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理
6.前次指定以正、仲圜、彦春、耀勋四同学把大家填好缴来的第一回报告分别加以整理,现在他们已经把整理好的第二次报告提出。
7.人:第一人称(28人主张采用)
第三人称(4人)“客观”(5)
其他:中学生及其昔日的小学教师 家破人亡避来上海的青年 战
前小康的家长及其儿子们 小学生与卖蟋蟀者
地:上海本地(7)南京路
故乡(3)劫后故乡 家园 回乡途中
上海——故乡(4)
其他:荒郊(5)乡村 沦陷区(3)园中(3)湖山旁 池塘边 僻路上一
小学校
时:一天以内:晨、午、傍晚 晨(3)傍晚(9)12月4日薄暮 午夜(3)上浣月夜 下午放学时
一般泛指:此时(5)某一年(8)9月(2)过去及今年(3)从前去年及今年(未定时者)(2)
8.景:自然景物:蟹(2)蝉 蝇 秋虫(11)雁(9)啼鸦 猫头鹰 杜鹃 驴
菊(10)丹枫(8)芦花(3)稻(2)桂花 橙子 梧桐(5)芭蕉 野草(6)柳
(2)残荷(2)黄叶(2)落叶(13)松柏 榆树 浮萍 藤萝
霜(3)雾(4)露(3)云(3)风(18)雨(8)阳(3)月(6)星(3)水(5)
夜色(8)天空(6)山色(2)炊烟(5)晨光 夕阳(3)
都市景色:仕女秋装(2)补药鼓吹 舞厅 橱窗(2)减价旗帜(2)饮冰室街头彳亍者 难民(2)
沦陷区景象:(略)
9.事:啖蟹(2)斗蟋蟀(6)急鸣为摩擦生热以御寒冷 赏月(5)赏菊(6)添衣(2)扫落叶 堆稻垛
别离(3)羁旅(6)逃难(2)
水荒
难民求乞(3)白昼行劫 罢工潮
10.情:思:故乡(8)独客(2)故国(3)旧友
忆:童年(2)
伤感:离别(3)生活艰难(2)人生短促(9)前途茫茫(2)物是人非(5)
感物:孤雁失行(2)堕叶(2)菊傲霜(2)风雨(6)衰柳 果实成熟
杂感:没落之象征(2)怀古 进取 无名惆怅 失去了童心 飘飘然 春光太艳夏景太浓秋如蓬头赤足
11.为着评议工作上的方便,整理成上列六类:人、地、时、景、事、情。其中有的被相当普遍地采用,如落叶、秋虫之类,这些自然都是用秋做题目的文章里少不了的。同时,也仅有一些从特殊的经验里得来的材料,例如“堆稻垛”的被提出因为有人来自乡村,“水荒”的被提出因为有人来自苏北,而“逃难”的被提出自然是这次事变的反映。可惜不会发现什么独得之秘,这是由于大家平日对生活缺乏体验,对环境缺乏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12.间接经验择尤: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怜君铁衣冷,不敢爱新凉。”
“留得枯荷听雨声。”
“书破遥天字一行。”
“雨余秋更清。”
“冷浸一天秋碧,……人在清凉国。”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欧阳修《秋声赋》(文长从略,下同。)
鲁迅《秋夜》
郁达夫《立秋之夜》
叶绍钧《没有秋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