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听音

锣鼓听音

一门语言就如同一台大戏,每个字符便是戏台上演员所咬的字眼,每种语言的音调就如同戏曲中的唱腔。

听语言如同听戏。听戏并不要求每个唱词都能完全听懂,听戏就是听个大概的意思,但要能通过听出的字眼和唱词,推演出整部戏的魂魄和戏中之戏,听出戏的底韵。没有多少人能听懂一台传统京戏中的每一句唱词,但每个人都能听出其中的高亢情调和浩然正气。

没有多少中国人能听懂意大利歌剧的语意,但只要能欣赏其清亮的音色,便能理解那奔溢的歌魂。

人们大可不必因为要听懂意大利歌剧中的唱词,而花数年的时间苦修意大利文;但为了能更贴切地理解意大利歌声的美妙,有必要具备最基本的意大利语知识,有必要先去了解那种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色,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竖起“驴耳朵”去行使猜想和联想的功能。

我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学一半猜一半。不学是猜不出来的,但不猜却也是永远学不会。我学中文的方言也靠猜,靠推理。先凭掌握的几个单词、词组和熟悉的发音,从一点“切入”一门方言;再像解析一个植物标本那样顺藤摸瓜,顺着说话者的逻辑“悄悄地”摸下去,摸一次不行再摸第二次,久而久之,就能摸出一种语言和方言的全貌了。

听懂一门方言后的感觉是良好的,最起码能达到自卫的目的,最起码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还跟着傻乐。

看戏并不要求全懂,但要能听懂最基本的戏路子;学语言也不必求全,全会的语言是没有的,因为语言是活的,是发展变化着的,没有谁能全部掌握一种不断变化中的语言。有志者不妨先学习和掌握某种语言的基本要素,然后再顺着语言内在逻辑的“藤”摸出一种语言,摸出语言表层下的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摸出人性。

我认为,学习语言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只顺风耳,外加一个能通过风声推断出风速和风向的勤奋的大脑。有此二者,就能从嘈杂的锣鼓声和唱词中分析、清理出一条清晰的戏路子,那就意味着你听懂那种语言了。

我个人认为,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在于听,在于主动地听,分析地听,在于能够完整地听进一段话和一堆语言符号,然后再按照该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自己所掌握的小部分词汇,推断出讲话人的意图。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机动的过程,需要动用脑力去积极地分析。

我在收听一段完全陌生的方言时,并不强求从头一字一句地听懂它,而是尽量先将半分钟、一分钟,甚至是几分种的话全部听下来,存入脑中,再找一个自己听懂了的词汇作为切入点,并据此一点一点地“切”下去,一边切一边注视说话者的表情,猜想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将之与已存入脑海中的那段话去“接轨”。一般说来八九不离十,几十分钟后就能基本猜出那门方言的路数,并倒推出他最初讲的那段话的意思了。

这需要思维的勤奋和主动,需要一遍遍的尝试,需要一种恒心。

我这招满灵的。

广东话、上海话、杭州话、壮族话。以上几种方言,我在第一次听到的几十分钟后,便能揣摩其大意。

注意,以上所说的只是大致上的猜,请千万不要用那些方言来考我。

但在几种外文的学习上,本人的听力是足以用来吹吹牛的。以下是本人学习几种外文的全部时间和能听懂用该国语言播放的新闻的百分率(英文、日文除外,按整天时间计算):

①法文:四个月,百分之八九十;

②西班牙文:一个月,百分之七十;

③意大利文:一个月,百分之五十;

④德文:两个月,百分之二十;

⑤俄文:两个月,百分之五。(最可怜)

虽然所列的百分比并不完全精确,但误差不会很大。我之所以将之一一罗列出来,是想说明主动、追踪式的听力培养方法,对于学习任何语言都是十分有效的。

人会说话的前提是会听话。聋子之所以不会讲话,是因为听不到、听不懂外界的声音。

学习语言的道理也是如此。不会听话的人、耳朵不准确的人,是说不好一种语言的。

人们会唱卡拉OK,是因为人们事先已将那些词曲听熟了,没听熟或没听过的歌是唱不出来的。

哑巴不会唱歌,不会说话,是因为哑巴不会听话。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有何学习语言的窍门,我会大声说:

“听!听!听!你听见我说什么了吗?!”

如果他大声回答“听见了”,他也就会学语言了,他就上路了。

学语言如听戏一样,要稀里糊涂地听,稀里糊涂地学;但人要坐在戏院里,要能感受到大戏的气氛,要入戏,要身临其境,身入其境,然后再跟着哼唱,跟着回味,跟着手舞足蹈。

学习一种语言时,要会自己主动地营造出一种语言环境,要自己搭起那个戏台,然后再自己坐下来听自己导演的戏。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国外去学外语,那样想是不切实际的;但学习语言需要语言环境,没有怎么办?自己来营造,自己来搭台。

我管这种方法叫做“人造语言环境”。

我只学了四个月的法文,但由于我在驱车上班的几年中天天收听法文的新闻,两年后便都能听懂了。

我在没正规学习德文之前已经定时收视了两年的“Deutsch Welle”——德国拍摄的介绍德国的电视节目,我是被那节目中精美的德式画面深深地吸引而看下去、听下去的。当时我虽对德文只字不懂,但电视片的配音和画面为我营造了一种学习德文的语言环境,使我对德文的语音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就是说,两年中我的耳朵已被部分地“德意志”化了,已经熟悉那种语言的发音和语调了。有了这种感性的语音内存后,再去学习书本上的德文,便如同事先放进了酵母的面粉——一下就发了。

学习语言如同学唱卡拉OK,需要先营造某种气氛,并在这种气氛中“烘”一“烘”耳朵,以便灌入语言的因子。存入了因子的大脑如同记录了语言要素的光盘,只要一驱动,只要一播放,只要一送上话筒,人就会将脑子中存贮的语言记忆吐露出来,人就能唱歌!

学习语言与学唱卡拉OK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都要先反复地听。

如何营造学习English的人工语言环境?

要在卧室里高音播放克林顿坦白交代的对证磁带;

要在办公室里小声播放Easy FM——“轻松调频”的英语广播;

要在老婆耳边每晚高唱“Only for you……”!

总之,要入境,要往头脑中强行输入语音的所有元素。

先不要着急翻书!

先不要着急上课!

当然,English课还是要上的,但中国人学习English所花的时间,往往长达五年、十年之久,实在是太长了。凭本人的经验,只要适当运用“人工语言环境制造法”(当然,最好不是人工的),只要学会利用语言磁场的功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当然,以上所说的仅限于外文口语,并不涉及外文的书写,学习书写中文还需要上大学中文系哩。

学习语言的最后一个要点就是要使用,不使用一种语言是根本没必要去学习它的。

只有使用才是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

语言不是装饰品。

语言不是贵族的专用品。

没有必要因会一门外语就招摇过市,没有必要因为会English就将鼻子挑得比美国人还高。

没有使用的需要是根本就不用学习外文的。

本人学习第一门外语——日文,耗时十年之久,第二门English用了两年,第三门法文用了四个月,其他依次递减。学完后便觉得第一个十年学亏了,是上了旧教学方法的当,白白浪费了许多时光。本人仅用两年时间便学了英文,又用两年时间拿了英文的管理学硕士学位,这足以证明以前的教学方法是有欠缺的,是不科学的。

中国人将外语的学习过于沉重化、神秘化了。沉重化和神秘化造就了在English的重压下终日苦度却有口不能言的莘莘学子。本人之所以花费如此多的笔墨谈论学习语言的经历,绝非意在自吹自擂,而是抱了菩萨之心,想用自己的苦行所得出的果实,挽救那些仍在旧方法下苦学English的难兄难弟们,让他们从学习语言的苦海中探出头来,将语言的学习从苦难转成享乐,从考验变为玩味,让他们学习外国语言却不失中国人之身。

正所谓:学海无涯,

语意无边。

人生如戏,

语言如曲。

愿所有学习语言的人都哼着歌去学,愿所有人类语言和文明都在歌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