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句

(一)第一句

1.上一点钟已经让我们把写作的大纲确定了,现在,我们便好开始写下第一句。

2.我想就用“光阴迅速”这一句给这篇文章开头吧:这是很富于“世味”的。

3.不错,但是这样开头总嫌太庸俗。

4.还是用这番意思,这番意思总是好用的,我们从新熔炼一个句子便好了。

5.凡是讲到人事的题目,尤其是关于时季节令的。这光阴迅速的意思,没有不会给引起的,因此,写文章的也没有不乐于顺手扯上。而且,顺手扯上了,谁又能说它不合适呢?这是富于“世味”的,一点不错,“促织鸣,懒妇惊”,惊的该不是自家的懒,该是光阴迅速、又到一年懒无可懒的时季了吧。对于这个题目和这样大纲,这般开头,很自然。文章本是只要写得自然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6.记得《古诗十九首》里就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是慨叹光阴迅速的,这种说法实在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情绪。文章总是以读者为对象的,谁对这说法会不起共鸣呢?

7.只要重新镕炼字句,意思实在可取。

8.这意思诚然是自然的,季节的迁移实在惊心可叹,只是“新警”也是我们写这篇文章时应该预悬得准的。“新警”,只有避免庸俗才能求得。

9.“自然”不能便是庸俗。

10.“自然”不能便不是庸俗。

11.这样辩论下去,到什么时候才写得好第一句呢。我主张先一口气写下去,写好了,至少一个段落写好了,再斟酌字句,或是删改,或是增添。这才不至于时时刻刻抛锚,打断大家创作的兴趣。

12.最多,在遇到异议或新意见时,随时提出,记录在字句旁边,当作备忘录,一齐留待后来讨论。

13.要不然,我们就先这样写下去吧。——不过这是一个不能放松的问题。开头,本来最难,常常要换上好几种方式,才能稍稍满意。这是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总该不那么轻易演出的。

14.修改对于写作很重要,这原不错。不过,修改小节太过琐细,大体上,或者说文气上,总要受到些恶影响的。

15.我记得看到过一本书,上面说:有的作家喜欢先成轮廓,后事修饰;有的作家一点一点地写,写得非常仔细,随时改正,等到写好,便不需再修饰了。我不记得那本书在叙述这番话之后有没有什么批评,赞成前者或者后者。不过,我仿佛记得当时曾经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不是由于那本书的暗示却记不清了),那就是:文章里该有大血管,也有细神经纤维,那些不问粗细的脉络必须贯通,随时修改可以使脉络里少有淤塞。而且,假使前面的路走错,后面也跟着前面错,岂不一错到底?事后修改,有时会牵动大局,甚至需要抹掉重来,不如步步为营写向下去的好。

16.要文气充沛,总还宜乎先成轮廓。

17.大家觉得这意见怎样?

18.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我们的教本。

“文章中因这两种词(内容词和组织词,详见商务版《复兴高中国文》第三册138页)的比例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风格;大约组织词的比例愈多,文章愈流畅,愈少,文章愈整练。例如将苏轼、黄庭坚及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的前段拿来作一个比较,就可得下列的结果:

苏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知天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旁加黑点示组织字。共十五字,占全文百分之三十强。)

黄词——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恐花深,红雾湿人衣。(组织词共十一字,占百分之二十强。)

辛词——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分配同上。)

因此,我们觉得苏词最近散文,黄辛二词虽略较凝练,但仍不失其为畅。至如石孝友的:

高情邈云汉,长揖谢君侯。脱遗轩冕,簸弄泉石下清幽。心契匡庐猿鹤,泪染固陵松柏,一衲蒙头。风月感平发,魂梦绕神州。(组织词只占百分之四稍强。)

显见得和前三人的风格截然两样。谁都知道宋词到苏轼手里而后境界开阔,而后显出豪放的作风,实在就是这种文字的分配占着重要原因的。”

19.这种分析,多少可以证明文章的风格并不如古人所说那样玄之又玄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所谓文气也是从文章组织上,即词句排列上,产生出来的一种风格上的效果,是形而下的,不是形而上的。我们如果能致力于可产生这种风格上的效果的词句排列,那么文气自然充沛。我们没有法子用吹氢气球的工夫来鼓足文气,除了注意文字形式方面的构造并且把它修饰到能够取得这种风格上的效果为止。

20.这固然是对的。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忘却我们的目的是“习作”。前几次做的工作是文章内容方面的商讨,从这次起,我们的工作是商讨文章的形式方面。因此,我们对于形式不能丝毫的放松。我们要求得我们能力所能共同做到的最满意最完美的形式。

21.现在应该回到工作上面去了。

22.还太早吧,“自然”能不能便不是庸俗呢?

23.这问题本来得先解决才行,否则我们到底用不用“光阴迅速”来开头。

24.既然是自然的,当然是人人同具的,而且是内发的。人人都要吃饭,难道写人要吃饭也是庸俗的,难道因为是庸俗的便把人要吃饭这回事抹煞不写吗?感叹光阴迅速,同这有啥分别?

25.本来,说“光阴迅速”不能用在这里只是不宜乎的意思。文章的开头本来不是什么机械的,板要如何如何。不过一个动笔的人总该对如何开头加以密切注意。文章的适当的开头应该总不止一个,不过,也总该只有一个,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有什么最高形式的说法呢。

26.既说最高,便真正无可改易?

27.这当然也有它的条件的。不过,我们写出的,自然未必便是最高形式,不,或许一定不是最高形式。

28.这样说来,这场讨论怕不会有结果的。各人作这篇文章,一定各有巧妙不同的开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

29.假使不能断定谁有理、谁的主张最适合,便没有最高形式的存在。即说最高形式也是在它的条件中存在的,我们总不能否认有差强人意的形式的存在。人们的赏鉴如果完全没有一致,世界上便该没有公认的好作品。我们但要尽量地提出各人的主张,最后即使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选用哪个也好。

30.太注重形式会流为形式主义。

31.在这里,还是不必谈什么主义,我们在文学理论上修养都很不够,谈起来,不是误解,便是曲解。纵然有少数懂得的,大家不能一致参加讨论也不是办法。商讨时能有理论上的根据当然很好,不过当以大家熟悉的论理为限,而且,知难行易,纵使不知道什么理论,工作进行仍无妨碍。

32.这不能说是形式主义,我们并没有轻视内容,我们只不过想找适宜的话,用适宜的说法说。这种态度在写作的人总应该有的。

33.我们习作的人更应该有这种态度。

34.我说,用“光阴迅速”来开头,有公式化的嫌疑。这种随手掇拾,不曾经过意匠,人云亦云,怕便是公式化。

35.这使我想起我们向来禁用的“人生于世”的开篇办法,还有一些国文成绩大观上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类的开篇办法。这些说法本身原无可谴责,假使不是被用得腐烂了的话,它们该不失为大处落墨的正办和佳处着笔的警句。

36.是的,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便是白痴。庸俗不庸俗该这么去判断。

37.我们的讨论,对于这一方面的很够了。大家不妨先根据已定的大纲提出一些具体的句子,然后再经过考虑,选择一种来采用。

甲 “秋,随着黄叶飘然来了。”

乙 “马路上的减价旗帜招展着。”

丙 “年年都有一个秋天,但各地方的感觉是不同的。”

丁 “上海是‘没有秋虫的地方’。”

戊 “隆隆的车轮声依然同夏天一样的喧扰,只是人行道上的瘦梧桐,只留着光干了。”

己 “落叶打着生活忙的人群。”

38.假使没有新的提供,大家来逐句考虑一番吧。

39.戊句没有明说秋而秋已在言外,我们用它。而且隆隆的车轮声妙在能切贴上海这样的都市。

40.乙句好,只不过须要在“减价”上面加上“秋季”字样,不然,季季全有减价呢。

41.或者,在“招展”上面加上“凉风里”一语也好。

42.甲句也还富有诗意。

43.不如己句,己句在一句里把“秋”和“上海”两点牵绾起来,手法上更见精巧。

44.丁句的意思很隽永,虽然袭用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种袭用本无妨碍。不过,这意思宜乎留作大纲里第三层次的材料之一种,开篇便用,布置上未免失算。

45.在推敲这些开篇句子的时候,大家不应该忘记了真实,忘记了我们所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秋。我们早经规定了所写的是南京路上的秋,南京路上哪里来的黄叶?南京路虽不缺少生活忙的人群,然而没有落叶来打着他们。用黄叶来“兴”起秋,原来可以。不过这种“兴”法,如果是见物起兴才显得自然,否则便不免生硬。

46.这种态度对于习作十分重要,我们一定不能只顾形式、忽略内容,因为只有忠于内容在形式上才有推敲。没有具体的内容便只是文字的捏凑、空泛的涂饰,而且无从来作合适不合适的判断了。

47.这一点,值得大家体认。据说推敲出于贾岛的作诗炼句:“僧推月下门”,他又想用“敲”字代替“推”字,于是做出推敲之状,总是不能定夺。谁知竟冲撞了府尹韩退之。差人抓了他来见府尹,只得据实说了。韩退之认为“敲”字好。其实韩退之是个鲁莽刚愎的人,这种判断真是信口雌黄,凭什么说“敲”字比“推”字好呢,除非有具体的内容做根据。所以韩退之虽不该那么说,我们却可以这样说:在这里,“黄叶”不如“市招”,我们根据的是具体内容的事实。

48.那么,戊句的下一句也有这同样的缺点?

49.当然喽,除非我们描写的对象是霞飞路才不。

50.我说,即使写的对象是霞飞路,我们也不该用这种写景的句子给这篇文章开头。这个题目,这份大纲,少不了要费些力量在写景上的,而且,也许写景会是本文的干部。我们得养精蓄锐,留在后面大施展,不要一下就全给搬出来了。

51.以前面的写景与后面的写景遥为呼应不也很好吗?

52.呼应是好的,只是这里未必是呼应,仅是一种不必要的重复吧。

53.开头就写景,我也以为不好。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一开头就是冗长的写景,或是时节的,或是地域的,偏偏实际上都没有那种必要。这也是一种庸俗。

54.很多文学杰作里都这样呢,例如一些俄国的长篇都是。

55.是的,这正是这种庸俗的来源,连许多范文都是这样,无怪要形成了一种风尚。不过,“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那些范文里自然也还有着那种必要,模仿的人却不问事实上有无需要,只是一味地那么做了。

56.而且,小说里这么做还有它的理由。像这样一篇短文,大纲又已如此规定了,开头实在不必要写景。

57.不问有无需要,开头就放笔写景,这确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文章幼稚病。好像除了写景,文章就无法开头了似的,多么可笑。我们这次习作,能够有意地避免采取这手法,给大家一新耳目,也是有意义而且值得的。

58.那么,乙句戊句不能用了,甲句己句又不能用,丁句又要给保留起来,丙句也没有精彩,只好抹掉重写了。

59.抹掉重写,也许能够找出更适当的第一句。但是,我们现在再把已有的抹掉,能否有新的收获尚不可必,大家一定先会感到失望,即不失望,也会认为这事情太难,讨论了一个多钟点依然没有写定一个字。我们就采用了丙句吧。

60.不嫌没有精彩?

61.不要一定说没有精彩。我看也还精彩,它朴质地陈述了一种真理。能够朴质地说理也是成为警句的一个条件。

62.这是“人生于世”型的警句!

63.不错,的确是“人生于世”型。“人生于世”,口气本来不失为阔大,不失为一种以气象胜的警句。一部《三国》大书,开头只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句,也是这种以气象胜的。谁已说过,“人生于世”的本身原没有什么缺陷。

64.我再来从这句里发掘出一点好处。大纲规定在下文说“如此凉秋”一层,而且那一层是这短文的主要部分。今年既秋而不凉,那么,秋虽年年有这番意思在开篇处先说,正好翻腾取势,反映下文,该也给招致得一种技巧上的效果吧。

65.这番发掘有道理。开头语句能够把全篇主旨笼罩起来,那么,无论是正衬,像上面说到的《三国演义》的开篇法,或者是反衬,像这里将决定采用的,总而言之,都能使全篇打成一片,头尾相应总是要得的。

66.我们写下第一句吧:“年年都有一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