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治要诀

二、诊治要诀

(一)重气血

明·陈实功谓:“失荣由于郁火,隧痰失道,或忧思喜怒,气血凝结而成。”恶性淋巴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虚”“痰”,然“瘀”亦不少见。或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于内,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积而成块;或由痰阻经络,血行不畅,停而成瘀,痰瘀互结,久而成结。临床中尤以痰瘀互结为多,具体表现为颈、腋及腹股沟等处痰核累累,推之不移,经久不消,或胁下有癥积,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或涩。即使其他证型中亦不同程度地夹杂着“痰”的表现,治疗上始终要在健脾化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理气活血治法,方可药半功倍。常用药物有青皮、枳实、田七、乳香、没药、丹参、三棱、莪术等。

脾胃虚弱贯穿恶性淋巴瘤发病的整个过程。治疗上应注重补益脾胃,脾胃之气得充,后天之本得固,治疗方能渐渐得效。肾藏精,内育真阴真阳,乃先天之本。“瘰疬”“恶核”的发生及化疗等治疗措施均可伤及肾阴肾阳。因此,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应该重视益肾养阴。事实上,培补后天的同时重视先天,不仅能够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有利于机体虚弱状态的改善,而且可以减轻或对抗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周期,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二)宜辨证

就该病而言,多为本虚标实,病情复杂,故治疗的关键为攻补兼施,但应有所侧重,知晓何时以“攻”为主,何时以“补”为主。

(1)气滞痰毒型:症见颈、腋及腹股沟等处肿核累累,胸膈满闷,胁肋胀痛,心烦易怒,精神疲乏,形体消瘦,进食差,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2)寒凝痰毒型:症见颈项、耳下、腋下几处或多处淋巴结肿大,肿核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痛不痒,不伴发热,但难消难溃,形寒肢冷,恶心、呕吐,进食差,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暗,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3)热郁痰毒型:症见发热,口干渴,心烦失眠,胸闷、痰黄黏,大便干或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毒瘀互结型:症见颈项或体表肿核硬实累累,推之不移,质硬,伴见形体消瘦,面色暗黑,舌质暗红、苔多厚腻乏津,脉弦涩;或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数。

(5)肝肾阴虚证:症见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或伴腹内结块,可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舌质红,薄苔或少苔,脉细数。

(6)脾肾阳虚型: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五更泄泻,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频数,余沥不尽,面色白,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7)气血两虚、痰瘀毒结型:症见乏力自汗,头晕目眩,气短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淡白胖大,苔薄白,脉细弱。

陈师指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恶性淋巴瘤的辨证分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或者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阶段可能有相同的证型,同一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型或者几种证型兼见。还需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如手术后、放疗后、化疗后及未手术等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在临床治疗时要随证治疗。

(三)予加减

(1)选用抗肿瘤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恶性淋巴瘤选用有效的抗肿瘤中药,如夏枯草、山慈姑、黑元参、猫爪草、黄药子、海藻、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半枝莲、蜂房、泽兰、败酱草、壁虎、生牡蛎等。另外,适当选择一些中成药,常用有效的抗肿瘤中成药有西黄丸、牛黄醒消丸、消镇丸、贞芪扶正颗粒、健脾益肾颗粒等。

(2)根据化疗期间不良反应随症加减:化疗后若恶心呕吐,可予旋覆代赭汤合平胃散加减;若口舌生疮,予玉女煎加减;若大便干结不通,予麻仁丸或四磨饮子加减;若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气短懒言,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若肝功能异常,予小柴胡汤或半夏泻心汤加减;若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予三胶或四物汤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