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
旋律写作多种多样,有宣叙调的宣讲性风格,也有巴洛克晚期咏叹调和器乐旋律的极其华丽的风格。后者的一个例子被称为“fortspinnung”,在这一旋律写作过程中,短小的音型发展成了具有相当的长度和复杂性的旋律线条。在宣叙调中,宣讲性风格——对现代人的耳朵来说似乎是对旋律的否定——主导着形式结构。
宣叙调为巴洛克早期作曲家所创造,代表了这样一种旋律乐思,即其结构完全取决于语词上的考虑。有两种形式的宣叙调得到了运用:一种被称为“清宣叙调”(recitative secco),即只有通奏低音为声乐声部伴奏的宣叙调(谱例5.1);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recitative accompagnato),其更具戏剧性,并由乐队进行伴奏(谱例5.2)。带伴奏的宣叙调风格通常用于在康塔塔或是歌剧和清唱剧这样的戏剧形式中引入咏叹调。
谱例5.1 《耶稣诞生故事》(Historia der Geburt Jesu Christe)中的清宣叙调
海因里希·许茨

在真正意义上,“美声唱法”(bel canto)风格起源于歌剧,这种风格强调人声的美感和光辉华丽的演唱技巧。作曲家通过写作富有音乐光彩和戏剧表现力的旋律来满足这一要求。为此,旋律常常退化为漂亮的练声曲,其中的装饰性部分或为作曲家写出,或者留给歌手去自行处理。
谱例52 《我们最终充满笑声》(Unser Mund sei voll Lachens)中带伴奏的宣叙调

在巴洛克时期,旋律逐渐在声乐和器乐上分别采用了特有的风格语汇,但这些风格经常可以互换。然而,在17世纪前几十年的一些出版物中,具体指明了音乐的用途——用于演唱或是演奏。将纯声乐构思引用于器乐写作或者是相反的情况也很常见。器乐音乐和声乐音乐旋律线条的音域都有所扩展。声乐展示的愿望和主调风格的使用解释了这一现象,而键盘乐器和弦乐器的继续完善也使得宽广的音域成为了可能。
在主调音乐中,旋律在本质上有着平衡、方整的乐句和乐段,通常为四小节或八小节。尽管上方的旋律线条占据了主导,但旋律与低音线条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极状态,后者本身也是一个从旋律角度进行构思的声部。(谱例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