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人:全球打工仔
一
“打工”通常是指做体力活,虽然后来有人将之扩展,把在不当老板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统称为“打工”。
连美国总统都算是打工的——如果按照扩展了的“打工”概念算的话。
本文中暂且将“打工”定义为原意的“打工”,指做体力活的意思。
于是所有的“打工”的人便与早年的“劳动人民”同义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许多新名词,专用来描述到外省做工的“劳动人民”,如“打工仔”“打工妹”,如“流动人口”“盲流”,如……
在各类打工的仔、妹中,以安徽小保姆和四川妹子最为著名。印象中好像前者没有不敢进的家,没有不敢带的孩子;后者没有不敢干的活,没有不敢吃的辣子……
以上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故事。
再说外国的,全球的。
世界范围内有没有像中国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样满地球游荡打工的?有。谁?菲律宾人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安徽保姆、四川妹子们只是在中国范围内以师团的规模、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四处转战,寻找工作机会的话,那么菲律宾人的“打工”范围便遍及全球,其规模便是以集团军为单位的。
菲律宾人打工的身影在地球上无所不在;
菲律宾人打工的工种在世界上无所不包。
对于他们来说,整个世界便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工地。
二
在世人眼中,菲律宾人似乎总是与“佣”“劳”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
在香港,他们的女人被称为“菲佣”;
在台湾,他们的男人被称为“外劳”。
他们的劳工队伍出现在沙特阿拉伯的钻井台,出现在北美的工厂,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各类富人的家中……
并不是说中国人、印度人或其他种族的人就没有在国外“打工”的,中国人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场合以各类方式打工,但他们的打工范围往往是特定的。中国人大多在中餐馆中打工,他们打工的工种也往往是单一的——刷碗或端盘子。
本人就是一例。本人的打工工种更专一,就只是刷碗,从不端盘子。
而菲律宾人则不然。菲律宾人在国外所打的工种总是与现代化、集团化联系在一起。男的大多是在现代化的工厂里集体做工,女的则如安徽保姆那样集约化地从事家庭服务业。他们就是这样垄断了香港的保姆业,也就是这样,将北美的许多工厂的重活全揽了。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跨国打工正规部队。
菲律宾人为何能走遍全球,打全球的工?
一是因为菲律宾本国没有庞大的工业基础,无法吸收剩余劳力。菲律宾需要依赖国外的劳工市场缓解本国高失业率的压力。事实上,菲律宾每年很大的一部分国民收入,便是数以百万计的国外打工大军向国内亲属寄回的外汇;换句话说,菲律宾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外出的打工仔、妹的血汗钱,他们带回的外汇成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所需的变相的“外资”。
第二个原因便是语言上的了。菲律宾之所以能如此大规模地进军外国劳工市场,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菲律宾人几乎人人可以讲英文。英文是菲律宾的官方语言,具有与Tagalog平等甚至更优先的地位。
英语是今日世界的普通话。能讲英语的菲律宾人就是凭着这个在亚洲诸国中少有的天然条件,毫不犹豫地冲向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的。
香港人之所以多以菲律宾妇女为家佣,是因为既方便与她们用英文沟通,又能让孩子与她们练习英文;北美的工厂之所以愿意雇菲律宾人当产业工人,是因为他们与北美人没有语言交流上的障碍。
这里并非是说所有国家都应以英语为官方语言,都应向国外输出劳动力;本人只想证明,讲英语的菲律宾人在对外输出劳力这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层意义上,菲国应该是一个因语言的优势而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而它之所以具备全民讲英文的条件,除了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外,更因为该国的母语——Tagalog本身就是拉丁文的变形。菲律宾人本身就有西方人的血统。菲国人冲出亚洲走向西方,既是出走,又是回归,是落叶从天而降的归根。
虽然菲国人以潮水般的数量外出打工,但并不意味着菲律宾贫穷和落后;恰恰相反,与亚洲诸国一样,近十年来该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小吕宋”已被建成与欧洲中等先进国家不相上下的美丽而现代化的群岛。
当人们从太平洋上遥望马尼拉那些在椰林中巍然耸立的现代化摩天楼群的时候,可曾想到,它们都是由百万远在天边的菲国打工仔、打工妹们用一双双勤劳的手托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