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跳跃的音符们
在人类发明了文字这种记录事物的符号之后,世界上曾经存在和正在使用中的文字不计其数。但归结起来不过两大类。一种是表音文字,另一种是表意文字;一种似音乐,一种似图画。
表音文字用字母去表示语言中的音位、音节,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去拼写语言中的词语,因而也被称为拼音文字。
世界上本无音乐,只有声音。人将自然界发出的原始声音用人自以为满意的方式加工美化之后,便产生了音乐。
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记录和传播音乐,如用五线谱;如用简谱,而构成这些谱子的最基本元素就是音符。豆芽菜般的五线谱音符和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简谱音符,原本没有任何含义,只是一些看上去十分可爱而滑稽的线条,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任意的线条,因为它们是符号,是表音的符号。人类将各种不同的声音分类后赋予了它们,并通过人们的默契使之约定俗成,使之义不容辞地成了记录声音的标记。
从这个角度来看,拼音文字与音乐音符是从同一类模子中脱胎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
在大自然中,除了风声、雨声、猴子叫、鸟儿啼等千万种声音之外,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声音——那就是人类自己说话的声音。
人类不仅能与其他动物一样啼,一样哭,一样叫,还比它们都多了一种特异功能——就是能用语言交流。
语言虽然也是一种从动物身上发出的声音,但它根本不同于鸟鸣猴啼,它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够表现比鸟鸣猴啼更深、更广意念的声音。
一部分人为了记录、传递这些声音,便发明了一种符号——表音文字。
拉丁人发明了a、b、c、d……
希腊人发明了β、π、μ、φ……
俄罗斯人发明了Ы、Д、И、Щ……
阿拉伯人发明了……
这些看起来千奇百怪的符号与记录音乐的豆芽菜们一样,都是一些十分任意的线条,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是创造并使用它们的人类将说话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强行地赋予了它们,将它们毫不留情地刻入了石板和兽骨,密密麻麻地罗列到了报刊、书籍之上,并将记载人们嘴中所发声音的任务压到了它们小巧而瘦骨嶙峋的躯干上。小小的字母们用它们的筋骨铺成了众多民族的历史大道。
没有a、b、c、d,就没有古罗马文化的磅礴;
没有β、π、μ、φ,就没有古腊文明的灿烂;
没有Ы、Д、И、Щ,就没有托翁的战争史诗《战争与和平》;
没有,就没有《一千零一夜》……
无论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们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将多少词汇的拼写方法做过多少次的调整和改变,但作为载音符号的那些单个字母所标记的声音,却一直保持着极强的稳定性。例如拉丁字母a、b、c在欧洲不同语言中的发音不同,但它们在同一种语言中的发音却历久不变。
所以要想学习一门拼音文字的语言,第一步就是去认识那种语言整套字母的书写并掌握它们的发音。其过程如同掌握五线谱中各种形状的音符,而熟知了那些字母的发音,就等于掌握了阅读歌谱的钥匙。
拼音文字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宛如一部部宏大的交响曲,每一个民族的交响曲都是用不同形状的音符——字母们书就的。
用它们你可以聆听哈姆雷特在崖边的独白;
用它们你可以与凯撒大帝直接对话;
用它们你可以与千年以前的人类用同样的声音朗诵《古兰经》。
更有西方第一经——《圣经》。《圣经》也是用拼音文字写成的,没有它就没有目前世界通用的阳历,就没有以公元计算的历史概念,更没有所谓的二十一世纪。从这层意义来说,拼音文字虽未开创人类的历史,但却将人类推向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