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总讲不好英文的理论依据

日本人总讲不好英文的理论依据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先生早年曾是中学的英语教师,能讲一口非凡的英文。一次他在国会上引证一份用英文书写的文件,本来讲几句就足够了,但为了显露一下他那被人遗忘了的能讲英文的才能,竹下先生竟然情不自禁地用英文将那文件一口气念了下去。正当他念得兴致正高的时候,一个抗议的声音从国会议员的座席上传了出来:

“首相,请不要忘了这是日本的国会!”

于是整个会议大厅中传来了一阵哗然的哄笑声。

以上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日本NHK广播公司的电视转播为证。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连日本首相都要以能讲英文作为当首相的卖弄资本;

第二是说明在日本能将英文讲好的人才是多么的奇缺,对日本人来说,能讲好英文是多么的不易。

日本人讲不好英文的障碍主要在发音上。

日文从语言的特征来看属于“黏着语”,与土耳其语属同一类别。“黏着语”理论上的定义是:“词的语法意义主要由加在词根上的词缀来表现的语言。”

其实这一点看起来复杂,用通俗一点的说法描述日文的特征就是“短、平、快”——跟打排球似的。

日文听起来既短促,又疾速,且没有起伏,颇像轻机枪的突突声。从结构上分析是因为日文的动词尾巴既长又变化多端,十分黏着,否则就说不清楚意思。

这种特征的第一个“受害者”就是口型。由于既短又平又快,日本人讲话时必须使用嘴的前半部,即舌尖、唇边和牙尖部分,否则讲话的速度就跟不上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一点颇像上海话和法文,两者也都是必须用嘴的前半部发音的短平快式的语言。)由于日本人打出生起就运用那种使用嘴的前部发音的、不打弯儿的语言,久而久之嘴的后半部就被冷落了,舌根就僵直了,发音部位和发音习惯就定型了,于是也就再也讲不好地道的英文了。

原因何在?

因为英文的发音部位和发音特点与日文恰恰相反!

英文,尤其是美式英文的发音特征是“大而全”,即需要通过嘴的全方位的运用,外加鼻腔的辅助。发美音要求以下几个基本动作,缺一不可,那就是:

第一,舌头的大旋转;

第二,嘴的肆无忌惮的开张;

第三,喉部的无私“赞助”;

第四,鼻腔强烈的轰鸣所起的共振效果。

这就决定了英文与日文迥异的发音特征:

英文发音慢,日文发音快;

英文听起来像组合音响,日文听起来像玉盘落珠。

以英文为母语的人讲起日文来极难做到“短平快”,总要上下起伏,前后打弯;以日文为母语的人讲起英文来也总是力不从心,舌头总是达不到英文要求的扭转度数,嘴总是不能尽情地张开,鼻子的音量也总是达不到英文要求的频率。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在外,一个在里;一个片面,一个全面,而且都是母语天然的特征,极难通过人为的努力使之协调一致。

从这层意义上说,日文与英文简直就如同天敌。

日本人一旦习惯用日文讲话,嘴型和发音部位一旦固定,就极难适应英文的发音规则了。

人性是极其顽固的,一旦形成,便极难变更;

人的嘴型也是一样。一旦前部发达了,后部就极难开发。要有极大的耐心,要设“开发区”。

要苦练终身。

不是说日本人中就根本没有英文发音好的人才,有些在美国长大的日本人就日英两种语言发音都很纯正,因为他们从小就同时开发嘴的前后两个部位,没有形成只用前部发音的习惯。

以上是本人的一家之言,仅供在“漫漫而修远”的学习英文的道路上苦苦求索的日本人民参考。本人之所以这样瞎猜并瞎写完全是出于好心,是因不忍心眼见着日本人讲不好英文而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