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序

阮序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学派纷呈,具有福建地域特点的闽医学派底蕴深厚、传承绵延。从董奉、苏颂、吴夲、宋慈、杨士瀛、朱端章、雷丰、郑奋扬、陈修园、林作建等古代名医,到近代力钧、吴瑞甫、萧治安、林如高等,及至杨春波、陈民藩等当世大家,闽医学派开枝散叶、代有能人,影响远涉港澳台及海外。至当代,闽派中医已形成24个学术流派,福州陈氏中医外科便是其中之一。

陈氏中医外科流派创始人陈庚元(字耕园)原是民间中医,擅治外科疾病,于20世纪50年代受聘至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外科。其子陈鳌石自小师从外祖父赵飞翰学习中医,后又向父亲陈耕园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外科医术,在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技术等方面颇有建树,实乃陈氏中医外科流派之开拓者。

自1958年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成立,陈鳌石即担任该校中医外科教师。作为福建中医学院77级学生,本人有幸向陈鳌石老师学习中医外科学。他上课博采经典、章法分明、案例鲜活、深入浅出,个中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坚持“悬壶传薪”,一边教书,一边行医,擅长诊治中医外科、中医肿瘤相关疾病,运用膏药、丹药亦是一绝,1987年编著出版的《炼丹术》一书广获同行赞许。

中医外科发端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已有砭石切开排脓、兽角拔罐放血等治疗之法。周朝时出现了专职外科医师——疡医。之后历代中医外科不断发展,明清时已流派争鸣、医著浩博,形成理法并存、方药兼备之学科体系,成为祖国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医治疗肿瘤同样历史悠久,商周甲骨文中即有肿瘤相关文字,《黄帝内经》“肠覃”“石瘕”等论述、《周礼》“肿疡”“疡”等记载均与现代肿瘤相似。古代中医治疗肿瘤多以针灸、外敷、内服为法,必要时也进行外科手术。

近代以来,恶性肿瘤疾病高发,死亡率高,且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不少患者认为治恶性肿瘤当首选西医,仅在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法乏效,走投无路之时方投中医一试。此时多见癌细胞转移,并发症繁多,已错过中医治疗最佳时机。若及早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种医学优势互补、择善而从,不同阶段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则可极大提升恶性肿瘤疾病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今有陈鳌石弟子编著《闽地儒医陈鳌石诊治肿瘤经验集》一书,其上篇列出诊治各类恶性肿瘤之经验方,以及“重气血、宜辨证、予加减”之诊治要诀,并附诸多医案,内容翔实、可借鉴性强;下篇总结常用抗肿瘤中药、药对、方剂及中成药,便于系统学习和临证参考。全书皆为陈鳌石老师近70载行医从教经验和学术思想之精粹,将为当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提供有益思路,助力闽派中医药绽放时代光彩。欣然先睹,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故乐而为序。

壬寅季春于闽都

阮诗玮,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