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治要诀
(一)重气血
陈师认为:脑瘤起病,内虚是其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元气虚弱多责之脾肾两脏。脾胃虚弱,则升降失权,清阳之气不能敷布,痰湿停留体内难以排除,日久血行瘀滞,痰湿瘀毒相互胶结,隔阻清窍,遂成有形实积。另《医林改错》言:“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素问》云:“血气稽留而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脑胶质瘤患者头部固定部位刺痛,持续不解的临床症状,提示血瘀在脑瘤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医学正传》曰:“积者迹也,挟痰血以成形迹,亦郁积至久之谓。”说明痰瘀易互结而致积证。
因此陈师在脑瘤的治疗上善用益气活血化瘀药物,如凌霄花、大川芎、当归尾、京赤芍、生黄芪等,以益气活血,促进血液运行,消散瘀血,使血液发挥正常的濡养作用。
(二)宜辨证
陈师诊治脑瘤讲求“随证治之”,所以在临床上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将脑瘤主要分为痰瘀互结型、肝胆实热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肝风内动型五种证型,其中痰湿内阻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
(1)痰瘀互结型:症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强呕吐,语言謇涩,视物模糊,痰多胸闷,苔腻或微浊,脉细弦或弦滑。
(2)肝胆实热型:症见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3)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头昏,两目干涩,烦躁易怒,舌红苔少,脉细而弦。
(4)气滞血瘀型:症见头痛头胀,面色晦暗,口干气短,视物模糊,口唇发绀,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细涩。
(5)肝风内动型:症见抽搐震颤,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舌体歪斜,舌薄质红,脉弦或细数。
陈师指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脑瘤的辨证分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或者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阶段可能有相同的证型,同一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型或者几种证型兼见。比如脑瘤未手术前可见痰瘀互结、肝风内动、肝肾阴虚等夹杂。还需根据前期的治疗情况如手术后患者、化疗后患者及未手术的患者等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临床时要随证治疗。
(三)予加减
脑瘤中最常见的是脑胶质瘤,有形之邪积聚于脑,常引发局部水肿,而水肿造成的颅内压升高,常伴有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症状,甚则半身不遂抑或死亡。所以陈师临证中注重随症加减,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诸如头痛明显者加川芎、藁本、延胡索等;失眠烦躁者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等;恶心呕吐者加煮半夏、姜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半身不遂者加生黄芪、地龙干、直僵蚕、地鳖虫等。
在辨证基础上常加一些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如全蝎、直僵蚕、蚤休等。其中蚤休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抗侵袭和转移的活性,早已广泛运用于抗肿瘤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