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诊治经验

第七章 鼻咽癌诊治经验

中医学并无关于“鼻咽癌”的病名,古代中医典籍的描述中,有“颃颡”这个解剖部位,故中医有“颃颡岩”之称。鼻咽癌的鼻衄、坏死、颈部淋巴结转移与中医学中的“鼻渊、鼻疽、上石疽、失荣、控脑砂”等疾病较为吻合。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言“上石疽”:“生于颈项旁,形如桃素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而控脑砂的主要症状为:“鼻窍中时流色黄浊涕,宜奇授蕾香丸服之。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指出“失荣”,“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渐渐加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内腐,形似湖石,凹进凸出,其于时痛甚彻,胸闷烦躁”,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症状和体征极为相似。

本病西医治疗手段主要为放化疗,但放射线的电离破坏作用及化学药物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无选择性,虽可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癌细胞,但通常会引起一系列全身和局部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从中医学的观点可以认为放射是一种“火热毒邪”作用于机体导致热毒过盛,伤津耗气,影响脏腑的功能。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恶性肿瘤的实质是辨清患者全身病证的主次,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重点突出、主次兼顾的针对性治疗,属于特殊类型的综合治疗。鼻咽癌在放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临证时三因制宜,有利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扶助正气,提高放化疗疗效,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