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治要诀

二、诊治要诀

(一)重气血

患者因禀赋不足、劳累过度、年老体弱,导致肾精亏损、气化不利、水湿不行、瘀聚成毒,且肾气不足、气不摄血,久之气血阴阳俱亏,五脏六腑功能失衡,正损而邪盛。肾癌初起,本虚标实。患者多因素体或久劳致肾气亏虚,并外受湿热之邪。早期患者多经历手术,正气大伤,易致癌瘤留连复发,故补虚在早期不容忽视。陈师认为肾癌患者,无论是否行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其正气必然耗损,且不足以祛邪外出,故而在治疗过程中须将扶助正气之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有研究表明,牛膝中有效成分川牛膝多糖及川牛膝甾酮均有促进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扶正”的功效,临床上可重用川牛膝治疗肾癌。

(二)宜辨证

肾癌初起多以标实为主,症见腰部肿物、血尿、腰部疼痛;病程迁延日久,常虚实夹杂或由实转虚;晚期症见下肢水肿、形体消瘦、面色白、形寒气短或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心烦遗尿等。肾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多个证型杂糅,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并兼顾其他脏腑,灵活随证加减。临床上将肾癌主要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肾两虚型、阴虚内热型、瘀毒内结型、气血亏虚型、肾虚水泛型六种证型。

(1)湿热内蕴型:症见身沉困乏,时有低热,腰部疼痛,坠胀不适,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舌体胖,脉濡数或滑数。

(2)脾肾两虚型:症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虚弱无力,不思饮食,腰酸腰痛,腰或腹部可扪及肿块,尿血,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3)阴虚内热型(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耳鸣、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痛,神疲乏力,颧红,口干唇燥,午后低热,盗汗,尿血时作时止,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

(4)瘀毒内结型:症见腹腔多发肿块,淋巴结增大,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水肿,腰痛剧烈,痛有定处,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等。

(5)气血亏虚型:癌耗日久或受现代医学手术、化疗、免疫治疗等手段的攻伐过甚,气血亏虚严重。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自汗,心悸,失眠,纳呆,形体消瘦,腰痛明显,或有血尿,舌质淡暗,苔白,脉细弱。

(6)肾虚水泛型:症见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浮肿处按之凹陷,不易弹起,并常伴有腰膝冷痛,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多白滑,脉沉迟无力,两尺脉尤甚。

陈师指出:肾癌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多个证型杂糅,故临床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并兼顾其他脏腑,灵活随证加减。还需根据前期的治疗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比如疾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程长短,有无转移和并发症,是否已行手术或化疗等具体情况进行辨病论治,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根据现代药理实验和临床经验选用不同的祛邪中药以提高疗效。

(三)予加减

(1)根据血尿情况加减:陈师认为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机多与脾不统血、肾气不固或下焦湿热、肾虚火旺有关,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凡知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因此,脾不统血,加用潞党参、生黄芪、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淮山药等健脾摄血;肾气不固加金樱子、补骨脂、五味子、仙鹤草等益肾固血;下焦湿热者加大蓟、小蓟、藕节炭等清热利湿止血;肾虚火旺者加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肥知母、川黄柏等滋阴降火止血。

(2)根据肾癌转移情况加减:肾癌转骨用绵杜仲、川续断、骨碎补、仙灵脾、仙茅等;肾癌转肺用薏苡仁、鱼腥草、金荞麦、川贝母等;肾癌转肝用醋鳖甲、小青皮、绞股蓝、蚤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