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之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视窗”
一提起“英语之角”——English corner,肯定会打开许多人记忆的闸门,肯定会使人联想到北京的紫竹院、王府井的外文书店楼上、上海旧日的外滩、河南郑州某公园绿色的空地……想到那些鹤立鸡群的老外,那些笨嘴笨舌、羞羞怯怯地围着老外练口语的中国人……即使那些笨嘴笨舌的练外语的人现在可能已经侨居国外,已经将英语讲得跟老外们相差无几;即使那些曾经在中国各大城市风行一时的English corner们已经搬离了原处;即使它们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它们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在许多人的记忆中,English corner可能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会占据一块与它的名称十分相称的地盘:
那就是corner——角落。
记忆的角落。
七十年代初期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上山下乡时代。
八十年代中期则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出国”时代,是一个全国有志青年“志在全球”,“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出走的年代。
时代的悸动、时代的憧憬、时代的呼唤——出国走四方。
而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English Corner便是那个出走的人们的第一块踏脚石。
它还是那个时代中国被世界了解的小小窗口;是中西文化在民间层次上接触和碰撞的“point”——“点”。
在那些遍布中国各个城市的十分不引人注目的小小角落里,被与世界隔绝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和对中国好奇心极强的外国人,第一次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广泛的交流。
不是在正式的外交场合;
不是在庄重的谈判桌上;
不用着西装,也不用一本正经。
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谈姓什么名什么,可以谈已婚未婚,可以谈学习外语的动机,更可以谈如何理解中国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开放,包括中国人对世界大事的理解,还可以直言不讳地骂骂中外政府……
那种交流和谈论绝对是民间对民间、百姓对百姓式的,因为无论是那些前去扮演临时英文教师的老外,还是那些前去与老外用外语“套瓷”的中国人,在彼此交流时都不需要具有任何官方的既定身份。无论他们平时的身份和工作性质如何,无论他们代表着国家的何种官方利益,一旦到了周末,一旦来到绿草如茵的英语之角,他们便仅仅代表自己,极具好奇心的自己。
中国人前去的第一动机是想练外语;
外国人前去的第一动机是想找找感觉。
——找找被众人围观、被尊为师长的感觉;
——找找在本国根本不可能找到的优越感。
“敢情光会说话就有人尊敬!以前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自己还有这个本事!”——他们边谈边想。
English Corner无意中成就了一个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庄严使命,那就是:
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在民间的层次上。
中国老百姓第一次面对面与老外问长问短。
而老外呢?也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的民意。
English Corner是“Window 80”,八十年代中国的“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