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nglish般走俏的美国货

如English般走俏的美国货

一种是语言,一种是商品,前者为牛唇,后者为马嘴,能对得上吗——有人这样质问。没错,英文和美国货大有狼狈为奸之嫌,有必要将二者不明不白的关系揭发出来,让其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难道英文在众多语言中不像最走俏的商品吗?

是英文时髦还是麦当劳中的“巨无霸”时髦?还是二者都时髦?

目前美国人开的麦当劳在中国已全面取代了朝鲜冷面和早先的三分四分钱冰棍,成了中国城市少年儿童过小皇帝瘾的首选佳肴。他们吃的只是美式食品吗?他们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巨无霸”时难道无意中不会将McDonald’s几个英文字母默诵于心,直至刻骨铭心吗?

英式的文字、美式的食品,一个看在眼里拔不出来,一个烂到肚里吐不出来。

看来商品与文字相辅相承,看来“巨无霸”之意不只在倾销汉堡包,而在于用美国食品腐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英文的传播采取的是“蹭车”的途径——蹭“可口可乐”的车、蹭“肯德鸡”的车、蹭《第一滴血》(美国电影)的车,而且从特色上来看英文与美国货没什么两样。

美国货有什么特色?

美国货的特色只有一点——就是没什么特色。

或曰大众化。

品尝过美国食品的人都知道,那些食品本来索然无味,人们只有到了饥不择食、吃什么都不解馋但又想不出吃什么更好,或者在全城的饭馆全关门的情况下,才会想到要吃美国食品。

美式食品虽然没有特色,但极会包装,会想尽方法吸引少年儿童。于是人们便去了。大人去是为了孩子,而孩子去是为了玩玩具——反正都不是为了吃饭。

那还去餐馆干什么?哎,你没见过麦当劳前人头攒动吗?这就反映出美国人开餐馆的特色了。

美国货亦如此。

可以将美国货称为最大众化的商品。何谓大众化?就是大路货。大路货就是提供给最不挑剔的顾客、由最不负责任的商人销售、由最不拘小节的制造厂生产的——商品。

与日本人和瑞士人制造出的东西相比,美国货根本就不是东西;

与法国消费者的眼光相比,美国人全都是瞎子;

根据上海人的审查标准,美国货都是专为“十三点”式的傻瓜定做的。

在理解了美国食品和美国货的特色之后,就不难理解用于贩卖美国货的美式英语的特色了。

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与麦当劳中的汉堡包一样,在各类语言中是最大众化的语言。

英语的大众化首先反映在制造它时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它没有阴阳、没有四声、没有形态的美感……(恕不一一罗列),但却有与“巨无霸”“可口可乐”同样容易走俏的特色,那就是它没有特色的特色,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就是它的结构单一,就是它的入乡随俗。

公平而论,美国货虽不十分讲究,但都是过得去的商品;English虽不十分考究,但也是用得来的语言。

尽管二者都十分乏味。

诚然,英文的普及是英美两国、两代人海盗、空盗行为的副产品,是殖民主义行径的产物,但英文的普及对全球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人类在相互隔阂了几千年后,终于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夜找到了一种全球可以共用的“球语”!而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作为“球语”的英文是一种十分大众化、大路化、易于掌握、如“巨无霸”般虽无特色但老少皆宜的文字。

汉堡包虽不如“狗不理”包子可口,却可用来充饥;

英语虽不如法语动听,但更易于上口。

大众化的东西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东西,但更便于普及。

谁让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广大群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