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字:神奇的魔方

方块字:神奇的魔方

方块字如集成块;

方块字如微缩景观;

方块字如文明的框架;

方块字如古人的幽灵;

方块字如——魔方。

方块字首先是智慧的结晶。因为方块字的制作过程需要超常的智力和洞察力。

方块字首先要抽象地表现直观的自然,如“人”,如“山”、如“月”,如“草木”,如“河流”,制造这些文字只需将自然景物用线条勾勒出来即可。

然而人类语言包含的绝非仅仅是直观的东西。人是比大象、鱼和驴更复杂的动物,他们还要通过语言表达并传播非直观的事物,如声音、思维、哲理;人还有情感,丰富的情感。

要用象形文字来表述并传播这一切,只有素描的功夫是不够的。

还需要洞察力和想像力。

他们开始制作了。

那个过程如同盖楼。他们的原材料是取自自然的初级文字,如“亻”“山”“木”“口”“金”“艹”,都是他们盖楼的砖瓦和木料。

他们开始运用这些砖瓦和木料搭楼了。

他们首先要将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归类。

将“树林”“桥”“板”“杨”等与树有关的存在,归到“木”类;

将“哭”“唱”“喊”“叫”等需要动嘴的动作归到“口”类;

将“花”“草”“蔷薇”“菊”等草本的植物归到“艹”类……

再将“木”“口”“艹”等标签贴到它们身上。

不要小看这种分类和贴标签的工作,它表明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分类,已会用类属的眼光看世界了。

——那么纷繁的世界,拥有包括千万种生物和亿万种草本的,虽不精彩但十分野性的世界。

能够分类是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划时代变化。不会分类就不会根据事物的类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就不可能提高效率,就不可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进步。

绝大多数人不吃人,不吃自己的同类,就是因为人知道人与其他动物有类别上的区别。

而吃人的人就不是人,甭管直接吃还是间接吃。

古中国人用分类的方法不仅分开了事物的种类,还将自己也从万物中分离了出来。

就这层意义而言,中国人是最早能自称人类的人种之一。

所以说,步入人类行列的奖台上最初站着的前三名奖牌的获得者,分别是中国人和埃及人,还有居住在两河流域的发明楔形文字的苏美尔人。

中国人在将文字依不同种类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后,所创造的文字已成百上千,至此大楼的主结构已经建成,初现了英姿。

他们要做的下一步工作就是为大楼做内外装修。那是一件更需要智力的工作,如同给计算机编软件。

将花、草、铜、金分类,虽比为山河做素描更劳神,更需观察能力,但毕竟使用的工具都是双眼,所需的都是直观的本领,从文字属性来看仍停留在初级的层次。

难的就是要表现人的心灵。

要表现七情六欲;要表现豪情壮志;要表现勾心斗角——用文字!

要表现逻辑、思想和哲理——用文字!

表现的都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心灵的大小动作!

创造这些文字所需的绝不仅是肉眼的观照能力,还需要高超的编排和组织能力,需要对无形存在的事物的悟性和体验,需要将感觉抽象并升华。

这种编排要合情,因为合情才能引起共鸣;

这种编排要合理,因为合理才能被他人认可;

这种编排要科学,因为科学才能达到简易;

他们将“悟性”两字用“忄”(竖心)偏旁标记,因为他们认为人要用“心”去领悟;

他们将“超越”二字用表示行进的偏旁标记,因为他们认为超越需要迅跑;

他们将“圣人”的“聖”字用“王”字高高托起,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才有资格称王称帝……

创字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对世界的认知又决定了他们所创的每个字的结构。他们绝不可能将“鬼”字放在“”下并使之为“圣”,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将鬼推为圣人,世人也绝不会承认并使之通用。“鬼”只配放在“魔”下,放在“魇”下,根本不可能成为万世之尊的圣人!

没有情,没有理,没有科学性的文字就不可能成为尽善尽美的文字,而达不到尽善尽美的文字便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所喜用。

那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漫长过程。

那一个个方块字的成形是创造者和使用者长期对世界理解和认知的总结和表象,是社会理性的缩影和反照,是经历过千百次反复淘汰的结晶。

那的确是一种最为民主的产物:每创造一个字都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每一个字都如同大浪淘沙、千锤百炼后所获的纯金。

光彩夺目的金光闪烁的方块字哟!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恍若五千年的梦,

五千年的风吹雨打铸成了五千多个通用的汉字。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集成魔方——

载着中国人对宇宙构成的理解;

载着中国人对人间事物的认知;

载着中国人的思维程序;

载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国人的智慧;

载着中国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