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与陈鳌石医家二三事
附:与陈鳌石医家二三事
闽地儒医陈鳌石主任中医师是我的良师益友,13岁受其外祖父赵飞翰名中医的熏陶,学诗文,研岐黄,跟临证,19岁开始独立应诊。之后到闽侯专区和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因成绩名列前茅而留在福建省中医研究所和福建省人民医院工作。1958年福建中医学院成立之时,调任学院从事中医外科教学及临床工作。撰有中医外科专著,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受到表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学院派我和陈老等随当时临近毕业的本科班学生赴周宁县七步村下乡临床实践,创办临时医疗所,为当地群众进行巡回诊疗工作,目睹陈老炼制丹药治疗肛周脓肿、瘘管等确有奇效,师生皆钦佩其医术高超。回想当初我在福建中医学院“省西学中二班”深造后,又返院里为复办《福建中医药》杂志,与陈老成为邻居,陈老就在学校废弃的旧货车厢里改进“炼丹术”,炼制的红、白升丹出丹率高、副作用少。陈氏丹药制作技艺现已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倍感欣慰。陈老教学科研精良、临证经验丰富,由其子嗣及弟子们编撰的《闽地儒医陈鳌石诊治肿瘤经验集》有诸多特点和特色,可为临床中医肿瘤医师、研究生、教研者、中医爱好者等参阅,相信能从中受到启迪并获益。
福建中医学院自1978年从泉州迁回福州市五四路282号,从正门步入需要经过小桥才能到校舍,小桥两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雕栏临水出”,下联“芳径过桥寻”,常引行人瞩目。美好的芳花途径过了桥即可寻之,桥的正面为图书馆大楼(现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大楼),楼前面原有假山、水池、芳草如茵的小花园。桥的右侧坐落着福建四大名医石雕,旁边为“远志楼”(现已拆除);左侧有两匹石马栩栩如生,正在池塘边饮水,名曰饮水思源,旁边的教学楼也因此命名为“思源楼”。陈老一专多能,自幼能吟诗作赋,著有《落拓集》一书,是他诗词和书法相结合的佳作,诗词引人入胜,书法陶冶性情。他的《落拓集》中有一副中堂,内容是“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带病与人医”,道出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一名医生的医者仁心。此外,还收录有一副摩崖石刻“三溪记游勒石”。陈老是一名教师、一名医者,更是一名爱国爱家的诗人、书法家。今有感于《闽地儒医陈鳌石诊治肿瘤经验集》即将出版,特拟一诗致贺:
陈君鳌石是良医,丹药精石疗效奇。
作赋吟诗书法好,多行好事信无疑。
通今博古绍岐黄,济世悬壶岁月长。
德高望重世人仰,杏林其道乃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