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八面槽”
曾在北京“练”过外语的人都应该知道“八面槽”。
那是王府井一家外文书店的名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年,八面槽书店因装修被迫迁移到沿街的一个角落里,随之被迁走的还有一个更不起眼的角落——English Corner。即使临时挪了地方,爱好英语的人们还是将之代称为“八面槽”。所以那年冬天八面槽的“英语之角”不是设在书店的犄角旮旯儿,而是在该店楼上露天的平台上。
其实露天并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如果在夏天的话。关键是那时正是冬季,而且是最冷的时节。
其实又冷又在露天的平台上也能令人忍受,令人最不能忍受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收票,大约一块钱一张;
二是还要等,因为想上去的人太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在那个“英语之角”中根本没有老外,没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的身影。到那里练英语会话的都是中国人,而且没有一个外语流利的。
原因很明了:老外会在大冬天、在露天的平台上去陪中国人侃大山吗?老外那么爱中国吗?既然老外都不来了,那些英语水平高的外语专业人士还有空来这里陪同胞练口语吗?不都去陪老外们了吗?
以上原因决定了八面槽“英语之角”的几个重要特色:冷、贵、挤、单练。
然而那时火气正旺的本人还是排除万难,顶着酷寒,一个猛子冲上八面槽的顶楼,杀进了几十个冒着严寒苦练英文会话的人群之中!
本人冲进人群后所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那里讲着英文的几十号人都是正经八百的炎黄子孙!
其次是有男有女!只见他们每个人都身着厚厚的羽绒衣,嘴里冒着腾腾的热气(因为气温太低),在零下十几度的露天下冻得跺着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嘴中念念有词地说着英文。
那个场面是十分感人的。那年月只有侃足球和倒卖邮票的人,才会在露天下爆发出那样的激情。
我也一个猛子冲进了一个人堆中侃了起来——为了将沉重的嘴巴撬开!(那些英文老师总是强调要“张嘴”,好像中国人都闭着嘴说话似的)
更是为了那一块钱的门票!因为那是本人第一次花钱说话。(好像也是最后一次)
因为花钱讲的是英文,所以本人当时不仅没认为吃亏,而且更体会到讲英文的价值之所在,更激发了冲进人堆胡说八道的勇气。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八面槽”的收费行为的确是不妥当的。试想如果谁用英文讲话谁就要交钱,那美国总统还不活活赔死!
本人当时的英文会话能力与刚刚“铁树开花”的哑巴几乎不相上下,嘴比金库门还沉重。所以开始时尽管下定了要将一块钱侃回来的决心,嘴上仍像是打上了封条,心里仍免不了有几分羞怯。
——谁都不认识,说什么呀?
——有男有女的,讲话方便吗?
不要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中男女学生仍处于天天见面但一句话不说的“冷战”时期。
然而,本人在“八面槽”那群有男有女的人堆里只站立了五分钟,便意识到五分钟之前自己完全是搞错了!
那些少男少女们只要改口用英文讲话,便将矜持和羞怯忘到了九霄云外,便增加了脸皮的厚度,便在瞬息间像朝鲜人民军一样,奋勇地突破了长达数百里易守难攻的“三八线”!
尤其是女的,出人意料地英勇!一路冲锋在前!
她们问姓名,问年龄,问性别,问出身,问学历,问婚姻状况和婚姻状态,问对婚姻的满意程度,问今后的打算,问……
总之,凡是课本中教过的英文单词都免不了试用一遍;
总之,凡是课本中学过的时态——过去、现在、将来——都免不了使用几次。
您想想,那些课本中能没有这样的句子吗?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你有几个孩子?)
其实问问是否婚配倒也无妨,问题是在你已对第一句话做出了No!——否定的答复后还接着问第二个问题,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对面女青年的思想意识和动机了。
尽管天冷;尽管是付了款才进来的;尽管是出于练习的目的。
(写到这里笔者还暗自感到庆幸:幸亏那位女青年没在我身上将动词的将来时和“死”字联合起来练习,那不就成了When are you going to die——“你打算何时死亡?”了吗?)
以上几个例子足以证明,“八面槽”楼上交了钱练习英文会话的男女青年们是何等的无拘无束,想像力是何等的丰富。
以上几个例子又可说明,学习英文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何等的至关重要,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年“英语之角”现象的社会心态,那就是:
中国人想跟外国人对话;
中国男人也想跟中国女人对话;
——用另一种系统的语言;
——用另一种说话的方式;
——用另一心态。
那天“八面槽”楼上几个年轻人的对话并未延续多久就结束了,因为天气太冷。过冷的天气开始对练习会话的人能起到加快说话频率的作用,但后来便相反了:本来发音就不清楚,舌头一打“嘚嘚”,就很容易将需要舌头灵活转动的英文错讲成“嘚嘚”的俄文。
因此本人很快就离开了“八面槽”。在踏出书店一楼的门槛时,本人发现那几个刚才用英文无话不说的男女青年们一改用中文讲话,便立即恢复了如冬的庄重,招呼也不打一声便分头匆匆离去,消失在冬日的灰色街景之中。
记得那天骑着自行车在长安街上徐行的本人异常激动。
为一块钱,为第一次“张嘴”讲英文,更为已能用英语清楚地说明自己姓什么叫什么。
从海外英语的海洋回眸“八面槽”,回想那时的岁月——
楼上的英语之角还在吗?如果在,还收费吗?如果收费,还收一块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