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绘画——象形文字

无声的绘画——象形文字

摆在你眼前的是这几样东西:

它们便是古埃及的几个象形文字。第一个表示“太阳”,第二个表示“眼睛”,第三个是“月亮”。

它们一眼看上去像文字吗?

不像,倒不如说像是绘画,像毕加索的抽象画被分解后的一块块碎片,又像孩童们即兴在沙滩上用树枝画出的记号。

也许后者更符合当时的实情。也许发明它们的人并非是什么“抽象”的著名画家,因为那时人还比较自然,不懂得什么是抽象。也许第一个将它们写下来的正是孩子——顽皮而富于好奇心、创造性的孩子。

无论如何,相对几千年后的现代人来说,古埃及人还是赤子。

当时在地球上另一条河的河畔也生活着一群赤子,他们也光着屁股,在黄河的沙滩下写下了:

这些便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与那几个埃及文字相近的象形文字。

它们与古埃及的文字是多么相像啊!

出自两个相隔万里的孩子之手!

难道他们之间有超越时空的默契和灵犀吗?

他们用灵感用智慧创造出了一件异曲同工的作品——象形文字。

一种通过模仿自然界景物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字。

那个过程如同作画。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眼睛和树枝,他们要画的模特是太阳、月亮,是眼泪,是车轮,是手,是农田……

他们在龟甲、石头上留下的是一幅幅看起来十分幼稚却美得出奇的作品。

当你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第一眼看到那些线条简易、造型奇特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时候,你会顿时感到眼前一阵眩晕,那是美的震慑!跳入你眼帘的是荡漾的水纹、鸣唱的鸟儿、翩翩的舞女和劳作的男子,而它(他、她)们都是用简约的线条勾勒而成的,都是极富美感的抽象绘画。

然而它们却是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文字。

我觉得如果那些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当初在创造完象形文字之后,不将实际应用的功能赋予它们,而是让它们始终保持当时的形态的话,那么它们便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动人、最美妙的绘画了。

什么毕加索,什么印象派,统统都是次品。

因为人类创造文字时的心态最无邪。

因为当初他们取材的对象——大自然最自然。

因为那时人类还不懂得什么是颓唐、什么是造作、什么是故弄玄虚、什么是商业价值、什么是市场效益……

他们只知道模仿,只知道效法大自然,只知道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理解缩影成最简易的曲线,再将之传播出去,带着美感。

因为带有美感的曲线传播得最快、最远。

所以说大河流域的人类创造象形文字的过程,又是人类最早用情感寻求美感的过程,他们是美的意识的最先获得者。

那是一种既简略而又雄浑的美,简略是指线条,雄浑是指书写、描绘那些作品的载体,它们不是画布,不是宣纸,更不是丝绸,而是石块、兽骨和大鼎!

“扛大鼎来!”想要刻字的艺术家们兴致勃勃地喊。

那种气势还不雄浑吗?

古中国、古埃及和古苏美尔的造字者们不仅是最早的绘画大师和美学家,还是最深沉的艺术家。

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沉默的画卷。象形文字取自自然的形态,并不记录自然和人类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个有形却无声的符号。后人能通过研究,分析出古象形文字的字义,却永远无法知道那些创造它们的先人当时是如何用声音表达它们的。

它们是一幅幅沉默而无声的画面,默默地负载着创造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无声地跨越过长长的历史大河,一直走到了现代。

还是由它们自已来感慨它们几千年沉默的悲壮吧!

用它们的热泪!


[1] 在古埃及中表示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