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关照”日本人绰绰有余
不管是学过还是没学过日文的人,大抵都会知道日本人见面时的那句口头用语,叫做:
“初めまして,よろしく願します。”
翻成中文,叫做“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看过电影《追捕》的人一定记得那个英雄杜邱东仁。只要记得杜邱,就准会对他见了谁都寸头一磕,从牙缝中使劲挤出“请多多关照!”的情节记忆犹新。
这就足以证明这句话在日文中使用的广泛性了。因为像杜邱那样意志坚强,敢见了飞机就开、见了神经病院就住下来的人都需要别人的“关照”,那日本人中还有谁不需要关照关照呢?
在日本住过的人对此就更有切身体会了。日本社会是一个没了“关照”就不成为社会的社会。日本人彼此相见不前前后后“关照”上几次是绝不会放过对方的。当然还少不了相对鞠躬。
我曾亲耳听过日本某大公司某职员每天早晨按惯例如何给每个老主顾打电话并让他们“关照”的。
他是这样说的——如果译成中文的话:
“我就是一直承贵公司关照的某公司的某某,不仅贵公司关照我公司而且您也一直关照我本人,我们公司和我个人不仅过去一直受到贵公司和阁下的关照,而且我更希望贵公司及阁下今后一直到今后的永远都对鄙公司及鄙人进行关照。那么今天我希望您关照的是什么呢?……就是想知道您还好吗?”
他就这样每天早晨十分勤奋地比别人都早来一个小时,像上早自习似的将上面那番话用电话向十几个客户复述一遍,让大家都关照他一天,然后再开始正式的工作。
那声音尽管听起来十分单调,但却十分悦耳,因为十分富于节奏感。为什么那么富于节奏感呢?是因为他说的每套话都是一样的,都是“よろしく願します”。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调子重复,不就成了音乐了吗?不信您听听交响乐吧,什么“柴六”“贝九”的,甭管那些曲子多高深多高雅分多少乐章,多么的变幻莫测,其实用鼻子哼哼那主弦律,跟胡同里的小调儿没什么区别,单调得很。
日文中的“多多关照”也是如此,尽管听起来十分单调,但怕就怕谁都那么说,而且任何时间地点场合都那么说。您想啊,日本全国有一亿多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都说一句:“よろしく!”的话,那还了得!那不也成了“柴六”“贝九”式的交响乐了吗!(注:每人每天一句的估计是比较保守的)。用杜邱式的鞠躬、杜邱式的态度说“请多多关照”,一亿多人,够壮观、够激昂的吧!
其实如果日本人的“多多关照”仅限于日本国内使用,也并不值得为之在此浪费笔墨,笔者还没闲到有事没事干涉别国内政的地步。只因日本人在与国际人士交流时也泛用“よろしく”,我才将其当作一个语言学上的“热点”的。
先说“よろしく”与“多多关照”在中日文中的对应关系。
不知是谁最先将“よろしく”一语翻译成中文“多多关照”的?其实单从日文的“よろしく”四个假名很难判断出它的准确意思。它只是一句见面时打招呼的话,又无中文汉字为依据,所以从字面上难以断定它的本来意思。
于是那位最早的翻译家就必须动脑筋了。
它并不是中国人见面必说的“你好”,或是英美人惯用的“早晨(中午、晚上)好”,因为这些说法在日文中已经有了,就是“今日は”“今晚は”,这些话从字面上就可以直接译成中文。那么这句没有汉字的“よろしく”就是一句只有日本人见面才说的独特的寒暄用语了。
该怎么翻它呢?能不能由于在中文中找不到同等场合下使用的相应的语词,就随心所欲、有恃无恐,用白话说就是愿意怎么翻就怎么翻呢。
比如翻成:“你小心点!”
或:“去你妈的!”
或:“我劈了你!”
或:“死拉死拉的!”
自由度当然是很大的,但责任也大,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第一印象问题。试想,如果那个翻译家真的将“よろしく”翻成了上面所举的几种极端的说法,日本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印象中将会是何等的野蛮!谁会与一个见面就先鞠一个九十度的大弯躬,然后白天、晚上地问好,紧接着又说:“你小心点!”或者:“我劈了你!”临别时再鞠一躬,再说一句:“死拉死拉的!”的民族友好相处呢?就更不要说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了。
所以那位大翻译家就没那么翻。
他并不想破坏日本民族在人们心目中的第一印象。
于是他就从中文中选择了一句十分友善的话:“请多多关照!”
这句话不仅友善,而且十分谦卑。
其实在中国人的社会里,只有晚辈面对长辈、后辈面对前辈、弱者面对强者时,才会祈求对方“多多关照”,并且只有在真正需要时才会请求别人关照,不需要时就不会请求关照。在中文中“请多多关照”并不是一句见了谁的面都要说的礼节性的套话。
尽管如此,那位大翻译家还是将“よろしく”翻译成了“请多多关照”。
也许是他触景生情了吧?也许是他发现日本人见面都鞠躬,就推断出日本人在鞠躬时的内心是谦卑的、是洋溢着晚辈对长辈敬仰之情的吧?而人在谦卑、敬仰的心态下该说什么呢?因此他便选用了“请多多关照”这个词组,即使它并不十分贴切,即使它有些张冠李戴,即使中国人并不人人都需要日本人关照,但他还是那样译了。
于是学过日文的中国人在日本人提出关照的请求后,也不得不反过去请求对方关照了。
于是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就在长达千年的交往历史中隔着大海相互关照来关照去,从未间断过。
例如唐朝的时候中国派鉴真和尚带着佛经乘风破浪前去关照日本;
又如日本为了对之进行回报,二十世纪上半叶派关东军带着刺刀前来“关照”中国……
总之,你来我往,彼此都关照过。
不过,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日本也真应该由衷感激那位将“よろしく”译成“多多关照”的大师。是他的译法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谦逊化了,而中国人依照传统是喜欢谦逊和谦逊化的人类的。如果中日两国人民真能像希望的那样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话,则那位大翻译家是功不可没的。
是他将日本人的“谦逊”性格演绎了出来;
是他将日本人“包装”上了一层谦逊的外衣。
至于日本人是否真的谦逊,这个问题未免太笼统化了,因为日本毕竟有一亿人口。但有一点是可以断言的,就是“よろしく”在中文中已经有了与之对应的词语的,那就是——“请多多关照”。
由此说来,中国人“关照”日本人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