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治要诀
(一)重气血
机体正气不足,易受毒邪侵袭,由表入里,正虚邪盛,伤及营阴,累及于肾,骨髓受损,生血不足,发生血虚,阴精受损,内热熏蒸,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或久病耗伤气血,气不摄血,导致血证。由于正虚感受外邪或阴伤血败,营血热炽,可见高热持久不退。病程稍久,气血更亏,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结于胁下,形成痞块。总之,本病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以虚为本,以实为标。
(二)宜辨证
陈师诊治血癌讲求“随证治之”,所以临床上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多从虚实两端治疗,将血癌主要分为营血伏毒型、湿热瘀毒型、痰瘀热毒型、正虚瘀毒型、气血两虚型五种证型。
(1)营血伏毒型:症见高热不退,身热夜甚,烦躁谵语,甚则神昏抽搐;皮肤瘀斑,口咽糜烂,口鼻出血;舌红绛、苔少干裂或剥脱,脉细数。
(2)湿热瘀毒型:症见发热倦怠,身热不扬,肢酸咽痛,胸闷腹胀,不思纳食;或身目发黄,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3)痰瘀热毒型:症见颈部肿块,皮下结节,红肿热痛;或发热咽痛,或淋巴结肿大,或肝脾肿大;舌暗紫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4)正虚瘀毒型:白血病邪毒伤正,正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其中以阴虚为多,夹有瘀毒内蕴。症见消瘦乏力,或胁下癥块,或皮肤瘀斑,或牙龈出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烦躁失眠,低热口渴,腰酸耳鸣;舌暗红、少苔,脉细数。
(5)气血两虚型:症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乏力,肢软耳鸣,纳少,心悸气促,少寐多梦,皮肤发斑、衄血,脾脏肿大或颈部、腋下可触及肿核,舌质淡或见瘀斑,苔薄白,脉虚细弱。
陈师指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癌的辨证分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或者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阶段可能有相同的证型,同一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型或者几种证型兼见。陈师特别强调化疗前后的辨证治疗,据化疗前、化疗后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临床要随证治疗。
(三)予加减
(1)血癌伴随并发症加减:高热不退者,酌加生石膏、肥知母、枯条芩;出血明显者,酌加紫草片、茜草根、大蓟、小蓟、生地黄、紫珠草、仙鹤草、血余炭;胁下痞块者,酌加京丹参、京三棱、蓬莪术、川红花;颈项、腋下及胯腹瘰疬痰核者,酌加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夏枯草等;骨痛明显者,酌加天花粉、苏薤白、川牛膝;血虚明显者,酌加熟地黄、制首乌、鸡血藤;阳虚明显者,酌加制附子、肉桂;阴虚明显者,酌加黑元参、麦门冬。
(2)血癌化疗后并发症加减:恶心呕吐者,酌加煮半夏、淡竹茹、广陈皮、茅苍术、漂白术、云茯苓、厚朴花、白蔻花等;食欲不振者,酌加鸡内金、干荷叶等;口干者,酌加北沙参、苏玉竹、太子参、天门冬、麦门冬、金石斛、天花粉;口苦者,酌加龙胆草、小青皮、北柴胡、绵茵陈等;失眠者,酌加合欢皮、夜交藤、柏子仁、抱木神、五味子、苏百合等;多汗者,酌加浮小麦、三角麦、麻黄根、生黄芪、炒白术、五味子、左牡蛎、生龙骨;白细胞低、乏力者,酌加生黄芪、女贞子、炒白术、黑穞豆等;伴外感者,酌用荆防败毒散、桂枝汤等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