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治要诀

二、诊治要诀

(一)重气血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盖冲任失调,督脉失司,带脉不固,因而带下。”《妇人大全良方》又云:“产后血气伤于脏腑,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血气相结,故成积聚症块也。”宫颈癌或因七情所伤;或肾阴亏损,早婚多产、不节房事;或阴虚内热,虚火妄动;或脾肾阳虚,先天不足;或思虑伤脾,痰湿凝聚。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寒冷、湿浊侵袭,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成湿、痰、毒、瘀,停滞胞宫,瘀久、郁久化热,湿热瘀毒下注宫颈,形成肿块,故宫颈癌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湿热毒瘀。

(1)患病前,外感、七情或饮食、生活劳倦引起正气不足,导致邪毒侵犯羁留。

(2)发病后,癌肿作祟,导致机体功能失常,出现乏力、出血、进行性消瘦等虚证表现;患病后肿瘤耗伤人体正气,机体功能失调,营血不足,无法制衡体内邪气。

恶性肿瘤患者大都经手术、化疗、放疗等规范治疗,正气进一步受损,而宫颈癌前病变或HPV感染患者大都经活检、物理治疗、宫颈环形电切术、冷刀锥切术或阴道栓剂等局部治疗,虽祛邪有功,但损伤冲任。脾胃运化受损,中焦气机不畅,均会引起患者正气不足,恐伏邪伤人,为外邪侵袭留下了病理基础。

(3)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应扶正与祛邪并重;而治疗宫颈癌则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即《卫生宝鉴》所提的“养正积自除”。

现代西医对于宫颈癌治疗提倡早期行手术治疗,虽术后瘤体已去,但无论是术前麻醉、手术,还是术后抗感染治疗均会伤及脾胃之气。中晚期运用放化疗结合的姑息治疗思路,这些方案虽祛邪有功,但术后放、化疗引热毒或攻伐之药进入人体,其性峻猛,极易戕伐脾胃,损伤正气。

(二)宜辨证

1.根据临床常规辨证

陈师将宫颈癌主要分为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气滞血瘀型、湿毒蕴结型四种证型。

(1)肝肾阴虚型:症见带下量多,赤白相兼,质稀或如脓样。阴道出血时多时少,血色鲜红。五心烦热,腰部酸楚,头晕耳鸣。舌苔薄黄或薄白,舌红或有瘀斑,脉弦细。

(2)气血两虚型:症见病程日久,阴道出血久漏不止,带下赤白,质稀如米泔,味腥臭。羸瘦如柴,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气滞血瘀型:症见阴道出血色鲜红,有血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腥,平素性情郁闷,胸胁胀满,小腹胀痛,心烦。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滑。

(4)湿毒蕴结型:症见阴道下血时多时少,色紫暗,有血块,味腥臭。带下量多,如米泔水,或赤白相兼,气味恶臭。少腹及腰胯疼痛,低热久作,口干口苦,小便黄浊,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滑数。

2.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1)宫颈癌治疗后尚无复发及转移患者,宜辨证论治,健脾益气养血,化瘀解毒,以抗复发转移。

(2)若患者有复发或转移,在整体辨证下,兼顾转移灶,根据不同的转移病位,辨证选择药物。

3.结合病情,分阶段辨治

(1)术后、放化疗后阶段:由于手术、放疗、化疗损伤,以及久病耗伤气血,但瘀、毒可能潜伏,证属气血亏虚,瘀毒未尽,应以健脾益气养血,化瘀解毒为主以防止复发转移。

(2)放化疗阶段:化疗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纳呆,畏寒肢冷,面色白,舌体淡胖,苔薄或剥,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中焦虚寒,胃虚上逆,气血无以生化,宜健脾补肾、温补气血。放疗患者常出现自觉发热,或便血,泻痢不爽,肛门灼痛,里急后重,小便淋沥涩痛,尿血尿痛,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等,属热毒内盛,伤阴耗血之证,宜补益肝肾、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3)肿瘤晚期:应以扶正固本、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治疗大法。对于晚期患者主要是抑制肿瘤,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健脾益气补血,佐以祛邪。

陈师指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宫颈癌的辨证分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或者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阶段可能有相同的证型,同一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型或者几种证型兼见。还需根据前期的治疗情况:如手术后患者、放疗后患者、化疗后患者及未手术的患者等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在临床要随证治疗。

(三)予加减

1.根据病症给予加减

(1)小便不利、阴痒者,配伍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萹蓄、瞿麦等清热利尿止痒之品。

(2)少腹下坠及腹痛甚者,予以土鳖虫、全蝎、蜈蚣、直僵蚕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使其通则不痛。

(3)阴道出血者,用紫珠草、仙鹤草、血余炭等止血。

2.根据并发症给予加减

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解剖位置临近,宫颈癌患者放疗迟发性不良反应常见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等。

(1)手术清扫及放疗后,易出现下肢淋巴回流障碍,可见下肢浮肿,活动多时尤甚,此症状临床最为常见,当加利水渗湿之泽兰叶、建泽泻、玉米须等,轻者即可奏效;水肿反复而肢节疼痛者可选粉防己、生黄芪、云茯苓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2)若放疗后损伤输尿管甚至引起放射性膀胱炎,常出现尿频、尿痛、尿中带血等,当治以利尿通淋止血,选用车前子、萹蓄、滑石粉、山栀子清热利尿,小蓟、白茅根、生地黄、制大黄、藕节炭、蒲黄炭、紫珠草等凉血止血。

(3)放疗后引起放射性肠炎、大便次数增多而便溏者,常以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以潞党参、云茯苓、炒白术、薏苡仁,白豆蔻等健脾化湿;湿热热毒下注明显者,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久泄者取乌梅丸加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以涩肠止泻、寒温并用。

3.根据转移情况给予加减

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加减用药。如淋巴结转移,则选用夏枯草、浙贝母、左牡蛎等软坚散结之品;如膀胱转移,出现尿血、小便淋漓不尽、尿痛尿频等膀胱湿热之征,则加用牡丹皮、车前子、建泽泻、萹蓄、瞿麦、白茅根等清热利湿之品;如肿瘤侵犯直肠,出现便血、泻痢不爽、肛门坠胀灼痛等症状,则加用地榆、槐花、江枳壳、粉葛根、黄芩等药清利湿热、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