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选择主题

(四)选择主题

38.前次说过,“凉秋”这个题目,可以做写景文,可以做抒情文,也可以做记事文,其实,即连小说,也未尝不可以做。文章体裁的考虑和选择主题颇有关联。如果打算写抒情文,主题该是:

故乡之思

童年之忆

或者:

“上海——故乡”的今昔之感一类的。

如果打算写小说,那么便是像小学生与卖蟋蟀者间的故事的了。

39.文体和主题有关联是不错的。不过,为了表明两者间的关系,不如说成:主题影响文体。

40.那么,什么又影响主题呢?换句话说,什么是我们应该根据了来选择主题的呢?

41.应该是题面。谈到题目,对于写作虽很重要,题面却是可有可无的。古来多少好诗、好书简都没有题面。《诗经》里的摘篇中两字为题,例如“关雎”“终风”,简直不成文义,与主题更毫无关系;十九首以“古诗”为题,近体中有以“无题”为题的,都不过为了篇章识别起见,更是有等于无。所以从自动写作的立场说,一定先有主题,后有文字,也许最后才有题面,或竟永远听其没有。可是从被动的习作的立场看呢,一定先有题面,后有主题,最后才有文字。

42.我们的题面只有两个字呀:凉,秋。

43.字数越少,它的含义正越广泛。“凉秋”当然比单单“秋”字已经多了一种限制,不像单单“秋”字也许会让人写到“秋热”呢。不过“凉”却依然可有“荒凉”“悲凉”“凄凉”“凉爽”种种的分别。再说,还可以有“凉秋景色”“凉秋和人”“凉秋景物”“凉秋中发生的事”以及那些无法说尽的种种不同的含义。要论选意的方便,“秋”比“凉秋”宽,“凉秋”又比“凉秋景色”之类来得宽。只是太宽又捉摸不定,虽属方便,也有烦难之处。我们现在正面对着这种烦难。

44.不错。我们正要从这些种种不同的含义里挑选出一个最最能给题目传神的。倘使能够做到,自然便算很圆满地完成习作的任务了。大家先看题目的精神在哪里?

45.当然在“凉”字里面。

46.那么,我们就要把握住这个字。写景色不能忘了“凉”,抒情不能忘了“凉”,即叙事也不能忘了“凉”;像“斗蟋蟀”虽是应时游戏,却未必方便于用来刻画“凉”这一点。换句话说,未必能构成一个令人恍如身入的凉秋境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雨余秋更清”,“古道西风瘦马”,都各是一种境界。《秋声赋》里也有一种境界,虽然不如《立秋之夜》里的给刻画得清楚。《立秋之夜》是把外景和内情融合起来写的。《秋夜》也如此,只是那种境界却更能是独得之秘,一种清寂的恐怖。

47.独得之秘,在我们实在是无从希望的。还是用“悲秋”来做主题易于着手。

48.这太无聊,不如作篇暴露性的短文,写沦陷区状况或者上海这都市的丑恶的能够针对现实。

49.集体习作要能够顾到大家的经验。假使选来写的,在某一个同学是完全无经验的,他便将无法参加。沦陷区未必是人人到过的。虽说间接经验和想象都可凭借,究竟不如写那人人熟悉的内容。

50.这个原则,对集体习作的进行,定能增加不少的方便。不过诅咒都市又是一种套调,哪及赞颂都市的美来得新颖有趣呢?

51.赞颂的人到底及不来诅咒的人多吧。如果仅在这二者之间挑选,我宁愿主张诅咒。总该还有别的?

52.赞美凉爽之感只是对凉秋作空泛的赞美,大家以为怎样呢?像“今夜凉初透”便是这种赞美。

53.为了不忘记现实,我们不但应该拒绝这样赞颂,也正没有这样轻松的心情来从事赞颂。我们当中诚然未必有忧郁成性的人,可是在这种局势的窒息之下,只要没有麻醉,一定都会了无好坏的。我们纵然不至于失望而悲痛,不满而疾恶是普遍会有的。

54.为了不忘记现实,我提议写苦难的人们在这次动乱中的挣扎,那当然要配合着凉秋来写。例如难民、街头彳亍者、家破人亡避来上海的青年、战前小康的家长及其儿子们等等材料都可以部分或整部的给搬用。

55.从已经提出的一些主题看来,这个题目大约很容易倾向抒情。抒情的文章怕不甚适合于集体来做吧?

56.用集体的立场来抒情,的确会群情庞杂无法集中的。集体习作的工作,本须要靠理智的控制。还是写一篇科学小品文,用应时的自然现象,包括天象、动植物做内容,侧重在科学知识的陈述,进行起来总会比较方便些。

57.大概只有采用抒情的方式才容易给这个题目传神。而且,一改写科学小品,材料便得另行搜集,未免前功尽弃。这好在是一种尝试,难一点倒不必怕,只要可能就行。无法集中,更不必怕,我们可以先把大纲确定的。

58.如果决定采用抒情方式,“小学生与卖蟋蟀者间的故事”便不是一种有效的主题了,在刻画“凉”这一点上没有多大的可能。

59.“故乡之思”“童年之忆”倒都正是抒情的好材料。只是各人的故乡并不是同一个,各人的童年并不是同一型。抽象的情绪或者还有办法把来融和调和起来,具体的事迹和景象却难得这么做吧。像我是在广东一个县城里消磨了我的童年的,大部分的同学却在江苏各地;即使在江苏各地,习惯风俗以及各种环境也都该各个不同。要在这两个主题之下来进行集体习作怕也很少有可能吧。

60.的确很少可能。

61.因为同样的理由。我们应该放弃“‘上海——故乡’的今昔之感”这个候选主题。关于上海的“今感”或者还可以设法调和,故乡的“昔感”却调和不来。

62.单从抽象的情绪方面来写呢?——利用“今昔之感”这种对比的写法,最容易把想写的写得明白深刻,在效果上往往是很有把握的。

63.而且也好写出凉秋的面面观。

64.困难在这里:抽象的情绪,不能凭空发生,它必须根据于一定的具体环境,而具体环境的不同必会影响于情绪的“样式”。那便在根本上依然不容易调和。

65.利用对比的写法并不定单从“今昔之感”这方面来做。例如要写“苦难的人们在这次动乱中的挣扎”固然也可用写他们在动乱前的安乐来完成一种“今昔”的对比,可是倘用荒淫与沉沦来做对照的另一面,那给反映出的目前现实的社会不更是整个的吗?

66.写苦难的人们挣扎的凄苦面,也正好给这个题目传出“凉”和“秋”的神。只是用第一人称呢,用第三人称?记得上次曾经说过,要侧重抒情便该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最好用第三人称。这个候选主题的精神本来似乎着重在事实的呈现,可是如果带些抒情成分则对于传神又一定大有帮助。

67.这个问题,整理报告早给我们答复了。第一人称的采用共有28人主张,同它对抗的只有4(第三人称)加5(“客观”)加4(其他,本是可彼可此的,姑将计算入此)共计13人。这绝对压倒的大多数还不够说明该用哪一种吗?

68.这是对的。其实,压倒的大多数还说明了另一个要点:这个题目下的文字宜以抒情为主要的成分。说故事,或者着重在事实的呈现,都不是好办法。再说,我们都不配做苦难的人们,我们的苦难的经验怕都不够叫我们在这个主题下胜任愉快。材料整理报告里就没有什么属于这方面的材料。

69.那么,黑板上记载着的一些候选主题已经一齐遭受了否决。但是不要以为这场讨论将一无结果,在写作的原则这方面,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很正确又具体的结论。从内容上说,

人 宜用第一人称

时 宜用现在

地 宜用大家同在的这里

景 宜用目前所共见

事和情 宜用目前所有

从写作态度上说,宜用抒情的方式。

70.要能够适合于这个原则,只好写此时此地的景物和我们的感触,而在诅咒和赞颂这两条路中挑选一条,那自然是挑选前者。

71.这里一天到晚闹哄哄的,哪里有“凉秋”呢?

72.没有凉秋,就做题目的反面文章,写它个没有凉秋。

73.秋总不能说没有,只是不凉罢了:就说秋不成秋。这个主意,本是《没有秋虫的地方》里早用过的。

74.我们不必顾虑会和那一篇雷同。因为战争爆发以后,这里变成孤岛,正有着种种畸形的发展,景色境界,一切都截然不是那一篇里描写到过的了。只要能着眼在孤岛的目前实况,便不难建立我们的文章的特点。好吧,就把刚才提出的这个候选主题修改成“借此时此地的秋而不凉的实感来反映畸形的孤岛”,而让它当选做这将在凉秋题目下实践的集体习作的主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