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转

(四)转

247.依照大纲,上一段把题面的话说完全,这一段将开始做题目反面的文章,就是说“秋而不凉”。上海是热闹的,尤其是南京路,我们每日来到这里的,自然都有深刻印象。只要能忠实于自己的印象,写起来就好。

248.这一段是本篇重心所在,我们已经预定了要下番功夫的。在确定大纲的那一次,曾经谈论到这一段将是景象的描写。

249.说到景象描写,可应用的写作方式通常有五种:(一)记述全体,(二)分类记述,(三)逐步记述,(四)分别主从的记述,(五)侧重一部的记述。我们固然好拿特区做“全体”,分写商业、工业、住宅诸区,采用第二方式;但这不是短文篇幅所许,所以那一次曾经决定只把商业中心区的南京路选做记述对象,同时也因为这里对我们全体都最熟悉。就整个特区说,这是采用第五方式。但是,倘使径直把南京路看作“全体”,那么依然可采用五种中的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的方式来写。例如:鸟瞰全路来写是第一种,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来写是第三种,从早晨写到午夜也是第三种。仔细想来,第一种依然太繁,第二种、第三种太呆板,不适宜于这种轻快的短文,第四种也还嫌繁,第五种最适用。但是,如何侧重才能把南京路的“秋景”写出来呢?记得当时曾说采用这种办法:把这里的秋的特征分类抽提出来,而注重于显示秋而不凉的特点。这可以说是采用分类的精神、侧重的手段来综合地记述全体。我们便好依照这个方针进行工作。附带还得提出一份备忘录:一些写景的句子,还有“没有秋虫的地方”的现成说法,都说给保留到这里酌量用的。大纲里也排列着很多的材料。当前的工作只是如何去处理、利用那些材料。

250.反面文章和正面文章之间,不能没有过渡的桥梁。这个得先决吧。

251.不错,上下文的过渡,习作时应该多多注意。关节离脱,正是文稿的流行病。不过,善于过渡的往往如神话中的仙人,掷杖可以成桥,脱鞋可以当舟。第二段的以转为接处就轻轻渡过,只凭“例外”“自然”两词。在这里,也还不妨先决大段的具体描写怎样做。等第一句的形式确定了,我们便好来因势利用一下,也许不需要专用一个完全句子来做桥梁。

252.先决大段的描写怎样做,也好。这反面文章做起来相当烦难。要说:秋——而——不凉。着重后者就不像秋,着重前者又怕不是这里景色。像大纲里排列着的菊、月、落叶之类,如果用写秋景的一般搬用方法来搬用,写菊不离东篱,只谈疏野,哪里像南京路?南京路哪里来的落叶,可是没有落叶成什么秋景?

253.不好专找这里特有的秋景吗?

254.当然最好。不过查看材料整理报告里的都市景色一栏,适用的好材料真不多。我们只好套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调子来写出“秋在摩登女大衣”之类了。

255.烦难是真,可不是不可能,只要让我们把握到一种便宜的表现法。

256.我想要把秋景和地方景色交织起来。例如落叶,我们可拿来活用,说汽车、电车的车票纷飞得像落叶。

257.不错,我们有的是两种材料:就是在材料整理报告里分列着的自然景物和都市景物。同时,我们有的是两种态度,描写秋景,又要描写不是秋景。用这些材料表示这种态度,非糅杂起来写不可。

258.这使我记起一年级读张岱《西湖香市》时注意过的一种对比写法。大家总该还记得。那里说:“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装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熏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欲笙之聒张;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这些句子便是糅杂起两种景物来写的。

259.当时还提到过《阿房宫赋》上的“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还有欧阳修的什么园记上的句子,只记得是用今昔景色作比较的。

260.这些都是糅杂写法的好榜样。张岱只不过写出一种平民集会的伟大热闹场面。欧阳修便同时说明一些盛衰之感。杜牧却更在写阿房的繁华外,发表了一番反秦反专制反独夫的政论。

261.把两种材料同时混合运用到一个单位的句子里来,组织的方法,除刚才谈到的对比一种外,至少还有三种:

(1)并列。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天象与物情、下与上打成一片。我们自然也可以说“霓虹与星月争辉”,把都市景色和自然景色混合了写。

(2)附加。这就是譬喻的应用。“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是例子,说“车票纷飞像落叶”,“落叶”就是给附加在“车票纷飞”这个简单单位上的了。

(3)偏代。两件东西只说一件,说了这件就使人想到那一件、知道那一件。这就是譬喻里的借喻。不说出车票,单说落叶,又能教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车票,这就偏劳了落叶代劳了。

我想,只要能把握住这些手法,这一段的写出便不至于成大问题。

262.怎样动手写呢,先来用材料造句好不好?

263.这也有趣,大家运用已有的材料先造起各式各样不同的句子,这也是一种很需要又很缺乏的训练。好像削光荸荠,先削好一大堆,再看大小配合着穿成一串。

264.作文究竟不是穿削光荸荠那样机械的吧。

265.那当然,把这种造句练习当作写作的一个必经步骤,也许有人认为笑谈。不过,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独立的练习,最多当它是预备的练习。从习作的立场说,也有需要。总之,这是不妨试试看的。大家可以不受拘束地运用已有的材料造出一些表示秋而不凉的意思的句子。一种材料最好依不同的运用方式给编成许多不同的句子。

甲 “秋的领域里没有光光的梧桐和火红的枫叶,吃螃蟹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乙 “花店里一盆一盆的像囚徒似的菊花,充分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的秋。”

丙 “秋的凉气似乎被人们的热流冲散了。”

丁 “人间的灯光使我们忘记了天上的秋星,霓虹夺去了明月的光辉。”

戊 “霓虹灯是南京路上的流动的月亮,市声代替了秋虫。而行人像是秋天的潮水。”

己 “在给霓虹灯照耀得通红的天上,星和月都失去了光辉。”

庚 “红的绿的黄的灯光交错地强烈地照射到每一角落,控制了人间的光明。”

辛 “站口里每一部电车或公共汽车停下来再开行时,地上飘散着上海的落叶。”

壬 “做着窗饰的是人工的枫叶。”

癸 “我们的秋色只在南京路上秋季减价旗帜的招展。”

266.一下子已经写上了十来句,先审查一番吧。逐句的批评或者原则上的批评,我们都要。我说,第一,在这些句子里,秋字应该尽量给避免。这里已经发现了八个“秋”字。秋字,原来每句里都可用的,而且都可不止用一次。正因为如此,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极其无聊碍眼的重复。当然,也有听其重复的,也有故意重复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林黛玉的《秋宵风雨词》都把主题的字面大量重复起来;元稹的《行宫》在四句二十个字里,把宫字用上三个,只有一句里没有宫字,也都造成了一种妩媚。不过,有些斗工竞巧的却讲究一种“禁体”,苏东坡称它是“白战不许持寸铁”,例如吟雪,不得用梅、絮、白、舞等字。这种禁用,虽不免是一种束缚,对习作的人却给予一回强制的练习,使他们不能信笔写去不负责任,同时也使他们“惟陈言是务去”,创造新意。像这里,如果在字面上不用秋字凉字,那么如何把秋刻画出来这一个问题真是十分有趣,而又好让人在表现技术上努努力、逞逞能的。

267.甲句里的“秋的领域”,乙句里的“可怜模样的秋”,都本可不用。我们要写秋的可怜模样,却不要把这句话原则地说出。丙句里的“秋的”更可省。丁句里戊句里的“秋”和“秋天的”也都好另行改代。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辛句里没有秋字,却不会被认作不是写秋的。甲句的后半部也如此,只是“九月团脐十月尖”,“已经过去”却不该是“凉秋”里的文章。

268.用“囚徒似的”形容菊花,很新鲜,不过这里把它当作形容词在句子里不够显得重要,而且这句子的述语部分,照刚才说的,本不必要,不如用它来替代,改作这样:

子 “装饰得极其绚烂的大玻璃窗边,拘囚着一盆盆的菊花。”

269.何妨简截这样写:

丑 “菊花成了花店里的囚徒。”

270.辛句说“上海的落叶”,这是比喻里的借喻。这里,因为上文有什么电车汽车的话,当然也不难叫人从借喻上知道比喻的是什么。不过,这种经验只是都市人专有的,假使这短文的读者不仅是都市人,那么,这借喻会不会引起误解便成问题,也许会当他不是借喻吧。

271.那么,改作明喻:

寅 “地上飘散着落叶似的车票,不过这种落叶是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可以有的。”

272.这个注脚式的从句意思很好,说出真假落叶分别所在,只是大可缩作一个形容附加语,说“四季常有、早晚什么的落叶”。——说早晚什么呢?不能重复用“常有”。

273.四季或者一季,是真假落叶分别所在;早晚却没有什么关系。单说“四季常有”已经足够了。

卯 “到处飘散着四季常有的落叶似的车票。”

274.庚句和秋景没有关系。

275.用霓虹和月亮作材料的句子不如说:

辰 “霓虹灯是流动的月亮,电灯是散乱的繁星。”

276.谈到戊句,实际上包括三句,应当分别探讨。用市声和秋虫作材料的,“市声”的说法太抽象,《阿房宫赋》里说“管弦呕哑”不说“音乐之声”是值得效法的。用行人和潮水作材料的,也得重行造句。

277.辛句里我想应该加入一点嗅觉材料,不但有声有色还该有味:

巳 “带着浓厚汽油味的阵头风里飘旋着车票的落叶。”

“四季常有”一层倒可存而不论。

278.不如加上一点视觉材料说“五色缤纷的落叶显得美丽”。

279.记得有一句咏元宵节的警句:“灯火人忘月在天”,丁句和它暗合,这里本是夜夜元宵的。

280.枫叶句里窗饰的话头似乎不如改说它的颜色可以诅咒都市:

午 “人工的枫叶现出可怕的红色。”

281.句子已经提出不少,截至现在为止,枫叶三句,落叶四句,菊花三句,霓虹五句,秋虫、潮水、旗帜各一句,只是用到的材料还止七类。而且即使句子数目多的,也多仅是部分的加减,基本的句型却很少变化。现在要:一方面把未用的材料尽量用来造句,一方面尽量把各种材料用来造成不同类型的句子。照表查看,未用的材料还有(一)风、雨,(二)蟹,(三)投机风潮,(四)“见天不大”,(五)补药鼓吹,等等。

未 “人在吃补药,金融市场的暴风雨又在吞噬着人。”

申 “交易所里的风潮每一秒钟在震撼这里的人心。”

酉 “在飘荡的减价旗帜下,行人车马秋潮似的汹涌。”

戌 “妖艳的霓虹灯比较贞静的月光是更能适合于追欢逐闹的人们的。”

亥 “减价旗子上火红地标明出‘秋季’字样。”

日 “应和着市声,减价旗帜猎猎地战着霜风。”

282.说金融市场或者交易所还嫌抽象,最好说明是金子是米是棉纱等等。

月 “米的涨风给每一个角落里掀起了凄风苦雨。”

水 “人的行列、车的行列,都像海宁潮一样汹涌地在行进。”

283.用“海宁潮”就有了秋的色彩,不必说“秋潮”了,只是用了个典故。

284.用一个典故来避免用秋字,在效果上怕得不偿失:典故未必人人懂,用个秋字最多不过有些碍眼。

285.典故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不要过分依赖它便是了。而且典故像词儿一样,也有死活。死典故自然也像死词儿一样,写文章时绝对不宜引用。至于活的,不但用用不妨,竟亦非用不可。词儿的死活,平时说到的很多。典故的死活,就拿关于潮的说吧。在我们的教本里有一篇《七发观涛》说的也是秋天的潮,只是不在钱塘的海宁,而在广陵之曲江(关于曲江的解释,有人说即是浙江,有人说乃是相当于扬子江的长江下游,古称北江,清朝扬州人汪中曾有详细考证,替扬州人争回这祖产)。古人用秋涛的典故多用广陵或曲江,少有用海宁的。现在呢,长江下游的形势改变了,海潮不能再直达镇江江面,广陵的秋涛也不复存在,用广陵作潮的典故便成了死典故,像广陵已成了死词儿一样。海宁却是现今依旧年年有潮可看的,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自然是活的事实,即使说它也是典故,却是活的典故。

286.“塞外草衰,胡笳互动”也是典故。

287.这是引用法。即使不论死活,至少也当有生熟问题。至少也需要加上注脚。严格说起来,是不通俗的,虽说《答苏武书》还相当常见。也有人说过这封信是托名伪造的,不过,像这里的引用,大可不必深考原文的真伪,因为这不是辩证的文字呀。

火 “烚赤的狂潮天天似海宁的八月十八日。”

288.“八月十八”是阴历的日子,我们现在合法通用的却是阳历。说阳历日子可不标明,说阴历却非标明不可。为了省得标明,最好用阳历日子,可惜这里的日子是不可能翻成阳历的。

289.我想把妖艳的霓虹这样用,而且不说“贞静”:

木 “妖艳的霓虹替代了幽静的月亮。”

290.这句比戌句显得劲挺些,更适合于这篇短文。现在,我们还缺少用秋虫作材料的、用“见天不大”的、用蟹的、用补药鼓吹的句子。

291.用蟹的可说“看尔横行到几时”。这样可以反映出时代感。

292.只是这意思太陈腐老套。而且与本段的“秋而不凉”的主意无关。如果没有好的用法,不用蟹也不妨。

293.表示时代感究竟重要。我想说到国旗的不能自由悬挂。

294.也与秋天无关,不好捏凑。但是时代感不是便无从表白的。用“见天不大”的意思就好说出孤岛的没有自由,说出我们的委屈。

金 “摩天楼的影子划断了秋天的空阔。”

295.摩天楼是这里的特点,不能不写到的。

296.等我们把这些句子整理一下,下次再根据了商量第三段文字的写定。

297.整理后,我挑出些好的列好了一张表:

img

现在便好按表选用,不够用时再旋造一些。

298.上一段已经把笔锋转回到“我们”身上了。这一段写的又正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不过,上一段写的是我们没有的秋感;这一段却是我们有的秋感。所以该在16句上加上“现在呢”一语,这一段便好这样开始。

299.这样也相当好,这一句也是套得“春在溪头荠菜花”那一个旧诗成句的调子的,然而套得不坏。

300.我提议在“现在呢”下面用17句。先借旗子上的字样把“秋季”大书特书一下,然后再转到“不凉”。

301.这样,也比较多一个波折。在“标明”上要加“已经”。

302.到现在,文中还没有明白指点出“此地”是什么地方,这里不能再不点明了:说“南京路上减价旗子上”。

303.两个上字要掉换一个,前面的换成“畔”字。

304.畔字太文,“旁”字似乎通俗些。

305.照语气,这句话显然还只说了一半,等着转过去呢,在下面加上“我们的秋在哪里呢?”下面便可接写“不凉”了。

306.不如直说:“空气却还是繁华和狂热。”

307.直说好。下面的说法全是婉曲的,太婉曲只怕看的人不容易懂。这句虽浅,倒也需要这么一浅。“火红的”,在这里不但没有作用,而且完全不能用了。

A “现在呢,南京路旁减价旗子上已经标明了‘秋季’字样,空气却还是繁华和狂热。”

308.不要写到下文忘却上文,这里的意思很可能同第一段最末句发生冲突。虽然那里说的是照理该那样,这里说的是不照理偏这样,但是这里如果不照应上文一下,很不妥当,不仅在脉络上不能贯通呢。

B “草色笳声之类仿佛还在这孤岛之外。”

309.前面说“草衰笳动”,这里要改说“草色笳声”;前面是直接称引,这里是用我们自己的口气来引用了。

310.用菊花的接下去。

311.且慢,菊花是这里也有的。接下去还得先说没有的,然后再说即使有的也不是味儿。这样,次序上才顺。

312.那么,用20句,在是字上加“原”字,使语气同上面衔接。

313.这篇短文掉书袋的地方已经很多:第一段掉出李陵,第二段掉出苏轼和李清照,这一段再掉出叶绍钧,第四段照大纲还要掉个“多事之秋”。书呆子倒不怕做,只是文章形式上显得不很好。不如单用意思,说“没有秋虫的声音”。

314.最好把声音模拟出来,模拟秋虫声音的通常有哪些说法?

315.“唧唧”。

316.“瞿瞿”。或者索性用注音符号写作“丩凵—丩凵”也罢。

317.还是用“凄凄”,字面上与凉秋也能发生感应。

C “没有秋虫的凄凄的叫声。”

318.顺着“没有”的说法,接说“没有落叶”,再把3句改组一下接上去。

319.那么,说“只有那在带着浓厚汽油味的阵头风里飘旋着的车票”。——呀,只是念起来太啰唆了。

320.取消“在带着”和第一个“的”字。

321.“浓厚”也给取消了吧。那么:

D “也没有落叶,除非那汽油味阵头风里飘旋着的车票。”

这一句,说成“那些飘旋在汽油味阵头风里的车票”也好。不过同B句组织微有重复处:“在……外”,“在……里”。

322.“没有”的重复也最好给避免,说“看不到”。

323.接下去用6句。玻璃窗的形容附加部分可删却。把“一盆盆”换成摹状的“憔悴”或者直说“失了生意”。

324.“生意”容易混误,说“生气”较好:

E “玻璃窗边,拘囚着失了生气的菊花。”

325.那么,用4句接上。

326.B句说草,C句说虫,D句说落叶,E句说菊,错杂着说了动植物。植物说到的已多,枫叶就不要再说吧,而且落叶那句里已经暗含着人工的意思了。动物说到的太少,可设法说蟹。

327.多少倒是不关的,随缘写去,分量也许恰到好处。不过草是总名,虫又是总名。什么草什么草虽无法分别地说,虫却好说“蟋蟀”的,又省得说“秋虫”。

328.倘使动植物说完,便为天象吧。月、星一类的大可挑选。

329.我以为把星和月分开两句说给人的印象较深。10句太呆板,用月亮来比喻霓虹在形体上也牵强。只好用8句的上半部而拿12句替代它的下半部。

330.12句相当精彩,可是放在8句的上半部这个较长的句子之后,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宜乎把上面的长句子截短,好来造出12句的优越地位。上一次说这长句子也很精彩,可是我们只好割爱。不能割爱正也是习作的人容易失败的一种原因:

F “灯光使人眩惑,妖艳的霓虹替代了幽静的月亮。”

331.写景的够了,应该转到人、事方面了。

332.用13、14句。

333.接得突兀不自然。——先用15句。

334.这就好了。不过,如果同时也打算采用14句,那么,海宁潮的说法不能用了又用,改掉哪一句?

335.留给14句用得好。这里本可说“车水马龙”,可是,能另行设法还得另行设法。

336.用夏天的苍蝇来譬喻吧,让我试说:

G “人的行列、车的行列在行进,永远像夏天的苍蝇那么闹忙。”

“闹忙”虽是方言,但是方言色彩不浓,字面仍极其显豁。在这里,该比用“热闹”“纷忙”等等要好得多。

337.方言里的“闹忙”似乎都是给写成“闹猛”的,有“闹得很”的意思,不但拿来说声音和行动,也可以说景物。这里原不妨照用,只是“闹猛”的方言色彩怕嫌太浓厚了。

338.既然照习惯不能写作“闹忙”,只好不用,还是用“忙乱”比较妥当些。——“在行进”的说法不妨给重复起来,在“人的行列”下也添上一个。大家念念看。

339.可接上13、14句了。——怎么不顺似的?

340.这是意思上的不顺。上句说“像夏天”,这句说“像秋天”,这自然闹上了别扭。插用一个“却”字就解了围了。

341.仍然要把“像秋天”的意思明显出来,或者把14句加上却字先说,“海宁潮”比“凄风苦雨”更确切属于秋天。

342.投机生意很多,要一一举出当然太笨,只说金子和米,却嫌不能代表似的。可是倘使多说了,句子既嫌冗杂,也难在句型上谋变化。看:

H一 “烚赤、棉纱和米却九月里海宁似的天天发着狂潮。”

上面说“像夏天”,这里说“却九月似的”,接榫上更显明密切;用九月,便是阳历,不必再啰唆地标明了。

343.九月里的海宁“天天”发着狂潮吗?这句还有语病。

344.“九月里海宁似的”不能放在“天天”上面让它有修饰“天天”的嫌疑。这里是说“天天发着狂潮”又说“九月里海宁似的发着狂潮”,现在把两句合而为一,“天天”和“九月里海宁似的”的位置照理可以任意排列前后。现在,排列的原式却发生了上面的问题,把它们对调了排列看怎样?——比较好一些了。

345.还有语病。“烚赤、棉纱和米”不能“发”什么“狂潮”,发狂潮的是它们的价格。照经济学上的定义说,“价格”是随市涨落的,和“价值”不同。所以该改作:

H二 “烚赤、棉纱和米的价格却天天九月里海宁似的发着狂潮。”

346.还有语病,“价格”不能是“海宁似的”,只能是“海宁潮似的”,像海宁的该说是那些市场。不过,与其写成:

H三 “烚赤、棉纱和米的市场上却天天九月里海宁似的发着狂潮,”

不如写成:

H四 “烚赤、棉纱和米的价格却天天九月里海宁潮似的发着‘什么’”。

347.“发着狂澜。”

348.“发着波涛。”

349.“发着潮头。”

350.“潮头”比较接近口语,只是和“海宁潮”犯了重复,不一定说“发着什么”,用“在奔腾”如何?

351.也好。那么,这一句意思是说“居然有了秋景了!”我想用设问法接下去,把先前想用的“我们的秋”拿来这里用。

I “这便是我们的秋吗?”

352.许多写景的句子连续写下来,显得很沉闷。虽说句型上还算有变化,究竟像壅塞住似的,这一设问可以宣泄宣泄。

353.就文章形式上说该如此,就内容上说也该如此。然而这种紧张之后的缓和却不能是真正的缓和。反之,倒应是紧张之前的蓄势。这就是从前人说过的“欲擒故纵法”。后文正该擒它一擒。

354.“我们却没有高的天、爽的气。”这样的擒如何?

355.说“低气压”,就有这一句的意思了。“低气压”还可以象征某种孤岛空气,反映出时代感。所以不如这样说:

J “周围的低气压窒塞了我们的呼吸。”

不但在意思上是擒,在文字上也仿佛是擒。

356.那么,用21句收梢。

357.不过,句子要改,句型同J句一样,把“的影子”三字去了便居然是一副对联。

358.意思也不够,这里该说我们对于秋高气爽的环境的想望,结得才有力。我想提出三个句子,让大家挑一下:

K一 “我们仅能从摩天楼的那一面想望着爽朗的高空。”

K二 “从摩天楼的那一面,我们仅能想望着爽朗的高空。”

K三 “我们仅能想望着爽朗的高空,从摩天楼的那一面。”