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字的诞生
方块字本不是方的,因为它本是象形文字,是取材于自然的符号,而自然界原本就不是方的。
是圆的。根据孔子对《易经》的解释,世上一切景物都应该是圆形的,因为世上本无直线,直线只是圆形的某一段落。比如地球就是圆的,地平线只是圆弧的一部分而已。
汉字本来也是圆状的,一直到汉隶以前的汉字都是近乎圆状的,如甲骨文,如大篆和小篆。
从秦初到汉末大约四百余年,从文字发展的意义上看,在横跨公元前后的各两百年中发生了两件极为重要的事,一是文字的统一,一是汉字从圆到方的转化。
文字的统一其实是一件比创造文字更难的事。
创造文字如同临摹,如同拿着画笔到自然界中去写生,用线条去表现鸟、云、山和世间万象。
然而最开始从事这件工作的不只是一个,而是许许多多的人,来自许许多多的地方,而问题就出在这“许许多多”上了。
有人将山描述成,有人则将之写成
……
这就如同面对一幅现代派作家的玄妙作品,一百个人能解释出一千种意义;反过来说,要表现同一种意义,一百个人能创造出一千种不同的作品。
如此可以想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前中国有多少种标记同一事物的符号,出自多少个“画家”之手。
要想让全国的人只承认同一个“”,同一座“
”,同一个“
”,靠什么呢?靠两个字——“武力”,或武力威胁下的一声大吼:“少废话!只能按我指定的方法写,其他的都统统忘掉!违令者活埋!”
于是此前六国的臣民们都在刀剑下老老实实地放弃了原先本国的象形文字,众“人”紧紧团结在同一座高“山”和同一个明“月”之下了。
于是就有了今日统一的汉字。
于是读者们便一致认识本书所使用的文字了,否则这本书便只能写给自己看。
所以说中国能有今日完整的版图、完美的文化,功在秦始皇,因为文字的统一是国家存在的前提。
再说汉代人的功过。
汉代人书就了汉隶,而汉隶是所谓“方块字”的第一代鼻祖。严格地说隶书也并不是标准的方型,而是扁方的;但大致可称作“方块字”,不信您将汉字与阿拉伯字比较一下就看出来了。后者如同一盘刚发起的豆芽菜。
我总觉得汉字从原来千姿百态的大、小篆字演变成四平八稳、规规矩矩的汉隶,再到后来的楷书,并非仅是文字形体的变更,而是中国社会形态变更的某种折射。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式成型的第一个朝代,是种种具有封建社会特色的宗法制度形成并趋于完善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在汉之前是短暂而过渡性的秦;而秦之前呢?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哪一朝、哪一代、哪一个时期,如春秋战国时那般可歌可泣呢?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哪一个历史时期曾孕育出过如春秋战国时期那般璀璨的文化之花,涌现出那许多不可计数的哲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超级侃爷呢?
如苏秦、张仪,如一个个以“子”为名的圣人!
那是一个疯狂创造的时代,是一个极富刺激性的时代,是人类为追求自由而穷极理性,而彼此抗争的时代。
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文字手段——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象形文字!
秦之前的中国文字虽然形态各异,却最不拘一格,最能令人联想到自然的本来面目,最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近。
一直到汉代。
汉代不仅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第一朝,也是中国方块字成形的第一代。
统一和严整取代了杂乱和缤纷;
平稳和方正取代了肆意和浑圆;
方块字诞生了,在五千年文明史的中界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