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鼻子们

假大鼻子们

在英语世界里英音和美音如同两大恒星,而其他讲英文的国家,或以英文为第一外语的国家则如众多行星,以两大恒星为中心旋转,或近或远,或大或小。

加拿大是个美音的巨大行星,拥有近三千万讲“准美音”的英语的民众。

澳洲英文虽独具特色,但如果让其在英音和美音之间选择一个近亲的话,则澳洲英语更接近英音;

南非英文也更接近英音。

菲律宾英文属美音系统,该国的商店中也充斥着比美国本土比例更高的美国货。

新加坡人讲英文与英音极为接近,因为该地区曾是英国殖民地。

香港亦然。

印度人是亚裔民族中能将英文“练”得最熟练的民族,但似乎印度人总是难于摆脱英音的骚扰和被英国人殖过民的自卑。

印度人讲英文虽然无比清楚流利,但在其与英音接近的口音中,总是掺着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可能是受母语Gujarati和Hindi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印度人日常饮食习惯的左右,因为印度人讲英语时所带的那股怪味听后会使人联想到咖喱的味道。

中国人讲英文的语调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较有意思的是早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出的Radio Beijing(北京之声),还有中央电视台的英语节目——CCTV。对以上两个节目外行实在不好妄加评说,因为两个节目的播音员都是十分杰出的英文专家,无论操美音还是操英音都讲得十分纯正;但有意思的正是在两个节目中美音和英音共存这一点上,因为这是用英语进行国际广播时的一种颇为独特的现象。不信您与其他国家的英文广播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一点。

菲律宾的英语电台播音员几乎清一色地讲美音。

香港民间偏重英音,但英文广播以美音为主,可能是因为近些年香港人移民北美的人数增多了的缘故。

相比之下,CCTV和Radio Beijing的英音、美音相互穿插的现象,就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了。

一会儿英音,一会儿美音。

一个播音员用英音,另一个播音员用美音。

一会儿压抑、保守、节节下降,一会儿粗犷、开朗、步步高升;一会儿有“儿”音,一会儿没“儿”音;一会儿鼻音小,喉音大,一会鼻音大,喉音小;一会儿好像患了鼻窦炎,一会儿好像得了气管炎。总之,看中国的英文电视节目,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尽情领略尽英美两种口音的不同特色和风采。

这可能是因为广播员们对英美两种声音的区别太敏感,太在意将自己的口音强行归划到其中一种中去的缘故。这就像“文革”时站队那样,谁都不想当中间派,谁都怕别人说自己立场不坚定,谁都怕人说自己的英文不正宗、不地道。

于是每个播音员的口音便都使劲向某一极端靠,形成了英、美两极。

而又因为每个播音员的体力毕竟达不到主持三百六十五天节目不下岗的强度,所以他们需要轮流替换。

于是电台中的英音、美音便如走马灯似的循环往复。

于是广大听众便看到了用两种不同口音轮流播送同一种语言的现象。

可能中国人听起来不觉奇怪和好笑,但以英文为母语的人会觉察到这种现象的有意思之处。

如果您到国外去旅行,发现该地的电视台在半小时内轮流用山东话和天津话播放中文节目,可能也会觉得好玩吧!

这种英音、美音来回转换的现象不仅在广播、电视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司空见惯。大学教英文的老师们在与学生正面接触前,大都早已先后将自己的发音强行校正成英国派或美国派了。有的志愿当英国绅士,有的情愿当美国佬;而且都偷偷在私下有心或无心地苦练“投敌本领”,等将英音、美音练得能以假乱真后,便粉墨登场,向学生们亮相了。

学生们听课后会这样评论:

“这位老师真棒,一口纯正的美音!”

“那位老师讲的英文跟BBC广播似的!”

恐怕这种赞誉是每一个英文教师期望从学生们口中听到的最高评价吧!

总不会有哪位教师愿意听:

“嘿,这位老师英文说得没治了,跟日本人讲得一模一样!”

中国的英文广播和教育中存在英、美两音并行的“双轨制”现象十分自然,因为英语本身就是一种两音共存平分秋色的语言。对此,任谁也无能为力。让五千万英国人统统改说美音,或让两亿美国人一下改口说英音,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本人只想说明因为英语有两大派系,给学习那种语言的其他国家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困难,容易使人在两大派系之中无所适从,既担心“站错了队”,也担心站进了一队后又需要改队。当你在练就了一口纯正的BBC后到了美国,刚一张口就被讲VOA的美国人嘲笑,因而被迫再改口时,你就会知道再次站队的烦恼了。其实中国人无论苦练英音还是美音,都是一桩十分费力的事,用俗话讲都是“赶鸭子上架”。因为说中文与说英文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说英文要有鼻子大的生理基础,而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先天不足。英美人的鼻子从构造上看颇像教堂中竖直而粗大的管风琴,说话时只要舌头一运转,便会使两个鼻孔——管风琴的两大管道——充分鼓足气息并达到双管齐下、双管共鸣的最佳音响效果。

而想用小鼻子达到以上音响效果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水浅养不活大鱼。鼻子小的中国人使劲儿学“大鼻子”讲话,本有为难之处;当然并非不可能,但非下功夫苦练,搞好“三平一通”不可。

“大鼻子”讲中文也如此,用的是一股相反的劲儿。

本人窃以为,中国人学英文时没必要那么死乞百赖、死心塌地地往英音或美音上靠。不要“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英文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便应满足了,千万不要去苦练“加长的鼻子”,去做那种费力不讨好、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的傻事。

个人学英文如此,广播电台是否也该如此呢?

学生应如此,教师是否也该如此呢?

其实,有时学生笑的并不是那些发音既不英又不美的教师们,他们笑的是那些长着标准的中华儿女的脸型和标致的中式鼻梁,说起话来却如同吹黑管的、自学成才的“假大鼻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