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确定大纲

(六)确定大纲

79.从搜集材料到确定大纲,这接连的一套工作,我们叫它内容的商讨,从前人只叫它“腹稿”,就是动笔之前先做个通盘筹算。这番筹算,是动笔的准备,也是动笔的根据,本是写作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大家平日执笔时,也并不会完全不经过这步骤,只是第一未必经心、第二未必得法罢了。这一回,把平时独自在脑子里打量的拿来大家用言语交换着打量,把平时自己提出、自己驳倒、自己支持、自己解释的拿来各个提供、互相问难、共同决定。现在,总算稍稍胸有成竹了。为了做得经心、求其得法,必须把大纲确定。上次发给你们的表式,照缴来的看,至少已经经过一下心了,我们将共同求得其法。

80.在填表时,我发生一个问题:主题里的“此时此地”,地是上海特区,时是当今现在,都不成问题,只是泛写特区呢,还是专指某个特殊地点?时间又该确定做哪一个片段?——最后,我假定了采用泛写特区的傍晚。

81.与其泛写特区,不如专指南京路。有两个理由。南京路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正可以反衬凉秋,说出秋而不凉的实况,如果泛写,则法租界有些荒僻的路正大有秋色可寻呢。再说,我们天天走过、天天看得眼熟的,写起来也不至于隔靴搔痒。

82.“傍晚”是好的。其实更方便于写出凉秋的是“夜”,《秋声赋》里的时间是夜,《秋夜》《立秋之夜》更不用说了,其他诗词佳句里也大都非晚即夜,而夜为尤多。不过,我们要写的是“秋而不凉”,南京路的夜,在现在宵禁森严的时期,也没有可以帮助我们来表现这个主题的材料。如果当真写夜,那么只能写题目的正面,不能写反面了。当然,歌楼舞榭是没有夜的,我们的经验却又不够去写。

83.照缴来的表式里的排列格式看,采用铺叙的方法来写景的比较多。这显然表示一种倾向:不采用鲁迅、郁达夫所用方法,那是依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所实际感受到的来写的,其实便是严格“就题取境”再“就境取景”,对于造成一个生动的意境极有帮助。不过,我们的不采用那种方法,也不是毫无理由,集体的作品用个人抒写实际所感的方式来做,总显得做作不自然的。

84.那么,用“傍晚”依然是遵守了一定的时间呀。

85.遵守了也不是便不能铺叙,不过受着限制,恐怕不便叙得面面俱到。索性不遵守也罢,这样可以更自由地铺叙。

86.一定的空间的范围,还得被遵守吗?

87.是有被遵守的理由的。我们就先这样把“人”“地”“时”这三项详细规定。用第一人称总不再有问题了吧?

88.照已经确定的主题看,我们将要做的是反面文章,题目是凉,文里却说不凉。这“秋而不凉”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可是一篇文章往往不仅有主要部分,犹如房屋总不仅有一个起居室,假使竟然如此,也显得不成格局。本篇的辅助部分该是怎样的呢?

89.辅助部分,我们第一不能忽略了它的辅助作用。

90.还是用对比来做成辅助作用吧。只是不一定说“今昔之感”。

91.即使说今昔之感,也不一定说上海同故乡的今昔之感,说南京路上的今昔之感好了。——只是除了“老上海”便无从着笔罢了。

92.说南京路上的昼夜之感呢?刚才我们说起过昼夜的光景本是大大不相同的。

93.当然不妨这么做。不过,就作用说,昼夜之感却不如今昔之感。昼夜之感,不过仅能衬托出如何不凉,或者说仅能写出南京路上之秋的不凉与凉的两面而已。今昔之感却除了也能衬托出如何不凉外,还能表白了我们的离乱和苦难。后者自然远胜于前者,可惜前次已经仔细商讨认为不宜采用了。

94.抛开地方色彩,单从凉的感觉方面说,一样也可以做成今昔之感的说法的。

95.那就不一定把它说成今昔之感了。我们只原则地说“秋之应该如何凉”就行。

96.正好利用古人诗文成句赞颂秋凉的来做正面文章,同本篇的主要部分反面文章映衬起来,也还是一种对比。这种不是个人的今昔之感,一样也可以表白了我们的离乱和苦难呀。

97.这个打算很是。那么,本篇的第一层次便好确定做“秋之应该如何凉”。

98.“应该凉”同“如何凉”似乎应该分开。先说应该凉,再说如何凉,再说如何不凉,这样在布局上来得圆满一些,免得一反一正就结束得局促不舒。

99.第一层次说“应该凉”,“如何凉”当作第二层次吧。第三层次就说“秋而不凉”。这第三层次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必须着力在实际景象的描写,从那些描写里表现“秋而不凉”的要旨。这层次至少必须占一个段落,而且必须占全篇的较多部分,至少二分之一。为了使它充实,得多选收一点材料。先就缴来的表上看吧。

100.这里的材料有落叶、减价旗子、月亮、菊花、风、雨、蟹、霜、添衣。还有雁、丹枫、残荷、秋虫、潮水,稻堆、蝉、蝇、仕女秋装、难胞、啼鸦、补药鼓吹。用红色写着的(即是新添的),有霓虹灯、车辆、“见天不大”、投机风潮。

101.这些材料,当然都好拿得来用的,只是处理上的问题。例如丹枫,南京路上自然没有,不过橱窗装饰却常有剪纸的枫叶红得怕人。稻堆,转几个弯或者也有运用的方法。残荷,怕难用得上。要用,当然要用得得当。只把不容易运用入文的去掉便是。根据这些材料,把这里的秋的特征逐类地抽提出来,这大段反面文章该能相当的充实了。

102.还该有一个结尾的层次吧。

103.应该有。缴来的表上却大都没有。戛然而止,固然也是一种办法,但那也得看文章在进展中的形势的。我们在大纲里应该给预备上一份结尾,将来如用不着,再行放弃。表上也有有的,大都不免流行套调,自不合用。有一个用“果实成熟”的,有一个用“春夏不如秋光”的。

104.后者和上文很难发生关系,前者要看如何运用、怕也不很容易用得自然。

105.这里有一条红色写着的:“多事之秋”,这倒是一个有意味的短语,大可移用了来做结尾层次的。好,我们就把从前人的腹稿写出到纸面上来吧。

106.古人诗文成句,在引用时,是不是直接引用?

107.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可以有一种弦外之音,表示那不是我们所有。而且,也可以避免和下一层次的景象描写在方式上发生雷同。

108.现在正式地把大纲确定如下: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