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和停留点的关系

第二十九节 主旨和停留点的关系

上文是说,要讲剪裁,当先决定了主旨和停留点。定了主旨,自会将主旨切近的事迹曲折描绘,略了其余的事实,或将其余事迹为附庸为映衬为插话,不致有轻重易位,详略失宜等疵病。定了停留点,自可觉悟作者官能所及的是什么,作者的口吻该怎样,不致有明暗模糊,位置颠倒等欠缺。(注)但这两事,却并不能各个独立决定。

据我们看,这须分出一个先后的顺序:就是先立定了主旨,然后再去决定停留点。定了主旨再去决定停留点,这就可以择得一个最适宜于表现主旨的地点,假定作停留点来纪叙彼。结果,纪叙主旨所在应该详写的事迹,必就是停留点上作者官能所能涉及的封域[1],而停留点上作者官能所不及的范围,也必就是纪叙主旨所轻视可以不写的事迹。这样,远近必然可以分明,详略也必可以得宜,所谓轻重易位,详略失宜及明暗模糊,位置颠倒等疵病,也必可以同时避免。

(注)如《老残游记》第一回,从蓬莱阁上用远镜观看的人的眼中,写出海中船上人的什么“又湿又寒,又饥又怕”,又什么“八扇帆下,各有两人专管绳脚的事”来,就是明暗模糊的例,都该略去;如《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写周进在河沿上观望的一段,句句都从周进眼中写出(即以周进所在为停留点),中间却夹杂着什么“(王举人)走到门口,与周进举一举手,一直进来”的话,便是位置颠倒的例,“来”字似乎应该改作“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