤其重要。他所出版的最伟大的作品《乐谱记录新法》(Tabulatura nova)是一部包含有数字低音的众赞歌、托卡塔、幻想曲、赞美诗和其他管风琴作品的曲集。尽管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管风琴作品,但他也写有多首合唱作品。(例5.62,5.101)
彼埃·弗朗切斯科·卡瓦利(Pier 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意大利备受称颂的歌剧作曲家,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担任唱诗班乐长。他在法国和奥地利也非常著名。尽管也写有教堂音乐作品,但他的广泛声誉是得自于他创作的41部歌剧。他最成功的歌剧作品是《伊阿宋》(Giasone)、《赛尔斯》(Cerce)和《情人赫拉克勒斯》(Ercole amante)。卡瓦利得到的广泛认同显示出意大利歌剧在其他国家的迅速崛起。(例5.24,5.102)
雅克·尚皮翁·尚博尼埃(Jacques Champion Chambonnières,约1610—1672),被认为是法国羽管键琴乐派的创始人。作为老库普兰(Couperin the Elder)、当格勒贝尔(d'Angelbert)和其他音乐家的老师,尚博尼埃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法国,而且遍及欧洲。他是路易十四的第一位室内音乐家。他广泛的声誉影响了从弗洛贝格尔到J.S.巴赫的众多德国羽管键琴作曲家。他的作品全部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例5.103)
贾科莫·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意大利作曲家,将新的单旋律风格的手段应用于宗教音乐,尤其是清唱剧。他的代表作《耶夫他》(Jepthe)是具有最高音乐和戏剧品质的一部作品。他被认为是清唱剧的创始者。(例5.35,5.104)
约翰·雅各布·弗罗贝格尔(Johann Jakob Froberger,1616—1667),德国管风琴家,弗雷斯科巴尔迪的学生,将弗雷斯科巴尔迪的技法介绍到了维也纳。写有多部管风琴作品,被认为创建了键盘乐组曲,并确立了其中各首舞曲的顺序: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例5.70—5.71)
芭芭拉·斯特罗齐(Barbara Strozzi,1619—约1664),创作出版有8卷康塔塔和咏叹调,为独唱和通奏低音而写。她是妇女社会地位的积极捍卫者,反抗并成功地改变了当时某些压制妇女的性别歧视制度。
安东尼奥·切斯蒂(Antonio Cesti,1623—1669),享誉广泛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金苹果》(Il pomo d'oro,1667年创作于维也纳)被认为是切斯蒂的代表作。(例5.105)
让-亨利·当格勒贝尔(Jean-Henri d'Angelbert,约1628—1691),法国作曲家,尚博尼埃的学生。他的作品集《羽管键琴曲》(Pièces de clavecin)包括组曲、对吕利歌剧中埃尔曲的改编、变奏曲,以及关于如何演奏数字低音的指示。(例5.106)
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虽出生于意大利,但却是17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成功地确立了一种真正的法国歌剧,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后者在音乐上有诸多过分夸张之处——的一种改革。吕利通过对戏剧性宣叙调、咏叹调和器乐伴奏的处理,使歌剧更加具有戏剧真实性。吕利将法国序曲和芭蕾确立为法国歌剧的组成部分。然而,他的音乐创作并不仅限于歌剧。他还为莫里哀的戏剧写有大量芭蕾音乐,以及一些独立的器乐音乐和宗教合唱作品。他的歌剧代表作包括《卡德摩斯与赫耳弥俄涅》(Cadmus et Hermione)、《阿尔西斯特》(Alceste)、《阿米德与雷诺》(Armide et Renaud)、《忒修斯》(Thésée)和《珀尔修斯》(Persée)。(例5.27,5.60)
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1634—1704),法国作曲家,卡里西米的学生,主要创作弥撒、经文歌和清唱剧。他还创作有歌剧和小型戏剧作品,但由于不受吕利的赏识,他的音乐并不受欢迎。(例5.46,5.107)
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德国著名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影响到了J.S.巴赫。巴赫曾经在1705年从阿恩施塔特(Arnstadt)步行320公里到吕贝克(Lübeck)去听布克斯特胡德的戏剧演出。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包括当时所有形式的管风琴音乐、许多合唱音乐和多种室内作品和羽管键琴作品。(例5.40,5.67)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以管风琴音乐创作为主,也为其他键盘乐器写作音乐。他的赋格极其重要,不仅因为这些作品对巴赫创作的影响,还因为这些作品内在固有的艺术价值。(例5.49)
阿尔坎杰洛·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极其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也是技艺高超的小提琴演奏家。他被尊为现代小提琴技法的创立者,包括复杂的弓法、双音的演奏以及和弦效果。他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全部创作由六个演奏乐曲或曲集构成,其中的四部为三重奏鸣曲,另一部为小提琴和键盘乐器,还有一部则是大协奏曲。最后一部曲集代表了一种新的作曲形式,而科雷利则被认为是这种形式的创始人。亨德尔与科雷利彼此熟识,他无疑受到了科雷利器乐写作的影响。(例5.74—5.75,5.78)
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约1659—1695),英国最著名的巴洛克作曲家。尽管一生较为短暂,但他的作品数量庞大,涉及所有的创作领域。他在器乐音乐和声乐音乐创作方面有着同等的天赋。在他最重要的作品中包括:大量的赞美歌和宗教合唱作品、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的12首三重奏鸣曲曲集以及一部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这部作品现在仍在频繁地上演。普塞尔在以某一背景(即一个重复出现的旋律模式,通常在低音声部)为基础进行创作这一方面具有非凡的天赋,其中一例是狄朵的悲歌《当我长眠地下》(When I am laid in earth)。(例5.31,5.108)
约翰·库瑙(Johann Kuhnau,1660—1722),德国作曲家,在其器乐和声乐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音乐。他是J.S.巴赫之前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领唱。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奏鸣曲,尤其是标题为《圣经奏鸣曲》(Biblische Historien)的六首作品。这些作品是用音乐暗示来讲述故事的早期例证。(例5.109)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主要因其对那不勒斯歌剧风格的贡献而闻名,写有一百多部歌剧。他还为意大利巴洛克音乐贡献了丰富的室内乐和管弦乐以及宗教康塔塔和弥撒曲。斯卡拉蒂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中的返始咏叹调,这一形式通常被用于所有的戏剧咏叹调。(例5.41,5.110—5.111)
伊丽莎白-克洛德·雅各·德·拉·古雷(Elisabeth-Claude Jacquet de la Guerre,约1666—1729),其赞助人是法王路易十四。她是一位具有非凡技艺和想象力的表演者。其作品包括多部康塔塔、奏鸣曲、组曲和一部歌剧。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1668—1733),法国著名音乐家族的成员,因其杰出的管风琴演奏技艺,也被称为“大库普兰”(Couperin le Grand)。他的宗教作品——主要为管风琴而写——占据了他创作的很大一部分。然而,他数量最多且最著名的作品是他晚期为羽管键琴创作的器乐作品。他还著有《羽管键琴演奏法》(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最知名的作品包括《御用音乐会曲》(Concerts Royaux)、四卷《羽管键琴曲》(Piéce de clavecin)以及《统一趣味》(Les Gouts réunis),最后的这部作品由多首为弦乐和羽管键琴而写的合奏作品组成。库普兰音乐的特征是简单的和声、丰富的配器和短小的乐句,这些也都是当时“华丽风格”(Galant Style)的典型。(例5.79,5.112—5.114)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意大利所有巴洛克音乐大师中最知名、可能也是最多产的作曲家。他写有大量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教堂音乐。然而,现今他的声誉主要依赖于他的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这些作品的数量超过了四百首。维瓦尔第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名牧师,并常年负责威尼斯爱心音乐院(Ospidale della Pieta)的音乐事务,这是一家收养孤女和被遗弃的女婴的机构。在担任此职务期间,维瓦尔第创作了他大多数的器乐作品和小型合唱作品,并由该机构中的女童进行表演。其最著名的大协奏曲中有《和谐的灵感》(L'estro harmonico)、《和谐与创意的试验》(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后者中包括《四季》(Le Quattro stagione)。J.S.巴赫尤其受到了维瓦尔第协奏曲的影响,并将其中几首改编为羽管键琴作品。(例5.88—5.89,5.115)
乔治·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或许是巴洛克晚期最多产的德国作曲家。他创作有超过40部歌剧、约3000首带有乐队或管风琴的康塔塔和经文歌、600首序曲、41部受难曲,以及同样数量庞大的为特殊场合(如葬礼、婚礼、加冕仪式和就任圣职仪式)所写的作品,由此可见他创作产量之大。在泰勒曼的有生之年,他的声誉远在J.S.巴赫之上。他在汉堡度过了生命的最后46年,并一直担任汉堡的音乐指导。他在当时选择了这个职位而非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乐监。后一职位后来由J.S.巴赫担任,他是该教堂会议在这一职务上在泰勒曼之后的第二人选。泰勒曼的音乐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都相对默默无闻。然而,在过去50年中,人们对于巴洛克音乐又重新产生了兴趣,泰勒曼的音乐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注意,尤其是他的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例5.59)
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在他的时代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管风琴家和作曲家。他早年的职业主要是在法国几座重要的天主教堂演奏管风琴。在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and)任职时,他于1722年写出了著名的《和声学》(Traité de l'harmonie)。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自己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的和弦体系;他还论述了一个和弦在其所有转位中都是同一实体的观念和决定和弦进行的基础低音观念。然而,他作为作曲家的名声主要来源于他的戏剧作品,其中《殷勤的印地人》(Les Indes galantes)和《卡斯托尔与波吕刻丢斯》(Castor et Pollux)是他的代表作。除了多部芭蕾、歌剧和戏剧的配乐外,拉莫还常为巴洛克时期典型的羽管键琴和室内乐队创作音乐。拉莫戏剧作品的卓越之处在于其具有表现力的旋律线条、乐器法上的原创性以及丰富的和声语汇。拉莫的观念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既有反对者也有拥护者),起初存在于他的支持者与吕利的支持者之间,后来则在于他的支持者与法国百科全书派之间。后一交锋被称为“喜歌剧之争”(War of the Buffoons)。历史上长期以来针对蒙特威尔第、格鲁克和瓦格纳这些歌剧革新者的指责,也同样加诸在了拉莫身上。批评他的人认为他的作品缺乏旋律,充满非逻辑的和声,并对管弦乐队的使用产生出了嘈杂喧闹的音响。(例5.5,5.28—5.29)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来自或许是历史上最有趣的音乐家族。在几个世代的时间里,图林根(Thuringia)的巴赫家族有100多位成员从事音乐活动。其中大约20位表演者和作曲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的前辈和后代。
15岁时,巴赫曾在吕内堡(Lüneburg)与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弗(Johann Christoph)一同学习了一小段时间的音乐。在萨克斯-魏玛公爵的管弦乐队担任了一年小提琴手之后,巴赫于1704年获得了他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职位,即在阿恩施塔特担任管风琴师。1707年,他离开阿恩施塔特,成为米尔豪森(Mülhausen)的管风琴师。1708年,他再次移居到魏玛,成为了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音乐家。1714年他升任室内音乐家,并担任此职直到1717年。在此期间,他赢得了当时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这一声誉,并创作有多种世俗和宗教音乐作品。1717年,他接受了科滕(Cöthen)的安哈尔特亲王(Anhalt)宫廷乐正的职位。在这里巴赫创作出了他的大部分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他的妻子芭芭拉于1720年去世,1721年巴赫娶安娜·玛格达勒纳·维尔肯(Anna Magdalena Wülcken)为妻,后者是一位颇具天赋的音乐家,巴赫作品的早期手稿中常可见到她的笔迹。
1723年,巴赫接替库瑙,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的乐监,直至1750年去世。在这27年中,作为莱比锡两座主要教堂的管风琴师和音乐指导,巴赫创作了他大部分的伟大的教堂音乐。
在巴赫以管风琴师、管风琴安装师和作曲家的身份对其他城市的多次访问中,最重要的一次莫过于拜访位于波茨坦(Postdam)腓特烈大帝的宫廷。他的二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Karl Philipp Emanuel)在那里任职室内音乐家。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巴赫以腓特烈大帝给出的主题为基础进行即兴演奏,巴赫日后将这一主题用作《音乐的奉献》(Musikalisches Opfer)的基础材料。1749年的一次不成功的眼部手术使巴赫几乎完全失明,1750年他因中风而逝世。巴赫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制高点,尤其是通过他给予对位风格的重视。他是调性对位艺术的大师,他的《赋格的艺术》(Kunst der Fuge)是一部详尽完备的专著,通过构成这部作品的卡农和赋格展现了对位手段的所有方法。他在赋格处理方面的技艺体现在其所有作品中:器乐的、声乐的、世俗的、宗教的。他对乐器的使用预示了此后音乐的发展。他的创作领域涉及除歌剧以外每一种可以想到的音乐形式。尽管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为教堂而写的,但其许多器乐作品是完全世俗化的。然而,甚至是规模最小的作品也展现出了他对精湛的音乐写作的关注和重视。他在调性体系中对于对位的掌握堪与帕莱斯特里那在调式体系中的对位相提并论。

图5-6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考比斯—贝特曼档案馆)
巴赫对音乐史的伟大贡献直到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才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评价。门德尔松于1829年在莱比锡指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t.Matthew),以此使得19世纪的音乐世界开始关注巴赫的音乐。

图5-7 巴赫《B小调弥撒》的一页手稿,展现的是和撒那(Osana)部分的乐器法。
巴赫的许多作品手稿都不幸遗失,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出版。尽管损失如此之大,但巴赫全集——由巴赫协会从1850年开始制作——仍旧包含有47卷作品。第二版巴赫全集始于1954年。巴赫的作品并没有给出作品号。如今这些作品通常用BWV(巴赫作品目录[Bach Werk Verzeichniss])编号。一个更具逻辑性的主题目录由沃尔夫冈·施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制作,出版于1950年(修订版,1990)。(在这一目录中,作品号以S开头。)
留存至今的巴赫代表作包括以下作品:
声乐作品:《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t.John),《圣诞清唱剧》(The Christmas Oratorio),一部《圣母颂歌》(Magnificat),将近190首的教堂康塔塔,多于25首的世俗康塔塔,以及许多其他较短的作品。
器乐作品:《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平均律钢琴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cier),为羽管键琴而作的组曲、帕蒂塔和创意曲,4部管弦乐序曲(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i),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s for Violoncello),为小提琴而写的3首奏鸣曲和3首帕蒂塔,大量管风琴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曲、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和赋格,为羽管键琴和小提琴而写的协奏曲,以及为器乐组合而写的大量奏鸣曲。(例5.6,5.10,5.38,5.42—5.44,5.47,551—5.53,5.55—5.56,5.65,5.67—5.68,5.73,5.80,5.84,5.87)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意大利最伟大的键盘乐作曲家,是音乐史上最具原创性的作曲家之一。尽管他也为教堂和歌剧舞台谱写音乐,但他最伟大的贡献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500多首作品。他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儿子和学生。早年在意大利度过一段相当多产的创作时期之后,他在里斯本的葡萄牙宫廷获得了一个职位,并在那里担任玛丽亚·芭芭拉公主(Maria Barbara)的音乐教师。使他名声大振的作品《羽管键琴练习曲》(Esercizi per gravicembalo)就是为这位公主而写的,这些练习曲通常也被称为奏鸣曲。当芭芭拉公主嫁给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时,斯卡拉蒂也随之去了马德里,并在那里一直担任沙龙乐队的乐长直至去世(1729—1757)。他的奏鸣曲是巴洛克晚期羽管键琴音乐中最杰出的范例。斯卡拉蒂在这些作品中对这件乐器进行了充分地挖掘利用,并由此为后来的键盘乐技巧奠定了基础。其中许多作品要求演奏上的多种创新技巧,如双手交叉弹奏。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反映出了整个情绪表现领域,有欢乐的、舞蹈般的(常包括西班牙舞蹈的节奏)、抒情的、浪漫的,不一而足。(例5.81)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同胞,而且与巴赫一样,他也意味着巴洛克时期的完结。与巴赫不同的是,亨德尔是一位游历广泛的作曲家,因而在他的德国音乐传统上又加入了对于意大利音乐风格的广泛研究和第一手资料。他在英国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50年,在此期间他取得了种种成就。亨德尔自小是一位音乐神童,在学习了管风琴、单簧管、羽管键琴以及对位和赋格之后,12岁时,他在自己出生的城市哈雷(Halle)谋得了一个辅助管风琴师的职位。在这一年中,他创作了多部合唱作品和器乐作品。1702年,亨德尔来到汉堡,并加入了当地的歌剧院,直至1706年。他于1706年来到意大利,作为意大利歌剧和戏剧清唱剧的作曲家而取得成功。亨德尔于1710年返回德国,成为汉诺威选帝侯宫廷的乐长,后来当这里的德国亲王去英国继承王位时,这一层关系也促成了亨德尔的英国之行。

图5-8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费城自由图片馆)
从这时开始,亨德尔从事了多种活动,如担任教师、皇家音乐学院(伦敦一所创作意大利歌剧的机构)的音乐指导、作曲家、歌剧制作人,以及外出旅行。他的创作领域集中于歌剧,直至1741年他又重新转向清唱剧的创作和排演。正是在这一领域,亨德尔取得了他最为持久的盛名。
他的世俗和宗教戏剧作品都展现出一种高贵雄伟、辉煌壮观的精神,因为他的音乐中总是带有一种皇家宫廷盛况的意味。他创作有27部清唱剧、40多部歌剧,以及大量的其他声乐作品,包括赞美歌、康塔塔与声乐独唱和重唱作品。亨德尔在器乐创作方面也非常多产,创作领域涉及所有的巴洛克器乐形式:大协奏曲,羽管键琴组曲,管风琴协奏曲,为弦乐、管乐和键盘乐创作的室内乐,以及大型管弦乐作品。在他难以计数的作品中,有一些格外突出,成为了他的代表作: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参孙》[Samson]、《犹大·马加比》[Judas Maccabaeus]、《所罗门》[Solomon]、《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扫罗》[Saul]),歌剧(《阿尔辛那》[Alcina]、《朱利奥·凯撒》[Giulio Cesare]、《里纳尔多》[Rinaldo]、《赛尔斯》[Xerxes]),管弦乐作品(《水上音乐》[Water Music]、《皇家焰火音乐》[Fireworks Music]),以及12部为弦乐而写的大协奏曲。

图5-9 亨德尔《弥赛亚》中的男低音咏叹调“但谁可等待来到之日?”(But Who mayabide the day of loming?)的手稿。(贝特曼图片资料馆)
不时地有一些不完整并常常是不准确的亨德尔作品的版本面世。1955年,哈雷的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协会开始致力于新的亨德尔全集的出版。(例5.26,5.36,5.86,5.116)
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短暂的一生完全处在18世纪,但仍旧是巴洛克创作风格的代表人物。他既创作器乐音乐,也写作声乐音乐,但他却因喜歌剧作品而著名。佩尔戈莱西写有三部喜歌剧,在他的严肃歌剧幕间上演。其中最著名的《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仍存在于现代歌剧的保留剧目中,在“喜歌剧之争”(1752)中,这部歌剧也是与拉莫的作品相抗衡的焦点之作。尽管曾经有大量巴洛克风格的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和协奏曲被归于佩尔戈莱西名下,但现在已肯定这些作品中的许多并非是出自他手。在他有生之年也出版了一些宗教作品,如今最知名的是《圣母悼歌》(Stabat Mater)。(例5.25,5.117)
其他作曲家
1.奥地利
海因里希·伊格纳茨·弗朗茨冯·比贝尔(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1644—1704)
约翰·约瑟夫·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1660—1741)
2.英国
亨利·劳斯(Henry Lawes,1596—1662)
马修·洛克(Matthew Locke,约1630—1677)
佩勒姆·汉弗莱(Pelham Humfrey,1647—1674)
约翰·布洛(John Blow,约1648—1708)
3.法国
路易·库普兰(Louis Couperin,约1626—1661)
罗伯特·康贝尔(Robert Cambert,约1628—1677)
米歇尔-里夏德·德·拉朗德(Michel-Richard Delalande,1657—1726)
让-玛里·勒克莱尔(Jean-Marie Leclair,1697—1764)
4.德国
梅尔基奥尔·弗兰克(Melchior Franck,约1579—1639)
弗朗茨·顿德尔(Franz Tunder,1614—1667)
约翰·卡斯帕·科尔(Johann Kaspar Kerll,1627—1693)
约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1642—1703)
约翰·克里格尔(Johann Krieger,1651—1735)
格奥尔格·穆法特(Georg Muffat,1653—1704)
菲利普·海因里希·埃勒巴赫(Philipp Heinrich Erlebach,1657—1714)
格奥尔格·伯姆(Georg Bohm,1661—1733)
赖因哈德·凯泽尔(Rienhard Keiser,1647—1739)
克里斯托弗·格劳普纳(Christoph Graupner,1683—1760)
约翰·哥特弗里德·瓦尔特(Johann Gottfried Walther,1684—1748)
约翰·弗里德里希·法施(Johann Friedrich Fasch,1688—1758)
约翰·阿道夫·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1699—1783)
5.意大利
埃米利奥·德·卡瓦莱里(Emilio del Cavalieri,约1550—1602)
阿德里亚诺·班基耶里(Adriano Banchieri,1568—1634)
萨洛蒙·罗西(Salomone Rossi,1750—约1630)
西吉斯蒙多·丁迪亚(Sigismondo d'India,约1852—约1629)
斯蒂法诺·兰迪(Stefano Landi,约1590—1639)
多梅尼科·马佐基(Domenico Mazzochi,1592—1665)
比阿吉洛·马里尼(Biagio Marini,1597—1665)
弗朗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
乔瓦尼·莱格伦齐(Giovanni Legrenzi,1626—1690)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塔利(Giovanni Battista Vitali,1632—1692)
安东尼奥·德拉吉(Antonio Draghi,1635—1700)
亚历山德罗·斯特拉代拉(Alessandro Stradella,1644—1682)
阿果斯蒂诺·斯泰芬尼(Agostino Steffani,1654—1728)
朱塞佩·托雷利(Giuseppe Torelli,1658—1709)
安东尼奥·洛蒂(Antonio Lotti,约1667—1740)
乔瓦尼·博农奇尼(Giovanni Bononcini,1670—1747)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1671—1750)
埃瓦里斯托·费利切·达尔阿巴科(Evaristo Felice dall'Abaco,1675—1742)
弗朗西斯科·德兰特(Francesco Durante,1684—1755)
贝内代托·马尔切洛(Benedetto Marcello,1686—1739)
尼古拉·波尔波拉(Nocola Porpora,1686—1739)
弗朗切斯科·杰米尼亚尼(Francesco Geminiani,1687—1762)
弗朗切斯科·马利亚·费拉契尼(Francesco Maria Veracini,1690—1768)
6.墨西哥
马努埃尔·德·祖玛亚(Manuel de Zumaya,约1678—1775)
伊格纳奇奥·德·耶路撒冷(Ignacio de Jerusalem,约1710—1769)
7.秘鲁
托马斯·德·托里昂·伊·维拉斯科(Tomas de Torrejon y Velasco,1644—1728)
何塞·德·奥里昂·伊·阿帕里奇奥(Jose de Orejon y Aparicio,约1705—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