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脱稿
415.现在,全文已经写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随时修正的办法,所以这短文大体上该是我们能力范围里最完美的形式了。说“能力范围里”,意思是说这形式未必真是完美的,让一个巧匠来斧削一下自然还会变成更完美些。不过,习作的目标只叫人尽他自己的最大努力,因此,说“能力范围里”,意思也是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达成了这回习作的任务。这该被每个习作的人牢记:莫让自己的文字留在一个连自己都不满意的状态中,要不怕麻烦,继续修改到使自己满意为止,这就是尽最大努力的意思。不怕文章写得不好,只要肯尽量求好,进步便不会没有;只怕马马虎虎地写、写到相当长度便算了事。这一了可真百了了,不但那一回习作无什效果,也许还把不良的习惯与错误的方法更在你的意识里打深一点了根基呢。
416.还该按照继续修改的意思把这篇短文从头细看,或者还有小节上的商讨。此外,段落的划分上、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字的形体上有没有问题,都该趁此审查一番。对于标点符号和段落,我们还不能支付最大的注意,这是事实。别字的多尤其促起我们该在下笔时审慎于字的形体。
凉秋
年年都有个秋。处处都有个秋。在乱离的人们心上,据说,更个个都有个秋。现在是秋 天 了。“此时此地”,对于我们,秋的氛围该不比“塞外草衰”“胡笳互动”的光景来得轻松吧。这里虽不是塞外,我们该不会不忍受那种荒凉和悲凉的。自然,例外的也有些幸运的人们。他们又一年一次的“人在清凉国”里。“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该是他们的感觉。他们该分享著古代诗人歌颂过的秋的声、色。那种种,可惜我们只把来保留在回忆里了。现在南京路旁减价旗子上已经标明了“秋季”字样,空气却还是繁华和狂热。草色笳声之类仿佛在这“孤岛”之外。没有蟋蟀在凄凄地叫。也看不到落叶,只有汽油味阵头风里飘旋著的许多车票。玻璃窗边拘囚著失了生意的菊花。灯光使人眩惑,妖艳的霓虹替代了幽静的月亮。车的行列在行进,人的行列在行进,永远像夏天的苍蝇那么忙乱。烚赤、棉纱和米的价格,却天天九月里海宁潮似的在奔腾。这便是我们的秋天吗?——周围的低气压窒塞了我们的呼吸。我们仅能从摩天楼的那一面,想望著高 空 的爽朗。逃出这“多事之秋”吧,去追求清凉!但是,上海联系著中国,中国又联系著整个世界。这里虽然叫做“孤岛”,并不是什么世外的“桃源”啊!
417.查看商讨笔录,“年年”句和“处处”句,当作两个并立排句,两句之间本可用分号(;);不过假使用句号(。)做成两个短句,显得挺拔有劲。
418.“此时此地”上要加用引号,它的特殊语感才能明显。前三句是原则的称述,下面要交代一句“现在是秋天了”,接下去说“此时此地我们该有秋感”,意思上才兜得转。同“此地”连用的“此时”,原好用来兼代“现在是秋天了”这句,可是最好不要这样做,以免缠夹。
419.这里有许多重复的“个”字,而“个”字形体的变化很多,不问采用哪一种形体,总之应该一律。从前,李阳冰抄写《易经》谦卦文,把里面的二十个“谦”字写成二十副面目,曾经传为美谈。我们却不要继袭古人的这种美,即使这里需要的并不是重复。
420.好,采用笔画最简单的“个”吧。
421.“围氛”和“势派”的挑选,该定夺了。我以为还保留“围氛”。理由是宁取典雅,而且意象较丰。
422.且慢,这里用“威胁”虽也好算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究竟有点嫌过火。还是用“氛围”(“氛围”是一个现成的外来语,“围氛”却很生疏),说“秋的氛围该不比‘塞外草衰’‘胡笳互动’的光景来得轻松吧”。
423.《古书疑义举例》里虽也有“古人引书每有增减”的例子,“塞外”这两个引用句之间不加删节号(……)不合理,加了又不顺眼,适当的处理还是把这两句当作两起断章取义的引用,每句给加上一套引号。
424.这段第二句的主语“他们”不要给省掉,这样,一连三句用三个“他们”可以加强和上段两个“我们”、本段下文一个“我们”的对比。而且,第一句已经是一个完全的句,应该用句号圈断,自然不好连牵到下句兼任主语之责了。
425.“厨”从“广”“尌”,不从“厂”“”。“厨”和“橱”本无分别,现在似乎把“厨”专用作庖厨字了。那么,这里用“橱”。——“着”字,似乎当作表明“正在”意思的专字了,其实,即是“著”字,还该以用“著”为是。
426.“歌颂过的”上面要不要加个“所”字?
427.可加,但不必要。“所”给这样用就是“的”的古词。今语的“歌颂过的”等于古语的“所曾歌颂”。没受过古语(文言)训练的人嘴上没有“所”字,只有兼受今、古语训练的才会叠床架屋。这样做得尽多,这里却该写得纯粹。
428.最后一句里“那些”要改作“那种种”。“也曾给保留在我们的印象里”最好改作“可惜我们只把来保留在回忆里了”,语意上比较圆满。“回忆”也比“印象”表白得明确一些。
429.“却”字从“卩”不从“邑”。从“邑”的是“丅一”(郤)。“郤”不得写成“却”,“却”却本来也写作“郤”。
430.第三句(原作“没有秋虫的凄凄的叫声”)该照那回商讨把“秋虫”改作“蟋蟀”,省得用“秋”字还是余事,更较具体。具体化是修辞的重要手法之一。
431.“的凄凄的叫声”最好给改作“在凄凄地叫”,这样在句型变化上有些帮助。
432.“落叶”句里本加在“汽油味”上面的“那”,该是指示形容“车票”的。那么,应该说“那些”。而且,为了避免给人误会做指示形容“汽油味阵头风”的起见,该挪移到紧靠“车票”上面。
433.“那些”不如改作“许多”。
434.“灯光使人眩惑”下该用分号(;),因为它虽和下句的关系十分密切,究竟是一个完全的句。
435.“眩”字能不能写作“火”旁的?
436.从灯说是“炫”,从人说是“眩”:灯光炫耀得使人眩惑。
437.“豓”字,可写作“豔”,可写作“艶”;“彷彿”字,可写作“仿佛”,可写作“髴髣”,甚而至于可任意写作“放物”,等等,诸如此类,真是伤头脑的事。字音的统一,从过去就早已成为一种运动,这给编字典的、教国文的的帮助真不少。至于字形的分歧,无疑的可以、也需要统一起来。这种统一,至少可以减少汉字的难学程度和写错机会。
438.“棉”和“绵”该不该统一起来呢?
439.“棉”是植物所生,“绵”是动物所吐。不过也可说“丝棉”或“木绵”的。还有个“緜”,那更该给并进“绵”里去了。
440.“行进”和“进行”的分别,大家应该体认。
441.“这便是我们的秋天吗”句尾疑问号之下要用一个破折号(——),因为下文在语气上有着突然的转变。
442.最后一句,本有K一、K二、K三三式(见358),当时未经商决取舍,我们怎样来挑定呢?
443.K三式倒装,有欧化的嫌疑,似乎不必采用。
444.欧化,不能构成文章的一种罪名,必要的欧化是不该被反对的。不过,在这里,倒装确实没有必要。
445.而且,K二式里只说“仅能”“想望”,K三式也是这样的。倘使说“仅能”“从摩天楼的那一面想望”,便说得更深刻更难堪。因此,还是挑用K一式。——只是“那一面”下用逗号(,)不用呢?
446.用也无妨,因为逗号本可用来逗断上面部分里太冗长的某个单位的,这里正是。
447.“爽朗”和“高空”的地位给互换一下,看怎样?《离骚》上“载云旗之委蛇”,本来正是“载委蛇之云旗”:“云旗”是实物,自然可载;“委蛇”是抽象景态,原无从载起,但是这修辞手法上的词位互换却在意境上产生一种意外的效果。这里正不妨模仿着说“想望着高空的爽朗”。
448.“去追求清凉”下面的句号要改作感叹号才能表现唱叹的姿势。最后一句句末要加上一个“啊”字,语气才圆满。
449.“联系”两句间,该不该用分号?
450.不该。这种层递句之间,本来有时可用句号、分句,有时用分号分组,有时用逗号分逗,全看句的长短、意思的依倚程度如何。例如反层递以句或段为层递单位的当然非用句号不行,前举例(1)、例(5)则宜用分号,至于《史记·楚世家》新例便只合用逗号。标点符号用法也还在继续生长之中,很多特例还不曾有明文确定如何处理,而偶有机会遇到的人又各随意处理不受拘束。我们只该随处留心思考力求合理不背文义便是。自家作文,自家标点,义理出自本心,当然没有困难。即为古人标点文章,也该设身处地体会透彻了才下笔。归有光《先妣事略》里“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因为“大姊”的称呼常被文章评论家指为违犯呼应律送进文章病院,便由于那引号的粗心误用。归有光的文章本来很健康,只是短视的兽医把骆驼当作肿背的马了。我以为如果改作下列标点式样的任何一种,便不但毫无语病,而且大有口语的活生生的好处了:
A.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B.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B式当作是采用归有光的口吻的间接称引indirect quotation,当然毫无违背呼应律的语病。A式虽然仍是采用家人的口吻的直接称引direct quotation,但把“大姊”当作家人借用小孩们(归有光及其弟妹)的称呼来称呼淑顺的,这在亲属称呼上是常见的活生生的现象。这样一来,便也不能指摘它违背呼应律了。细心的读者该不会忘记上文“生女淑顺”句下面的“淑顺者,大姊也”的夹注句。如果不是为了下文张本,这句便只是赘疣。写作态度相当严肃的归有光,对于写作他的母亲的事略,当然严肃又严肃,我们真不该这样不信任他的细心。据说,他是寝馈“太史公书”的,从他的文章里也确能看出一些得力于司马迁的地方。这“淑顺者,大姊也”,便是《项羽本纪》里的“亚父者,范增也”的颠倒仿用。《项羽本纪》里叙述范增处用“亚父”之称,便予注明;《先妣事略》里叙述淑顺处全用“大姊”之称(最后还说“大姊归王三接”),所以也先行注明。——倘使这番阐明还不至于被明眼人指为牵强附会,就算替归有光昭雪文冤的辩护状吧。粗心短视的缠夹批评,和把古人文章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盲目膜拜一样,是要不得的。为了替古人打不平,一说就这么一大套,当作这场文字商讨的尾声余兴,似乎也还不是太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